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中国了,而延后反攻缅甸,是迫使中国崩溃与衰弱的最高战略。罗斯福的战略观点是,一心希望能够越早结束大战越好,这样能够减少美国军民的死伤,同时他缺乏历史战略布局的远见与耐心,另一方面,由于苏联在政治、社会上组织严密,因此军队动员能力强,又有不错的工业基础,加上美国大量的援助后,其作战兵力的数量与质量均佳,对外又善于宣传作战的表现,所以罗斯福对于苏联在结束二次世界大战,扮演重要的角色,寄予厚望。罗斯福在得到斯大林参加对日作战的保证之后,开始动摇武装中国部队承诺的信念。
而丘吉尔发现,既然无法阻止苏联在东欧形成支配性的扩张,同时能够早些击败德国,对于英国本土国力的恢复,更有实质的利益,英国必须依赖这个抢先的时机,力图恢复在亚洲的殖民帝国,因而将尽全力的迫使罗斯福打消反攻缅甸的承诺。丘吉尔最高的战略优先观点是,要维持大英殖民帝国的利益,因此,反资本主义的苏联若是在战后强大,必然会威胁美国,美国既然受到苏联全球的威胁,当然就要与英国保持良好关系,这样美国就就不会在战后,强迫英国放弃殖民地的统治,那么西方国家在亚洲打败日本之后,英国唯一要对付的,只有中国了,而延后反攻缅甸,是迫使中国崩溃与衰弱的最高战略。
因此,丘吉尔全程的陪同罗斯福往返开罗与德黑兰,用尽每一个机会,游说罗斯福放弃支持蒋介石反攻缅甸的决定,在斯大林的巧妙协助之下,罗斯福最后竟然被说服,美国不是要「放弃」反攻缅甸,而只是「延后」反攻缅甸或是「缩小」反攻缅甸的作战而已,罗斯福经不起丘吉尔与斯大林的联合攻势,最后竟然就倾向同意「延后」反攻缅甸的承诺。这样就等于将极待援助的中国战区,置于危机的刀锋之前'6'。
在德黑兰会议结束之后,罗斯福与丘吉尔又同时回到开罗,与英美双方的高级军事参谋,进行会后战略行动计画的具体会商,这时丘吉尔还是没有放弃对罗斯福游说,放弃全面反攻缅甸的作战计画,丘吉尔这种「精诚所至」、死缠烂打的功夫,终于扭转了罗斯福的坚持。此时的罗斯福与美军将领,几乎已经完全的陶醉在诺曼底登陆战的历史伟大场景中,因此决定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都投入这场登陆战上'7',这样登陆印度洋的安德曼岛,以切断日军在东印度洋的作战力量的方案就无法执行,反攻缅甸的计划,就无限期的延后了。
事实上,罗斯福原先是非常坚持他对蒋介石的承诺,但是在考虑斯大林答应,苏联将会对日本作战,以及反攻欧洲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准备,必须要万无一失的状况下,盟国很难再抽调海军登陆艇到缅甸,所以罗斯福最后同意,盟国反攻缅甸计画只有延期。罗斯福在做出延后反攻缅甸的决定时,曾经最后召见史迪威,询问中国的抗日战力究竟如何,史迪威竟然「保证」,中国事实上已经处在不堪一击的状况之下,只要日军再发动一次类似鄂西的攻势作战,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必然崩溃,因此美国是否履行对中国的承诺,打通缅甸援助中国的通路,根本就没有实际的意义。
这样罗斯福认为,中国既然连自保都有困难,也就根本没有力量协助美国提早打败日本,同时苏联答应要帮忙进攻日本,那么美国只有放弃对中国的承诺,延后反攻缅甸,罗斯福并且还忧虑假如蒋介石垮台之后,美国应该如何收拾中国的残局'8'。
