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伐天下-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这次起义的规模很大,但由于起义军大部分时间都在草原边缘地带转悠,对主要农业区和大城市都没有造成什么损害,所以金国的国力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虽然兵源损失了不少,但那些新征的士兵也因此得到了战争的历练,而且完颜亮还乘机清除了那些隐藏在金国内部的不安因素,也算是有得有失了。但是,由于被这次大起义牵扯掉很多精力,金国的君臣在此期间并未注意到,在河北与山西的交界地区有一支不像火山义军那样显山露水的势力正在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百二十五章 分歧

石贵的梁山泊义军在这两年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因为策略对路,并没有引起金军特别的注意,再加上梁山泊地形特殊,金军一直没有对其发动过大规模的进剿,而小队金军嘛,实际上是来送兵器装备,加速梁山泊义军正规化的……

为了避免在实力足够以前遭到金军毁灭性的打击,梁山泊的独立师继续韬光养晦。简单概括一下就是这几句话:精兵战略、巩固根基、分队行动。这样一来,梁山泊义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而军队数量却并没怎么增加,再加上独立师现在都是以营为基本行动单位,在金国官吏看来,他们是众多实力不强的贼寇,而不是一支实力强劲的盗匪,这样他们便会认为逐一清剿难度太大,不如大事化小,以免上官责罚。而梁山泊在没有外忧的情况下,终于可以集中全力,将八百里梁山泊彻底掌握在手中,不但稳定了后方,而且开拓了财源,即使不靠攻掠地方,也足以养活梁山泊义军的数万军民了。

而且,梁山泊义军的眼线开始遍布整个山东,消息可比当初灵通多了。所以在契丹起义时,独立师也狠狠地干了几票,结果召来了东平府数千金军的进剿。以独立师现在的实力,硬碰硬打掉这支金军也不会有多大难度,可是出于隐藏实力的需要,梁山泊义军还是利用了老朋友——芦苇荡。在水火夹攻下,独立师几乎无损地获得了胜利。但就在大家欢庆胜利的时候,山寨中的一个年轻人却发现了其中的隐忧……

“师长,在下觉得我们有必要发展新的根据地了。”提出这个意见的正是毛遂自荐来到独立师学习和帮忙的赵训。由于他的身份特殊,石贵既不好冷落他,又怕他遭遇意外,便一直只将他当作参谋来用,这令赵训颇有不满。

“目前我们独立师只有精兵万余人,即使加上军人眷属也不过三万不到,这八百里水泊完全可以容纳得下,似乎还没到向外铺开的时机。而且以我们现在单薄的兵力,如果再行分兵,如何应对接下来金兵的围剿?小王爷你也应该知道,随着契丹反乱的平定,金人将获得大量可以机动的兵力,这时分出去新建立根据地,实在是太冒险了!”

“师长明鉴,在下来梁山泊也有一年多了,由于闲来无事,常去金沙滩钓鱼,却意外地发现,每过一段时间,我钓鱼的位置就得向前挪一挪,这令我很奇怪。后来问过当地的渔民才知道,自从当年宋江等人反乱被官军剿灭以后,这八百里梁山泊的广阔水域就开始不断萎缩。我粗略地调查了一下,如今的梁山泊恐怕连方圆三百里都不到了吧。我想可能是由于这片水泊本就是洪水淤积而成,没有河流注入,所以才会这样。”赵训抱拳躬身道。

“殿下不愧是读书人,观察就是仔细,末将来这里有些年头了,都没注意到这一点。”石贵赞了一句,便话锋一转,“可是这么大一片湖泊,要完全干涸,没几十年时间是不可能的,到那时我们的使命早已完成,所以小王爷不必太在意。”

“金军不需要等到它完全干涸,只需湖水浅到一定程度即可,在下派人去量过,目前水泊的最大水深也不到三丈,平均水深才一丈出头。按照目前水位下降的速度,五到十年后这片水泊就会化为多个小湖和大片的沼泽湿地。”赵训不等石贵接过话茬,抢着说了下去,“其实只要再过一年,他们应该就可以采用以稻草沙袋填埋的方式,开出一条通向梁山的道路来,那时可就难办了!”

“这我倒是没想到……”石贵也不觉沉思起来,但嘴里还是强辩了一下,“可那样要消耗的人力物力是很惊人的,为了对付我们这么一个小山寨,金人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吧?”

“一般来说是不会的,即使他们知道我们的真正实力,估计最多也就派支精兵看住我们,到我们的地盘作战对金军来说太不划算了。”赵训先是肯定了一下石贵的想法,给了他点面子,但接下来的话却令大家悚然动容,“可是据我们的情报显示,金军正在准备大举南下,而南下就需要强大的水军。可是北方并无多少适于训练水军的地域,而我们这里就是最佳选择。如今金人真的选择了我们这里,以他们的百万大军,我们能挡住吗?”

“不会这么巧吧?就算真是这样,但是我们宛子城高大坚固,即使是一般州府的城墙都比不上,再加上八百里水泊的阻挡,不习水战的金军就算派来十万,也难奈我何,再加上现在我们又有了床弩这样的防守利器,那就更是固若金汤了。他们若是真想南下,必然不愿意为了我们梁山泊这个小地方耗损太多兵力,所以小王爷您应该是多虑了吧?”石贵不以为然地答道,看到赵训似乎还想辩驳,他又补充道,“就算金军到时候围而不攻,我们山寨的存粮也够一年之用,有什么好怕的呢?”

