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蒋特务机构经过精心策划,制定了颠覆毛泽东专列的罪恶计划,把破坏重点定在天津,务必在毛泽东的专列通过天津时,用炸弹炸毁列车,阻止毛泽东访苏。
保证毛泽东安全访苏,立即成为中国公安部门的首要任务,周恩产命罗瑞卿、李克农全力以赴,不许有任何差错。罗瑞卿、李克农调动部队和基于民兵在铁路沿线严密布防,百米一哨,哨哨相望,不允许有任何差错闪失。
毛泽东的专列通过天津时,百倍警惕的公安人员突然发现铁路上有一颗手榴弹,马上清理,迅即报告毛泽东及亲自担任护送任务的罗瑞卿。
毛泽东认为美蒋特务破坏他的莫斯科之行是中美苏三国斗争中必有之“戏”,他见险不惊,泰然自若地继续读书,与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只吩咐集中公安力量尽速破案:“公安部,在我回国之前,镇压这个反革命。”
这一险情使毛泽东的专列顿时紧张起来,罗瑞卿急忙指示检查车上的保卫措施,然后亲自下车调查处理这一案件,不久就把设置炸弹的美蒋特务挖了出来,给了杜鲁门和蒋介石一记响亮的耳光。
斯大林心想既然请毛泽东进门,就得好好招待,他先派苏联外交部副部长拉夫伦捷夫带外交部和赤塔州官员到中苏边境第一站奥特波尔恭候毛泽东大驾光临,在车站前广场举行盛大欢迎仪式,检阅威武雄壮的苏联仪仗队。毛泽东的专列到达新西比尔斯克时,斯大林又命人打电话询问毛泽东身体情况如何,途中需要什么帮助。斯大林特别精心安排毛泽东的专列在12月16日中午12点开进莫斯科北站。刹时间,伊万大帝钟楼上的古老大钟洪亮地敲响,莫洛托夫、布尔加宁率领苏联官员举行盛大欢迎仪式,钟声、车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斯大林体贴毛泽东旅途劳顿,指示尽量减少欢迎程序,将毛泽东安排在斯大林的别墅休息。
这一切,使毛泽东感到格外温暖,但他心里仍感到不安,他深知斯大林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但生性主观而多疑,至今仍怀疑中国共产党走“南斯拉夫道路”,担心自己成为“第二个铁托”。现在与日夜想念的斯大林马上就要见面了,怎样才能打消斯大林的怀疑和顾虑,搞好中苏两大国、两大党的关系呢?
毛泽东正在考虑会见斯大林时的种种方案,苏联警卫人员来请客人前往克里姆林宫,毛泽东即带翻译师哲欣然应邀前往。
斯大林对会见毛泽东更谨慎小心,早率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大队人马,在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室久候多时。斯大林特意打破常规,赶到办公室门口迎接毛泽东,大远就迎上前来,伸出双手,与毛泽东的手紧紧相握。
这两位顶天立地的伟人初次见面,久久握手,互相打量。
毛泽东见70岁的斯大林身穿威风凛凛的苏军元帅服,头发、胡子修剪得整齐漂亮,笑容满面,容光焕发,先自充满几分敬意。
斯大林见56岁的毛泽东身穿毛料中山装,足蹬方口布棉鞋,身材魁梧,态度潇洒,文质彬彬,神采奕奕,心中晴自赞叹此人果然不凡,情不自禁地首先热情地问了声“您好!”毛泽东也热情问候“你好!”
“我们欢迎您的到来!”
“谢谢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盯着毛泽东那红润的面容,高声赞叹道:“好,好啊,你很年轻嘛,很健康嘛……”
毛泽东也热情奔放地回敬道:“斯大林同志也很健康呀!”
斯大林以主人身份请大家入座,双眼再次打量心目中的传奇人物,由衷地赞叹:“伟大,真伟大!你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真诚地祝你健康!”
毛泽东没想到一见面就受到这样热情而崇高的评价,就像遇到久别重逢的兄长,情不自禁地倾吐衷肠:
“不,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反对我的人厉害咧,有些事是非不明,至到现在还不明——”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斯大林心中不悦,暗想,我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是出过一些错主意,但我是好心呀,何况前不久刘少奇来访时,我不是当面道歉了吗?再说,今天一见你,我就讲了许多让你高兴的话,你怎么还如此让我难堪呢?”斯大林毕竟是本领超群的政治家,马上以娴熟的外交手腕,一挥右手的烟斗,扭转沉闷气氛说:
“不不不!既往不咎嘛!胜利分清了是非,胜利就是一切!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
毛泽东的牢骚话使中苏两国领导人精神顿时紧张起来,斯大林的政治家方略又刹时打破了片刻的沉寂、凝重气氛,在场的人都对斯大林更敬畏几分。只听斯大林高瞻远瞩地分析中国革命胜利的世界影响说:
“中国革命的胜利,将会改变世界的天平,国际革命力量的砝码加重了。我们真心诚意地祝贺你们的胜利,希望你们进一步取得更多更大的胜利。”
斯大林的话似春风拂去毛泽东心中的不快,诚恳地发出肺腑之言:“我代表中国人民衷心地感谢苏联人民,长期以来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朋友的!”
斯大林格外客气地笑间东方来客:“毛泽东先生,我们这次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想法和愿望?”
毛泽东对不称他“同志”而称“先生”略感诧异,但初见面不好发问,就以特有方式回答说:“这次来是要完成某项事情的,应该槁出个什么事情的,它必须是既好看,又好吃!”
