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限度的提高!
进入到了六月间,有流落到江南的四川唐姓者,献毒弹于朱斌。当时朱斌听到了四川唐姓和毒弹这几个字,脑海里第一个冒出的念头就是“四川唐家”,他知道虽然四川唐家没有自己那个时代一些书上描写的那么神奇,但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亲眼一目唐家的人,也算是件幸事。
那唐家之人进献的乃是早已失传,但在采石之战的时候,宋军重要的武器霹雳炮毒火球,内部除了火药外,还有巴豆,狼毒,石灰,沥青,砒霜等物,爆炸时产生毒烟,中者口鼻流血。朱斌以动物试之,只一试目瞪口呆,这样的毒物绝不亚于自己那个时代的毒气……
化学武器,真正意义上的化学武器!
当时朱斌决意成立“毒火营”,以卫士队长何凯为统领,唐家人为辅,调兵三千,在绝密的状况之下,专职研究霹雳毒火球一类的武器……
这边军事上搞得风生水起,那边军费哗哗地像流水趟出,陶一元等费劲心思弄来的银子,转眼之间就有一半被武英侯信手拿来,放到了军事之上,直弄得陶一元叫苦连天,几次三番想找朱斌理论,可他武英侯躲起来的功夫天下无双,又哪里能找到机会诉苦……
……
崇祯十年四月,朝廷再加“剿饷”二百八十万两;六月,大臣刘宗周等人上奏指出温体仁的十二大罪,最后曹化淳向朱由检密告,指称温体仁自有党羽,最后朱由检震怒,免除温体仁的阁辅之职。
而到了这年八年间,让崇祯焦头烂额的中原群寇事件,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一年的八月,流寇张献忠遭到总兵左良玉的袭击而受伤,幸亏他的部将、绰号“一堵墙”的孙可望奋力抵挡,才突出重围。
熊文灿派人前往劝降,张献忠和闯塌天刘国能表示了降意。正在前线监军的太监刘元斌立即向朝廷报告,张献忠求抚。杨嗣昌考虑到张献忠最为骁勇善战,唯恐其中有诈,主张命令他袭击闯王李自成、老回回马守应作为考验,否则就予以剿杀。
但崇祯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考虑的,以为此法不妥,并且驳斥他道:“岂有他来投降,便说一味剿杀之理?”于是发出了“剿抚并用”的指示,默认了熊文灿的招抚。
张献忠何等狡诈,早摸透了熊文灿急于通过招抚立功的心理,将计就计,借此获得一个宝贵的喘息时机。当时他驻扎在谷城县城,获悉当年曾有救命之恩的陈洪范在军营中,就派人带了重礼去求见,对他说:张献忠当年蒙恩公相救,未及报答大恩。今天再次相遇,实乃天意,愿意率部投降,在马前鞍下效力。
陈洪范早就想建立奇功,一听此话,大喜过望,马上在熊文灿面前斡旋。随后张献忠派孙可望带了稀世珍宝碧玉珍珠之类,经过陈洪范的介绍,送到了熊文灿手里,当面请求投降。
熊文灿自从出任五省总理之日起,就决计招降张献忠,如今人家上门请降,并收了重贿,岂有不接受之理?而与此同时,闯塌天刘国能也在随州请降。据说他是奉母亲之命,颇有悔罪之意,在请降时叩头说:愚民陷于不义,承蒙长官给予洗刷更生的机会,愿意率领部下投诚,在麾下尽死力。
可是张献忠与刘国能不一样,他的投降只是权宜之计,不肯俯首交出兵权,在谷城举行受降仪式时,湖广巡按御史林铭球、分巡道王瑞旃与总兵左良玉密谋,待张献忠一到立即逮捕,遭到熊文灿的极力反对。
熊文灿只要投降这一形式,至于投降以后如何安排可以不予计较。张献忠把部队分散驻扎在谷城四郊,熊文灿考虑之下,只发给他二万人的军饷,其余必须遣散。
张献忠拒不接受,一定要发十万人军饷,并且表示愿意保卫郧阳、襄阳、荆州三府的疆土。昏庸的熊文灿深信不疑,立即给朝廷上书,要求紧急调拨十万人六个月的军饷……
可是这个时候的朝廷,饷银虽然一加再加,但连年加连年用兵,早就入不敷出,到哪里去找这么一笔银子来?思前想后,崇祯终于再一次放下了架子,把希望放到了镇守江南的武英侯朱由斌身上!
