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4' 《罗织经*事上卷》
吉 顼 是 个 很 复 杂 的 人 物,《旧唐书》将他列入《酷吏传》,《新唐书》则将他与裴炎、刘祎之合传, 视 为 与 武 皇 有 密 切 关 系 但 依 然 心 存 李 唐 的 忠 臣。中 宗 得 以 复 位吉 顼 出 力不少,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睿宗上台这段隐情才公诸于世,追赠他为左御史台大夫。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吉顼满手血腥的事实。他曾和来俊臣联手审理刘思礼案,大杀海内名士三十六家,亲朋故友连坐流放的千余人。吉顼在此案中的“出色”表现甚至引起来俊臣的嫉妒,为了独占功劳,来俊臣打算把吉顼也罗织到此案中去。吉顼得知后立刻上书告变,得武皇亲自召见调解,来俊臣进位洛阳令以示安抚,而吉顼也就此上位成为武皇心腹,得以时时伴驾左右。
六月的神都洛阳炎热而沉闷,阳光透过高大的苑内林木洒下细碎的光影,衬得皇帝的脸上更是阴晴不定。执辔的虽是吉顼,可是掌控进程的始终是这个白发妇人苍老但却坚定的手。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沉默已久的圣神皇帝终于开口:“外面怎么样了?”
吉顼心里一跳,道:“一切还好,大家就是奇怪皇上对来俊臣的极刑迟迟未予敕许?”
武皇似乎已经料到吉顼要说的话,答道:“来俊臣有功于国,朕不能不能考虑这些。”
吉顼忽然意会——皇帝在征询他的意见!大好机会,岂能错过。吉顼立刻拜倒在地,沉声道:“来俊臣聚结无赖,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塞路,是为国贼。不杀不足以平息民愤,安顿朝野,何足为惜!”
皇帝静静地看着吉顼那因兴奋激动而微微发颤的身影,这个答复并不意外,那么多人想要来俊臣死,即使知道自己是这样不舍得。
“明白了。”皇帝答道。
神功元年六月初三,武皇下令将来俊臣斩首弃市。与来俊臣同日赴死的还有被他诬陷下狱待死的李昭德,能亲眼看见宿敌与自己同归于尽,是武皇给予这两个宠臣最后的恩典。
是日,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天地昏暗如墨怒泼,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看热闹的心情。成千上万的洛阳百姓蜂拥而至,目睹一代名相李昭德与酷吏之王来俊臣共赴黄泉之路。当这两名口中含枚的死囚被带上刑场的时候,围观群众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怒涛般的吼声。这呼声是对李昭德的敬重和怜悯,还是对来俊臣的憎恨和愤怒?两种极端的情绪同时迸发,凝结成武周历史上最为戏剧化的一幕。
电光一闪,天地全亮,苍白透明。刽子手刀光闪过,两颗人头瞬间落地,一对正邪迥异的生死冤家,就此同归宿命。鲜血喷溅的那一刻,围观的人墙突然裂开,强烈的情绪无可遏制,人们纷纷推开刑吏,争先恐后地扑向来俊臣的那具无头尸体。来俊臣在世时,曾制造了多少起冤案,害得多少人家破人亡?愤怒的人们撕扯着来俊臣的四肢,有人甚至连皮带肉地张口就咬,状若疯癫,凄厉如鬼。豆大的雨点打得人浑身透湿,却没有一个人在意,只顾着将来俊臣的尸体挖眼剥皮,撕开腹部,五脏六腑全掏了出来。短短几分钟内,整具尸体就变成了一摊肉泥,混和着雨水,践踏一地。而回顾李昭德的尸体,不知何时已悄悄地盖上了一张草席。
武皇闻报大为震惊,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百姓对来俊臣的憎恨一至于斯!原来在群臣逼迫下杀死宠臣的委屈一扫而空,她感觉甚有必要让天下人出口恶气,亲下《暴来俊臣罪状制》,列举诸多罪状,“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曾烜赫一时的来府上下全被诛灭,家产充公,姬妾没入宫中为奴,这些可怜的女子,也许本来就是被来俊臣强夺逼娶的,现在又因他的败亡而沦为最下等的宫婢,高高在上的女皇帝不曾关心过她们的疾苦。