毛泽东的话把苏联人抛到五里雾中,纷纷向师哲投去探询的目光,师哲便按自己的理解解释:“好看就是形式好看,冠冕堂皇;好吃就是说内容有味,实实在在。”
斯大林没有笑,他深思片刻感到不好再问,也就暂且不提。毛泽东提出让周恩来到莫斯科参加会谈,斯大林亦未表态赞成。
在12月21日的斯大林70寿辰庆典上,毛泽东发表书面祝词,称赞“斯大林同志是世界人民的导师和朋友,也是中国人民的导师和朋友”,但斯大林却误信苏联驻华总顾问科瓦廖夫的造谣污蔑,挑拨离间,对毛泽东态度变冷。
美国当局为抵制毛泽东和斯大林握手的影响,串通英国散布“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起来了”的消息,毛泽东又对科瓦廖夫大发雷霆,这才引起斯大林反躬自问,斯大林发觉上了科瓦廖夫的造谣报告的当,就将柯瓦廖夫的报告交给毛泽东,以示信任和友好。毛泽东感到斯大林虽然固执,但还是讲理的,就于1950年1月2日接见塔斯社记者,说明中苏关系的现状,使美英的谣言不攻自破。斯大林也同意毛泽东的意见,请周恩来到莫斯科谈判签署中苏友好条约问题。
在谈判中,斯大林对美国进入中国东北极为敏感,特意提出不允许第三国公民进人中国东北和在东北、新疆地区居留。毛泽东知道这是斯大林仍在怀疑中共领导亲美,对斯大林这个意见有点儿反感,神情转趋严肃,顿使会谈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周恩来以娴熟的外交家风度代毛泽东反问道:
“第三国公民的涵义是什么?东北住有很多朝鲜族的居民,他们算不算第三国公民?更不用说外来的蒙古人了。”
斯大林参加过多少次外交谈判,还是头次遇到周恩来这样的外交大师,也很少这样被针锋相对反驳提问,自知理亏,一时慌乱尴尬,划了三根火柴也点不着烟斗。
毛泽东见周恩来讲出了自己要讲的维护中国主权的意见,手腕远比自己高明,心中大喜,又见斯大林如此狼狈,于心不忍,就取出火柴,划燃了递给斯大林,幽默地劝道:
“斯大林同志,新中国和旧中国根本不同了!美帝国主义在东北,是被我们打跑了!那些靠侵略中国吃饭的所谓‘公民’,不用说,早溜走了,不存在什么居留问题。”
斯大林由此领略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厉害,每当大国沙文主义主张露头时,只要毛泽东、周恩来轻轻一击,他就不得不有所收敛。
毛泽东访苏引起世界性反响,杜鲁门感到中苏联盟是对美国世界霸权的严重挑战,就指使他的国务卿艾奇逊于1950年1月12日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了题为《美国的亚洲政策》的演讲,把自己打扮成中国人民的“朋友”,蓄意挑拨离间说:
“苏联正在对中国北部地区实行合并,这种在外蒙所实行了的办法,在满洲亦几乎实行了。我相信苏联的代理人会从内蒙和新疆向莫斯科做很好的报告。这就是现在的情形,苏联想使有中国众多居民的广大地区和中国脱离而与苏联合并。苏联企图占据中国北部的四个区域,对于与亚洲有关的强国美国来说是重要的事实,对于美国来说不能等闲视之。”
艾奇逊的演讲首先引起斯大林的警惕和不安,他派莫洛托夫和维辛斯基专门会见毛泽东,提出苏中蒙三国都发表官方声明,驳斥艾奇逊的无耻谰言。
毛泽东亲自起草文章,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名义发表谈话,揭露艾奇逊造的一连串谣言,尖锐地指出:
“这件事实表示了美国帝国主义制度在精神方面堕落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艾奇逊的通篇讲演都是以谣言掩盖美国侵略政策的实际。”
毛泽东起草的谈话引用了美国前驻沈阳总领事瓦尔德对记者的谈话,指出除掉行使共管铁路的权利以外,并未看见苏联有监督满洲的任何迹象,更未看到苏联吞并东北的迹象,指出这是瓦尔德赏给艾奇逊一记清脆的耳光。还幽默地指出;
“人们可以看见,在西半球的土地上发生了有趣的故事。一个说:满洲与苏联合并。一个说:并未看见。这两个人不是别人,都是美国国务院的有名官员。”
毛泽东起草的胡乔木讲话,刹时间传遍全世界,各国报刊纷纷转载,称赞它尖锐、泼辣,“用事实驳斥谎言,入木三分”,使艾奇逊原形毕露,狼狈不堪。毛泽东对此欣喜异常。
但是,毛泽东绝未想到,斯大林得知中国未以毛泽东名义发表声明非常不满,专门邀请毛泽东、周恩来到克里姆林宫,指责中国没有遵守斯大林所说的发表中苏蒙官方声明的诺言,声称这种做法“乱了步伐,给敌人留了可钻的空子”。
毛泽东认为中国有权采取具有自己特点的斗争方式,对斯大林的指责恼怒异常。斯大林见惹怒了毛泽东,就屈尊俯就,把毛泽东、周恩来请到自己的专车上亲自送回住地,但毛泽东认为这是事关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原则问题,对斯大林毫不客气,不仅拒绝了斯大林邀他跳舞的请求,还收回了邀请斯大林到中国代表团做客的邀请。
通过这件事,斯大林才认识到自己对中国文化和毛泽东都不太了解,开始更尊重中国文化,尊重毛泽东。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举世嘱目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 1950年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隆重签署,在随后举行的庆祝酒会上,周恩来风度翩翩致祝酒词说:
“我们两国所签署的条约和协定,将使中苏两国关系更加紧密,将使新中国人民不会感到自己孤立,而且将有利于中国的生产建设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中苏友谊要世世代代传下去,感谢苏联的无私援助,中国要向老大哥学习。”
在热烈的掌声中,斯大林精神焕发,起立致词说,今天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