当监军曹桓把朝廷的急旨交给朱斌的时候,朱斌并没有细看,只是交还给了曹桓:“监视大人,朝廷又来要饷了,这事你怎么看?”
曹桓沉默了一下,说道:“本来朝廷要饷,我等自该献上,可是这一次,我也不太赞成……那张献忠我久闻其人,狡诈多变,前年还攻进中都凤阳,烧了皇陵,陛下居然能宽恕了这样的罪……若张献忠真的降了,给予饷银倒也无妨,可若是诈降,以此为喘息之机,朝廷未免有养虎为患之嫌啊……”
“何止是如果啊……”朱斌倒颇佩服这个监军的判断:“那张献忠、李自成之流,是绝不肯投降朝廷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无非在和朝廷做游戏,将来一旦时机成熟,反的还必然是他们,这饷银断然不可给,非但不能给,相反还要趁他们疲惫之时,一鼓而歼之!”
“圣上要肯这样做,当初也就不会命令侯爷撤兵了……”说到这,曹桓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失言,咳嗽了几声掩饰过去:“这样,我这就向朝廷上书,言江南目前财政拮据,一时无法筹够那么多的银子,请朝廷宽限一段时候,只要把时间拖延过去那就好办了……”
朱斌心中大是感激,都说大明朝廷的监军太监里,十个中倒有九个不是东西,可上天对自己也真眷顾,派来的监军,却是个实诚之人,太监中难得的正直之士:
“监视大人,我看这奏章还是我来写吧,否则,只怕圣上会对你有看法啊……”
“你写?”曹桓的表情不知是哭是笑:“你当我真的不知道圣上对侯爷的态度吗,你知道圣上在曹桓出京之前嘱咐过些什么吗?侯爷,我心里对你到现在还恨,可是,我也知道,朝廷里像你这样忠心为国的大臣不多了……曹桓可以有事,可侯爷你绝不能出事,否则,这大明的万里锦绣江山,还能够指望谁啊!”
大明的万里锦绣江山!
朱斌默默地看着面前这个瘦小的太监,若是朝廷中的大臣们,人人都能像曹桓般不记私仇,一心想着报答朝廷,什么中原流寇,什么关外金虏,早就已经灰飞烟灭了……
“侯爷,我会以密折的方式把江南的困难上报给朝廷的。”曹桓轻声说道:“希望这样圣上能够不怪罪于我们,只是,只是这样的状况,究竟要到什么时候啊……”
“快了,我想应该快了……”朱斌怔怔地出神道:“大明的万里江山,不会被流寇,更加不会被金虏强占去,只要我朱斌活着一天,这样的事情就绝对不会让它发生!”
第200章 外虏内寇
崇祯十年皇帝要求江南紧急运饷的命令,被朱斌和曹桓二人联手顶了回去。面对曹桓的密折,崇祯沉思良久,忽然面露怒容:
“江南朝廷富裕之地,焉能无银?曹桓与朱由斌有杀师之仇,对朕又忠心耿耿,此必然是受到朱由斌胁迫,难道朕少了他朱由斌,就灭不得贼寇,定不了天下了吗?”