33。7 盟国对中国背信弃义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五日,蒋介石还在等待盟国反攻缅甸的佳音,但是罗斯福突然致电蒋介石,举出盟国因为要全力反攻欧洲,因此发生无法调拨兵力投入反攻缅甸的困难,所以要求蒋介石同意延后反攻缅甸的计划,事实上,蒋介石了解到,假如中国没有英美两国全力的协助,中国是不可能抽调足够的兵力,单独反攻缅甸的,因此只有被迫同意。这样重开缅甸的陆上通路,以使中国获得援助的计画,在可见的将来已经是不可能,中国的作战力量也到了接近枯竭的地步。
很令人感伤的是,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中,虽然为韩国、泰国争到独立,甚至为日本力争以保留日皇的制度,同时为越南的独立,也留下发展的伏笔,但是为中国仅仅确定到台湾、东北的领土回归,却无法要回香港,以及争取到中国在外蒙古与唐努乌梁海的应有权力,蒋介石也非常大度的放弃对琉球与越南的主权,以及没有积极响应派兵占领日本建议。中国是为东亚地区国家争取到的好处,甚至超过自己。
罗斯福个人的意志,却在完全负面的情报中动摇,无法坚持自己原先对中国的承诺;蒋介石又过于相信罗斯福的善意与保证从开罗会议的记录可以看到,在中国赢得战胜之后,蒋介石并非要完全的放弃对日本索取战争破坏的赔偿,当时会议具体的结论是,中国准备要日本以实物,来做为战争破坏中国损失的赔偿,同时蒋介石也企图运用一些政治手法,例如两次对罗斯福提到开放旅顺为自由港,希望能够引进美国力量,牵制苏联的可能勒索(旅顺问题,当时蒋介石是出于预感的防卫,没想到会恶梦成真),并且在香港问题上采取低姿态,以避免刺激丘吉尔阻拦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但丘吉尔根本不但不领情,反而是绝对不归还香港,反攻缅甸也决定杯葛到底。
检讨开罗会议,假如不是史迪威、马歇尔从中不断的进行负面破坏,假如不是斯大林在德黑兰背后的出手,假如不是丘吉尔锲而不舍的打击中国,假如宋子文能够出席开罗会议,那么对于中国与整个亚洲的利益而言,开罗会议应该是可以圆满成功的。但是罗斯福个人的意志,却在完全负面的情报中动摇,无法坚持自己原先对中国的承诺;蒋介石又过于相信罗斯福的善意与保证,而不能了解,国际会议之中的角力,实际上要比一场与野蛮敌人的肉搏战还要可怕。
蒋介石起先认为,盟国对中国至少要比敌国仁慈一些,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所有会议的公开结论,会被盟国私下改得面目全非,从此以后,中国的命运,就一再的遭到「盟国」的出卖与践踏,中国实实在在的成为盟国获取战争红利的牺牲品。最为可悲的是,中国当时还以开罗会议为中国带来了突破性的成就,谁知道开罗会议的结论,一再遭到任意的修改。盟国既不会优先打通缅甸的通路,美国也不会给中国十亿美元的贷款,中国却要从万分吃紧的战区中,抽调最精锐的部队,让史迪威在缅甸的原始森林中,作没有战略意义的消耗,同时更严重影响到中国本身的安危。这就是在一九四四年日军全力进攻下,中国战区出现全面崩溃的主因。
开罗会议是中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分水岭,在形式上而言,中国在开罗会议之时,刚刚走出长期挫败历史记录的阴影,迈向国际历史四强舞台的强国巅峰,中美英三国领袖能够平等协商,完成对于战后亚洲历史布局的安排,但是中国再也没有想到,西方盟国竟然会联手,把中国当成一个出卖打压的对象。虽然斯大林、丘吉尔的心胸奸险,以及罗斯福总统的缺乏远见与坚持,都是出卖中国的利益的原因,但是中国自己内部四分五裂,出席会议的阵容不强,又有史迪威这种通敌的内奸,中国要想在世界顶尖谋略的会议上,争取自己国家的利益,当然会容易遭到暗算。
33。8 恶梦开始降临中国