来俊臣死了,一桩桩冤案慢慢浮出水面,那些黑暗的噩梦般的记录开始逐渐为世所知,而群众在来俊臣之死所爆发出的疯狂也深深刺激了武皇。以往曾有无数大臣向她劝谏过酷吏滥刑的危害,现在一下子变得现实而具体。来俊臣死后,她再也没有重用过酷吏,而开始逐步平反以往的冤狱。原本是酷吏的吉顼也没重操旧业,他巴结二张,交接诸武,慢慢做到宰相的位置,后来更为李唐复国出谋划策,这是后话了。武皇自嗣圣(684年)“飞骑案”首开告密之端,以神功元年(697年)来俊臣之死为酷吏画上一个句号,特务恐怖统治大约持续了15年左右。其中垂拱年间太后临朝称制时期、和武周开国的天授年间,形成两次高潮。酷吏的兴起和衰亡都是武皇一手操控,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瘟神也不过是武皇诛锄异己、打击政敌的工具而已。
酷吏统治是武皇最受人诟病的一点,有学者以酷吏主要打击的是皇族和中上层官吏,对百姓影响甚微来为她辩护,虽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像李昭德这样的贤士被杀,徐有功、魏元忠等也命运多桀,对百姓生活不可能没有影响,更不用说对社会风气和法制的危害了。由于惧怕被酷吏盯上,官场上人人装聋作哑,袖手旁观,造就大批尸位素餐之徒。而大唐开国以来形成的宽仁慎刑的司法原则也被破坏殆尽。高祖定《武德律》,太宗定《贞观律》,高宗时宰相长孙无忌手定的《永徽律》及《唐律疏议》更是集大成者,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最高峰,详尽的规定了禁止匿名信,诬告者反坐,死刑必须由中书门下五品官以上连同尚书省官员审议,必须上奏皇帝,京师三覆奏,州县五覆奏,只能在秋季肃杀之时才能处决人犯等等。也明文规定了禁止酷刑,对刑具、用刑的身体部位、行刑次数,失入失出都有相应条款,有司不能违反。'15' 而这些在武周时代,基本上都成了一纸空文。
不过,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酷吏是武皇夺江山不可缺少的助力。酷吏横行以垂拱、天授时期为最,而这正是神州易主的时代。一般说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要独揽大权必须借助外戚或宦官。而初唐宦官势力几可忽略不计,武皇也并无外戚可作坚强后盾,裴炎、刘祎之等亲密盟友一个个背叛,对于数十年岁月在深宫度过、从未有机会接触民间交游豪杰的武皇,又能依靠什么来打江山呢?汉高起于沛县,有丰沛集团,而李唐则有“太原元从功臣”题名凌烟,而武周的开国功臣,就只能是这些武皇一手提拔起来的微贱草民了。武皇扶持酷吏,本来就是为了“尽诛皇室诸王及公卿中不附己者”(《旧唐书》卷183),而酷吏们也确实有揣时希旨的本事,如周兴在大杀李唐宗室之后,又上书请废李唐的皇族身份,来俊臣更是多次表示他的存在就是为皇帝解决麻烦,当时便有人评论说,武皇开告端,用酷吏;“故能计不下席;听不出闱;苍生晏然;紫宸易主”,可见酷吏的存在确实沉重地打击了武皇的反对势力,为她改朝换代巩固政权扫除了障碍。
此外,酷吏主要行使的是检察权,而不是行政大权。他们担任的大多数是司法方面的官职,“纠举百僚;推鞠狱讼”,而绝少入阁拜相,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左右国家政治。影响最大的酷吏索元礼、周兴、来俊臣,均未至宰辅。傅游艺倒是因头一个上书劝武皇登基而拜相,但不出半年就被杀。而吉顼自来俊臣死后已经不能算作是酷吏了。武皇是把他们作为钳制朝臣的工具来使用了。
酷吏的兴起既是武皇一手扶持,当她发现负面作用已经累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要丢卒保帅以安抚民心了。来俊臣以为自己只要死忠武皇就可以背靠大树好乘凉,却还是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君心真如翻覆雨,他纵然聪明绝顶,机关算尽,也不过就是一枚棋子罢了。
由上可知,酷吏统治正是武皇开创及巩固政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她能坐稳江山十余年,绝不仅仅在于善于运用威刑暴力。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武皇的治国手段吧!
