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馆附近的情况亦是如此,李家军依靠街道附近房舍的掩护,将公馆团团围住,同盟会的人几次想要冲出公馆门口,都被逼退了回去,有人想要翻墙而出,枪声顿时响起,根本无法逃脱。
在双方僵持了将近一个小时之后,分成三路的第一旅两个团四个营纷纷进入了市区,随后依靠强大的武装,将青帮的乌合之众赶到了狭窄的空间内,他们都退守到了公馆北部附近大约一平方公里内的区域,最后在四面合围之下,被迫放下了武器。
李天成很快抵达了公馆附近,随后便在士兵的掩护下进入了公馆。
第一卷 辛亥大战 第六十一章 软禁
此时整个南市到处都是李家军的士兵,他们把守着各处的要道,战斗已基本结束,随着第一团第二营的人从东面绕到了县衙之后,蒋志清不得不低下来了头,命令部众放下了武器。
李家军的士兵已在公馆附近站岗巡逻,内部已完全被控制,有几具被击毙的青帮党徒的尸体被陆续抬出来,李天成在士兵的引导下,上了公馆二楼,里面正坐着陈其美和谭人凤,还有两三名同盟会新加入的年轻会员,除了二人之外,都是二十左右的年轻人。
“二位就是陈其美和谭人凤先生吧,鄙人李天成,幸会幸会!”李天成见二人坐在前方的椅子上,郁闷地盯着门口,顿时走上去带着笑脸同陈其美和谭人凤主动打招呼。
“陈某和谭公今为你所擒,没什么话可说的,你命令你的士兵逮我们便是,我们革命党人都是不怕死的人,不会屈服于李家军的淫威,我们在全国势力庞大,今天就算牺牲了我陈其美,还有千千万万个陈其美站起来。”陈其美面色阴沉,丝毫都笑不出来,见李天成朝他和谭人凤走了过去,顿时站起来义正言辞地说道。
“讲得好,李某虽然比陈先生年轻几岁,却也是明事理之人,对于陈先生和谭老先生这种仁人义士,李某向来是十分敬佩,我怎么会命令士兵逮捕二位呢,我想先前李家军和陈先生的青帮人士发生了些许不愉快,都是由于误会引起的。”李天成还是坚持自己心中的想法,争取革命党人的支持,至少不要把他们逼到对立面上去。
“如今上海局势已定,李家军马上就要公告全国,在上海成立军政府,两位都是爱国革命人士,将来还有用得着二位的地方,李某自然不会为难二位。”李天成接着淡然说道。
“不过二位最近一段时间最好呆在公馆内,不要外出,我会派我的士兵保护好二位的人身安全,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准靠近公馆,暂时就委屈你们了,等局势平和之后,我自然会接你们出去与青帮的弟兄团聚。”李天成见二人似乎不太想理会自己,此时心中还将李家军当做对手,顿时也不打算多废话,便肃然说道。
“这分明是要软禁我们。”谭人凤闻言,顿时坐在原地小声嘀咕了一声,却不愿抬头看李天成一眼,他见李天成是一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如今却败在他手里,顿时觉得颜面无存,无脸见人,低头思过。
“你们每天要好酒好菜招待陈先生和谭先生,不得有误,要是两位志士少了一根汗毛,我那你们是问!”李天成随后便吩咐守卫公馆的一个排的士兵排长命令道。
“是,属下不敢有半点马虎!”
李天成随后意味深长地看了陈其美和谭人凤一眼,两人已转过头去,一副高傲不肯就范的样子,他也没理会二人,随后便转身离去。
“号外,号外,李天成率领李家军占领上海……。”
“特大新闻,李家军既奇袭苏南之后,猛虎再次发威,一夜之间荡平了整个大上海,遍布上海滩、势力强大的青帮帮众都被李家军一一控制,动弹不得…。。。”
“卖报了,先生买报吗?话说少年将军李天成其人,年仅二十三岁,威名已震华夏,势不可挡……麾下雄狮百万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看白不看了。”
第二天一大早,上海的街头小巷里比平日里要热闹了好几倍,茶馆、早市、商铺、码头、洋场等地,人们纷纷奔走相告,上海在一夜之间竟然已经改朝换代了,毛头小伙李天成短短三天之内,再次挥出大手笔,一举平定上海滩,策反了上海知县田宝荣,控制了青帮的领导人物陈其美、蒋志清等人,黄金荣的巡捕房也被李家军进驻,清政府的江南制造局也落入了李家军手中,整个大上海已经易主了。
国内主要的报纸申报、时报、新闻报、民立报等都在头版头条,用大字标题刊登了李家军进驻上海的消息。
申报的评论概要是:千古申城一夜易主:李天成及其麾下的李家军再次做出惊人之举,在炮轰公共租界、奇袭苏南之后、一夜占领了上海滩,大上海就此落入了李家军之手,对于申城百姓而言,这一道惊天雷鸣,究竟是福还是祸?