开罗会议结束不过十天,恶梦就开始降临中国。罗斯福突然告知蒋介石,盟国因为要全力进行诺曼底登陆战,所以要延后全面反攻缅甸的计画。蒋介石接到这个消息,可以说是遭到极大的打击,这等于说开罗会议的实质结果作废,中国所有的希望,就是放在打开缅甸的国际通路,接受美国大量的援助,以提高作战能力,击败日本,重建家园。但是延期反攻的决定,就使得中国面对更为艰苦的战局。
在缅甸通路迟迟无法打通的情形下,苏联又继续封锁西北通路,单靠每月一万吨的空运,是无法支持中国战区的民心士气与作战资源,蒋介石担心,中国经济危机的状况,迫使中国可能无法再支持六个月以上。因此蒋介石只有向罗斯福提出,增加空运数量到达每月两万吨,以及根据开罗会议时候的协议,拨给中国十亿美元信用贷款,以因应中国战区处理恶性通货膨胀,以及增加作战抵抗能力的需求。其实这两个要求,本来也是在开罗会议中,蒋介石得到罗斯福同意的,但是却竟然「意外的」引起了中美之间爆炸性的冲突。
首先是美国驻华大使高思(Clarence Gauss)在十二月九日,急电华盛顿,提出与蒋介石要求完全相反的看法,高思表示中国根本不需要美国新的援助资金,要想解决中国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中国所需的是大量物资的援助,但是除非打通缅甸的通路,美国根本无法将援助物资运到中国,所以美国政府目前根本不要答应蒋介石的贷款要求。而史迪威更是站在绝对反对的立场,他向马歇尔报告,这是蒋介石惯用的政治勒索手腕,史迪威宣称,因为美国不能履行承诺,打通经由缅甸援助中国的陆上通路,蒋介石就开口要十亿美元做为「交换的条件」。
没想到这个由史迪威捏造的'9'「交换条件说」,竟然会刺激了整个美国政府上下一心的强烈反弹,从陆军部到财政部,从参谋长马歇尔到财政部长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都对蒋介石要求十亿美元的借款,产生敌忾同仇、连成一气的看法,加上随后蒋介石,又依照中美的协议,要求美国支付在成都修建战略空军基地,以及驻华美军费用的钱,当这个消息经过美国驻华大使高思传回美国之后,蒋介石立刻成为美国政府内,人人喊打的「公敌」了(美国政府对于日本首相东条英机都没有过这样的情绪反感)。
而所有的美国政府官员,竟然没有一个人「记得」,十亿美元的信用贷款,是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中,同意加以考虑的,而支付美军在中国的机场与生活费用,更是美国政府主动同意支付的款项'10'。
这时的美国政府上下,一致的认为,中国不但不想出兵作战,反而要求大量的援助。突然间蒋介石成为「勒索盟国」的公敌了。更糟的是,蒋介石在十二月十八日,任命史迪威全权统领中国驻印军,开始在胡康河谷进行攻击日军的军事行动,以掩护雷多公路的修建。不料这时史迪威与蒙巴顿竟然自己「私下」决定,乘机提前发动缅北的局部反攻作战计画,以拖住中国的军队,同时可以减轻英军在印度所遭到的军事压力。因为当时日本的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大将(扩大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的元凶),正在准备对印度发动全面的攻击作战。
史迪威然后透过马歇尔,要求罗斯福对蒋介石施加压力,要派遣接受美援装备的华军出兵支持,这原是蒋介石所坚决反对的进攻缅甸「替代」方案。而原来罗斯福也同意蒋介石的看法,就是若盟国没有配合从印度洋进攻缅甸的行动,中国不宜单独进行缅北作战,因此蒋介石拒绝出兵是有充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