“梁山泊的确是易守难攻,可是您当初请求留下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替我们汉人训练出一支自己的骑兵来?可是这里四面环水,练水军倒很方便,练骑兵却极其费劲,光将买来的马带上山就够头痛的了,将来下山还得再头痛一次……都一年多了,山上也才两三千骑兵,只够做斥候来用,所以建立新的根据地势在必行!”赵训苦劝道。

石贵一时说不出有力的反驳意见,只得顾左右而言他。

赵训终于明白了石贵的心思,他从一个小小的副排长起家,历尽无数艰辛才有了现在的权势和地位,实在是不愿意再冒险了。年轻的赵训自然对石贵这种甘于守户的保守心态非常不屑,当即提出如果石贵不愿意的话,他自己也要出去。

“这可不行,殿下的身份何等尊贵,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末将怎么跟圣上交代啊?”石贵连忙出言劝阻,他可不想自己辛苦得来的成果被眼前这小子的一意孤行而付诸东流。

“这件事我已经请示过圣上,他也赞同我的分析。目前我们独立师发展根据地有两个方向,一是派出精干人员前往山东境内的各大山寨,将其收编到我独立师旗下,并对其进行正规化训练。等到我们的总兵力超过十万之后,便可以各地同时起事,将山东从金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然后我们便可以接应圣上或是大宋朝廷的北伐军,即使不能灭尽金人,收复黄河以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赵训为了劝服石贵,不惜假传圣旨,可他的话才说了一半就被石贵打断了。

第四百二十六章 奔赴太行

“殿下的这一思路很不错,投入小,回报大,就算不成功也没什么风险。我想就这么办吧,沈泉,这事就交给你了,怎么样?”对于低风险的方案石贵还是愿意一试的。

“卑职敢不从命。”独立师的二把手沈泉抱拳肃立,应承道。由于赵抗的任命,沈泉的权力大增,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对石贵唯命是从了。但是梁山泊义军的发展壮大也凝聚了他的不少心血,所以在尽量少冒险这点上他与石贵是一致的,所以到现在他才吭声。

“我的话还没说完呢!”赵训蹙眉道,“刚才所说的方案比较保守,很可能一直等到圣上下次北伐,我们都没建立起强大的骑兵。毕竟骑兵可不是会骑马就行的,得有过成建制的艰苦训练或是残酷血战才行。所以我还有另外一个更为激进的方案!”

那两个人一下子便没了兴趣,不过还是客气地回道,“殿下请讲。”

“太行山脉地势险要,而且毗邻金国的中枢地带,不但人口稠密,物资财货也相当充足。再加上出山以后,便是一马平川,对扩张极为有利,这一点要比我们这里好得多了。当年金刀王善据此起事,极盛时号称有七十万之众,虽然最后没能有什么好的结局,但那是王善的思路有问题,我们有圣上的指导,可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赵训说到这里,面色微微发红,显得有些兴奋。

可独立师的两位领导却没投入多少热情,当然表面上还是非常恭敬,“那殿下的意思是……”

“我们应该派出一支精干的部队,前往太行山区发展,战略上将对我们赵国非常有利!”赵训高声说道。

两人见赵训如此热情,不好明着拒绝,只是委婉地劝道,“可是太行山脉虽险,毕竟没有我们梁山泊这样易守难攻,而且地近金军的主力驻扎所在,很容易招来大队金军围剿,实在是九死一生!”

赵训坚持道,“太行山绵延千里,只要跟金军捉起迷藏,他们想抓住我军主力可没那么容易!再说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管怎么说,还是太冒险了点,这样吧,不如让将士们自己报名,从愿意前往太行山的人手中选拔如何?至于第一种方案,与此并不矛盾,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实施。”沈泉老奸巨滑,立刻想出了对策,并得到了石贵的支持。

赵训不虞有诈,同意了他们的安排。结果,在那两位前寨主的暗示下,山寨报名的人数还不到一百人,而且全是老弱病残,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个军官都没有,哪怕是一个最小的副伍长。赵训简直肺都要气炸了,他要带着这些人上路,金军估计就算看见了也不会理,肯定会以为他们是讨饭的……

赵训自然知道是那两个家伙在暗中使绊子,而且应该还是出于担心自己安危的好意,可是赵训想到可能现在已经双目失明的赵奈,决心便愈发坚定了起来,“就算是被人当作讨饭的,这太行山我也非去不可!石师长、沈参谋,你们别劝我了,就当是为了替父皇赎罪,这个险我也得冒!”

“您的父皇?”两人并不知道赵训乃是当年钦宗赵桓唯一幸存的子嗣,他们以前只知道赵训是赵抗的堂弟而已。

听到赵桓将当初的事情简略叙述出来以后,石贵和沈泉两人面面相觑。他们原来只知道赵训是个皇族子弟,自然对其非常礼让恭敬,可是现在他们却了解到赵训竟然与他们的圣上有着杀父之仇,不免疑神疑鬼起来。他们很快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赵抗将赵训派到他们这里效力,是为了让他们找机会将这个心腹大患给除掉,可他们居然没能领会圣意,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于是他们非常爽快地同意赵训分出去开拓太行山根据地了,连假惺惺的挽留都省了,搞得赵训怀疑他们是不是有了什么问题。不过,那些随行人员自然还得精挑细选,差中选差,可赵训这大宋最根正苗红的嫡系子孙的身份还是有点号召力的,所以应征人选好歹超过了一百人,在赵训眼中,比原来那几十号人多了很多,而由于自愿随行的人员中大部分都受过不错的教育,这基本素质在独立师中也算是不错的了,所以赵训愣是没瞧出问题来……

赵训很清楚,如果人带得太多,一路上势必引起金人的注意,能不能平安到达太行,实在是很成问题。于是赵训便从那一百多号人里矮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