新闻报说道:评点李天成:当年一个年仅十八岁的毛头青年,独闯苏南,在松江慢慢积蓄能量,暗中培植党羽,如今雏鹰已长成,振翅一飞而惊天动地,整个华夏大地如春雷炸响,大江决堤……。
民立报如是说:李天成是何许人也?:他究竟是一个纯粹的革命主义者,还是一个强人土匪之流,他挥兵对抗清政府的目的何在,难道只是想改朝换代,取代满清,自己做皇帝,看来也未必是百姓的福气。
还有些乱七八糟的报道五花八门,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还有些则不置可否:
“自古英雄出少年,李大帅神兵天降,威武绝伦,三日之内浩荡华东大片土地,做到了孙文等革命党人奋斗了几十年,都无法做到的奇迹,清廷气数已尽,天下就快要改姓李了。”
“李家军纪律严明,在民团防军时期,就从不扰民,改称李家军之后,攻进苏南、上海,未进驻一栋民房,未拿百姓一针一线,百姓皆欢呼雀跃,热烈欢迎李家军取代腐败无能的清廷。”
“李天成只不过是一个乡绅土豪罢了,竟然带着一帮乌合之众想要对抗大清,简直是痴心妄想,清兵已对李家军形成了合围之势,马上就要展开反攻了,李天成只是一个历史上注定只能昙花一现的人物,他即将被历史的尘埃无情地埋葬。”
“一个乳臭未干的家伙,竟然也想学革命党人闹革命,以为攻占了几座城池就有什么了不起,就可以推翻朝廷,看看当年洪秀全那帮反贼匪民的下场吧,李天成比之于洪秀全、石达开等人如何,他只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一个闲着没事出来哼几下曲子的跳梁小丑,他很快就要在政府和洋人的夹击之下,被挤破卵蛋,不得好死。”
“一夜暴起的李家军,扛着自己研发的诡异新式武器,荡平华东,大势勇不可挡,猛虎巨龙强强对抗,且看接下来的局势如何发展?”
各种评论满天飞,有些报纸是属于清政府控制的,当然是以诋毁李天成和李家军为主,有些民办的报纸报道则比较公道,有些报纸是站在李天成一方,支持李家军的行动,不过这其中有已经被李家军控制的申报、时报等报刊。
更多的报纸则是不敢妄加评论,评论比较中性,因为目前的局势还说不准,要是评论过头得罪了某一方,到时候人家来兴师问罪,自己的饭碗可就保不住了。
上海英美法等国租界都已进入了戒严状态,各租界在一大早都发布了统一口径的公文,称他们严守中立,不参与大清的内政事务,要求李家军不得侵犯各国在沪和苏南的利益。
李天成此时需要各方势力的支持,当然不会选择和洋人撕破脸皮,他们保持中立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因此立即派人与各国取得了联系,承诺各国租界照常运转,在华传教、经商、办理公务等人员和其它一切相关人员的利益都会受到李家军的保护,两方达成了简单的协议。
青帮的各大巨头都已被控制住,他们手下还有大量的帮众,有些人还想聚众闹事,但李天成的探子已遍布各地,四处都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巡逻,青帮党徒众多的码头、工场等地,更是加派了人手,防止有人趁乱起事。
上海还有其他的革命党会馆,都被李家军提前摸清了据点,一个一个控制了起来,以防他们闹事,局势很快平定了下来,主要得力于李天成制定的笼络革命党人策略,他对革命党人和他们的基层群体都采取了怀柔的政策,除了昨夜双方的对抗之外,命令士兵尽量使用催泪弹和警棍驱散聚众闹事的人群,不要开枪射击。
这在对付今天上午的几起小规模青帮党徒暴动之中,得到了切实的履行,没有李家军的士兵朝他们开枪射击,都是应比较温和的方式处理矛盾,这种行为很快在上海的平民大众之中获得了一致好评,他们称道李家军与那些滥杀无辜的军队决然不同,不但没有侵入民宅,烧杀掠夺,而且对付持不用意见者也是宽宏大量。
李天成很快接受了申报、时报特约记者的采访,向他们表达了李家军的政策,言明李家军是一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这种台词也是从后世学来的,表示李家军绝不骚扰百姓,请上海和苏南的老百姓尽快恢复生产,回到正常的生活秩序之中,一切都会归于平静,李家军即刻就会在上海成立军政府,管理上海和苏南的一切军政事务。
第一卷 辛亥大战 第六十二章 新政策
李天成强调,李家军将尽力保障工厂工人、工商业主、社会劳苦大众、农民,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利益,目前的社会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动,保持原来的各项利民政策不变,而且还要在税收领域,采取减免部分工商业者和农业税种,降低普通工商阶层和农民阶级的负担,同时李天成在上海和松江的工厂,向上海和苏南地区的所有无业的劳动阶层开放,尽量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李天成特别制定了一个新政策,就是马上要成立的政府会组成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统计社会闲散人员和家庭困难人员的具体数据,以后新建的工厂招工时,会优先录用这些失业和困难人员的或是其子弟,使他们能够得到一定的薪资用于养家糊口。
除了减免部分税收和照顾社会困难群体之外,李天成还准备在医疗方面做出重大改革,成立李家军上海红十字会总会,在苏南开办分会,红十字会采用募捐和财政拨款等方式筹措钱物,然后用于救助那些患重病而无钱医治的困难群众,和帮助各种得不到医治的患者,使他们不会因为没钱就医,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生命。
另外在教育上,李天成宣布他很快要在上海成立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名为‘上海复兴大学’,各阶层的优秀学生皆可报考这所大学,困难子弟之中的成绩优秀者,可以获得学校奖学金的支持,也可以给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完成大学的学业,毕业后优先安排困难学生到李天成的企业就业。
在对地主和土豪的问题上,李天成本来是想将土地收归政府所有,然后效仿后世做法,采用家庭联产承包制,将土地分发给各地的农民耕种,但此时时局动荡,要是此时动了那些地主和土豪乡绅的利益,他们势必会狗急跳墙,揭竿而起,配合清政府来对付自己,所以李天成再三考虑之后,觉得等到自己的地盘更加稳固之后,再考虑将土地还归农民的事情。
记者们很快将李天成准备实行的各项新政策,通过各种渠道散播了出去,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