(本章完。第十四章:金轮垂照)
注:
'15' 《全唐文*禁酷刑及匿名书诏》
写完这章了,就作为小鹿的生日贺礼吧。祝生日快乐,天天开心!^_^
第十四章 金轮垂照
武皇以女子之身,于李唐最盛时夺取神器,并成功地掌握天下十五年,基本上没有输给任何政治势力,而是因时间的自然法则而终结。一个在传统伦理上居于先天性弱势的政权何以能维系如此之久?持正面意见的认为,武皇大力打击高门士族,为寒门庶族上位大开方便之门,客观上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因而得到了中下层人民的拥护,统治基础稳固,并以她大开科举、破格用人来加以论证。持反面意见的则认为,武周政权属于典型的僭主政治,无非权术治国,尊君卑臣,自始至终独裁到底,他人无从挑战而已。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她对宰相职权和声望的打压。她首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以资历较浅的低品级官吏充任宰相,武周时期四品以下官员出任宰相已逾半数,位望既低,无力对抗皇权。与此同时,武皇大力扩展宰相数目,常年维持在10人以上,并频繁更换,任期短的仅一个月左右,平均任期三个半月,每年更换3。6人,比太宗高宗时期的更替频率高出三倍。从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算起,武皇任命了75位宰相,大多或杀或贬,她去世之际还留存在世的宰相仅有4位。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诸相终日战战兢兢,只虑朝不保夕,不敢轻易有所作为,三省六部制互相制约监督君权的意义遂形同虚设。
这两种说法都各有其道理。其实武皇打击士族提拔寒士也是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她毕竟是封建君主,考虑的首先是武周政权是否稳固,而非认清时代潮流、专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服务的革命公仆。只是如何进行客观评价,有必要把这些行为放到历史的大环境中去观察。比如对士族的打压,太宗便有重修《氏族志》一事,高宗下诏严禁五姓七望互相通婚,至武皇大力打击关陇豪门,三人并没有事先商量,步调却惊人的一致,只能说士族退出历史舞台已是大势所趋,武皇不过因势利导,沿用既定国策而已。
宰相制度的变迁也同此理,因首创群相制及“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花样繁多的编外宰相职位的,正是大唐太宗皇帝。为了削弱相权,自太宗开始,位高权重的尚书令一职虚置,由左右仆射共同打理事务,后来更连左右仆射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也失去了议政之权,只有中书省的两名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两位侍中共4名法定宰相,其余全是编外人员。武皇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算依样画葫芦,只是更进一步连中书门下两省的正三品宰相也常年不足额,甚至出现三省俱无长官,全由“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编外宰相来集体议事。而到了玄宗时代,则连“同中书门下三品”都较为罕见,普遍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来代行宰相职位了。可见尊君卑臣是每代君主上台都要施行的,不独武皇,功过都不应该由她一个人来背。
三省六部制对专制君权的确有一定制约作用,但中国传统政治总不肯把路封死,一面规定诏书由中书省出,门下省封驳,皇帝只有批复的权力,一面又规定在特殊情况下皇帝可以不经中书门下直接下旨,称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