其后,崇祯再次拿出内帑,交熊文灿十万人六月饷银,以安张献忠等人之心,但这个时候的崇祯,却在心里对朱斌的猜忌又多了几分……
而随着饷银的到位,张献忠看起来似乎本分了不少。
张献忠、刘国能的投降引起了连锁反应,混十万马进忠、射塌天李万庆、曹操罗汝才、过天星惠登相、整世王王国宁、托天王常国安、十反王杨友贤、小秦王王光恩等部叛军陆续投降,湖广、河南的心腹之患一下子得以平息。
到了崇祯十一年的时候,朝廷局势似乎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甚至面临着大好的局面。
原来就在张献忠投降的时候,五省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在陕西全力围剿李自成、过天星等部贼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贼军接连受到挫折,几乎近于瓦解。
李自成为了摆脱重压,与残存的六队、祁总管等部合计三千人马,由阳平关、白水江逃往四川。洪承畴命令陕西军队追击,四川军队堵截,经过几次激战,祁总管投降,六队损失殆尽,李自成仅一千人马出川,进入汉中的深山密林。
闯贼李自成不甘心失败,走出深山密林,企图进入河南,与尚未投降的革里眼、左金王、老回回等部会合,因此必须从潼关突围。
洪承畴获悉这一动向,命令孙传廷在潼关南原布置埋伏,不让一人一马得以逃脱;又派曹变蛟从后面追赶。李自成边战边退,在潼关南原遭遇埋伏,阵脚大乱,全军覆没。狼狈的李自成丢弃妻女,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人策马逃往商洛山中。
眼看着剿匪一步步顺利实施,贼军已被逼得无路可走。可是崇祯却还深陷在了一个问题里,“虏”与“寇”――外患与内忧困扰着崇祯。十一年五月初三日,他在中极殿召见大臣,要他们就这一问题出谋划策。他的担忧概括为八个字:“剿兵难撤,敌国生心。”也就是说,如何兼顾安内与攘外?
杨嗣昌第一个表达出了这的观点,他认为就算强盛如光武帝者,为了稳定国内局势,这位皇帝力排众议,接受五官中郎将耿国的建议,接受匈奴单于的议和请求,实现了北方边境的安宁。杨嗣昌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主张与清朝议和,争取时间全力从事“安内”。
在他的授意之下,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督太监高起潜派出一名算命先生周元忠,到清朝方面试探口风,受到清朝方面的礼遇。
皇太极表示,如果确实能够议和,他愿意撤兵东归。杨嗣昌接到方一藻、高起潜的报告,向崇祯汇报:既然对方有意议和,不妨请他们在宁远谈判,这样就不至于每年都有京师畿辅的岌岌之危,可以腾出手来平定“流寇”。因此请求皇帝准许方一藻、高起潜在谈判中可以“便宜从事”,这一要求得到了朱由检的默许。
使者周元忠回到宁远,带回皇太极写给总督太监高起潜的一封信,信中说,同意和谈,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夏秋必有举动”。方一藻在给杨嗣昌的私人信函中,极力主张“和议消祸”。
杨嗣昌随后向崇祯报告了这一情况,并且强调指出,假如有人用计谋使满洲铁骑三年不来,那么中原内乱早已平定了。按照自己的意思,用议和争取边关三年没有战事,以集中全部精力平定内乱。
一接到朝廷居然与金虏议和的消息,朝野上下乱成了一团,纷纷指责杨嗣昌通敌卖国。儒臣黄道周反对最为激烈,毫无商量余地,认为必不可议和,议和必不可能成功,即使成功必不可能持久。
到了后来素有儒臣之称的黄道周,简直是在朝廷里肆意谩骂了。崇祯当即怒斥黄道周等人,并且作出决定:黄道周降六级、贬为地方小官;弹劾杨嗣昌的何楷等人,都给予降职处分。但是崇祯虽然以这样的方式支持杨嗣昌,但是却始终也没有对和议明确表态!
圣上既然没有对和议表态,方一藻、高起潜当然不敢自作主张,明朝和清朝之间的和议尝试就此不了了之。
皇太极早已声明在先,如果和议不成,“夏秋必有举动”。果然,到了九月间,满洲和蒙古联军,从长城墙子岭、青山口南下,直逼北京。不久,京师戒严,朝廷下令征调正在平定内乱的洪承畴、孙传廷保卫北京。
这一年满清的大举入侵,由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联合蒙古军队,兵分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