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云中人-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路内

【由文】

云中人

路内基本问答

问:在你的人生经历中,哪一段经历激发了你的写作欲望?

答:有两次。一次是在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是天然地有一种写作欲望,对任何文学题材都抱有尝试的念头。第二次是三十岁以后,我忽然发现自己过去的十年,整个缺乏表达,用通俗的话说十分孤僻。三十岁以后,有一部分东西在迅速流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和世界和谐相处的人了,过去时间中的格格不入都自我治疗成功,但那似乎又很虚幻。一部分是我自身的东西,一部分是故事,在二十岁时尝试成为一个写故事的人,故事大概就会进入基因,那就会有一种写出来的欲望。但并不是倒垃圾式的写作,到了三十岁以后总要稍微升华一下吧。

问:为期刊写作、为市场写作、为自己的内心写作,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答:如果必须要有倾向性,那当然是为内心写作,但不是我一个人的内心,这里面隐隐有一种群体的概念了。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很难做到纯粹,尤其是纯粹而不极端。从市场的角度,有十万个固定买你书的读者,那在中国就是很成功的小说家了,但十万这个人数实在是太非主流了。如果只为这个市场而写,那我想,也可以成为小众的、文学的、个人化的作家。这是作家的难题,他把作品拆成极小的零头贩卖出去,定制的货色基本都差劲。如果是画家就不用过于地啰嗦,给公爵夫人画一幅肖像,公爵花钱买下来,基本也不耽误画家的艺术创造。

问:《云中人》的风格跟前两部相比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创作中有没有刻意去改变或者追求一种什么风格?在你看来,自己三本书有没有哪些是没变的?

答:写长篇小说,因为那个过程很长,很像是一次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总要尝试去别的地方,换一种交通工具。如果一切已知,那就不会有出行的欲望了。前面两部长篇是一个三部曲,第三部我还没写。之所以停下来,是发现自己经过两个长篇的马拉松之后,对这个题材中的一切要素都太圆熟了,可能变成一个老油子,只迷恋于某一种很擅长的写法。另外,偶尔地我也被认为是“只会写自己成长经历的作家”,这个名头可不太好听,是双重的骂人话。最可悲的是被人认为是小说主人公,那个叫路小路的,然后会有不认识的人同情我,说至今我穷困潦倒。昨天还有人在微博上说我本人就是个屌丝,我去查了词条,原来是穷矬穷矬的意思。你知道,这年头,有很多异性恋都在写同性恋题材的小说。君子不器,这很好。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人的境遇(本质的、内核的)和如何有效地讲好一个故事(技巧的)的追求应该是贯彻一致的。

问:你的作品中涉及成长的比重较大,之后的写作还会关注哪些方面?

答:大部分涉及到成长的小说,都是热气腾腾的,但具体是热气腾腾的什么,仍有待于作者自己去完善。如果说写作的关注点,很具体地来讲,我目前在写一个关于八十年代的小说,另外会写一些当下题材的,也可能会按我的理解去写一个武侠小说。如果我想写禁书的话那可能就是色情小说。

问:你觉得你的作品和外界对你的评价匹配么?

答:评价也是有好有坏,起初我很关注,现在我反正也无所谓了。我写小说时遭遇的难题都是这些外界评价无法解决的,得靠我自己。这里面最让人揪心的是期待(自我期待,他人的期待),因为对一个小说作者有了期待,他的作品就往往会低于你的期待,一旦超越了大部分的期待,小说差不多就超越了时代的界限,而这对小说家来说是最难的。但它必须存在,不能没有,任何行业的从事者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期待,然后去落实它。很多行业都是六十岁退休,搞艺术的人可以搞到自己死为止,如果很在意评价,那就应该在有生之年退休,这样或许能活着看到一个定论。

问:你是怎么看70后这一代作家的,与60后和80后有什么不同?60后作家和80后作家中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

答:对70后作家只能说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他们大部分在九十年代就发表作品了,最近十年又新添了一些,以后即使再多,也不可能有大量涌现了,只会越来越少吧。文化这东西,从大面上说,是讲究传承的。70后是传承的一代,但是我们在60后身上看到的是太多颠覆和振荡的东西,而80后最初也被市场定位为反叛,集体上梁山的意思,于是70后作家成为一个低洼地带。这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就是格局有点小,只能放在大陆近三十年的当代文学范畴里谈。市场肯定是已经不在乎了,整个中国市场只捧起了两个80后的文学明星。市场不是也在嘲笑80后吗?照我的看法,未来十年关于当下题材的小说,更多地应该关注70后,因为这批作家差不多到了转折的年龄,也积累的阅历。当下的中国是值得一写的,有很多互相冲撞的东西。当然,这仍然是我说的小范畴,如果放到世界文学的范围内这事儿就没法说了。

在60后作家中,过去先锋派的那些仍然是我最喜欢的(包括50后的先锋派),另外还有史铁生和韩东。80后我没时间读他们的小说。

花花世界

作者:这么远那么近

路内是我非常喜欢的青年作家之一,曾经在网络上有过短暂的交流,其实作为晚辈的我不应该在这里对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评头论足,实觉得难以启口,以自己的资历根本没有办法来评论这本新作。但在读罢之后,又有一些话必须一吐为快。是为前记。

我想我应该是看懂这本书了,前前后后阅读了两次,又把很多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去读,我觉得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的意图我基本了解,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走过无数的街道,路过无数的人,重复遇到相同的风景,但是有些话却不能一直说出口,有些歌可以一唱再唱,有些爱可以消失再来,可有些事却不能对同样一个人去做了。

我在几个地点把这本书看完,公车上、家里、咖啡厅里、教室里,很奇怪的是,每一个地点来阅读相同的片段,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他们好像是一个个蹒跚的孩子,需要你去牵引,那些字字句句里放射出来的那种忧伤,又好似带着一种希望,这个特点,在我之前阅读路内其他两本小说时就已经察觉了。

路内的短篇作品我也看过很多,包括在一些杂志上阅读到的,阅读的体会很奇妙,仿佛很入戏,但是又不太沉迷,你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随时结束,好像是从一条黝黑的隧道当中簌簌地经过,也可以想象自己在阳关大道上笔直地前行,如果你心情好时阅读,会觉得书中的一切都很美好,但如果你此刻很沮丧,阅读同样的片段,就会觉得美好是如此虚假。这种体验,让我觉得路内的文字十分奇妙。

说回这本新书,这本书如果把他归于青春小说未免有点片面,如果是现实主体题材又不能概括,那就姑且算做是现实悬疑吧?一个男生在最后毕业时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有很多我们青春的素材,作者把这个素材拼接起来,用来描述一个非常现实的故事,那就是如何面对自己和整个社会——当然在书中没有直白地提到这一点。

在书中有很多的人,男生女生,他们热爱青春,他们都在成长,有很多的哲理和很多的荒唐,也有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大学最后的狂欢,加上各种行为的诡异,构成了整本小说看似荒诞的整体基调,但显而易见的是,作者并非是因为这个而写,而是要通过这样子扭曲的事实来表达他的本质,那就是,任何人的关系都可以在社会里产生质的变化,看你如何把握,看你如何去看待,你如果能够站稳脚跟,那么一切都可以重来,但如果你在社会这个大漩涡里飘忽不定,那么你必定随波逐流,最后尸骨无存。(我只能理解到这里了。)

小说中有很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那些连续的案件,还有校园内不稳定的因素,各种的流氓和各种的斗争,加上社会的种种现状,以及用非常直白的手法写出的对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不信任和怀疑。我也想过,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去写?为何不写一点稍微正面的,或者给读者一点希望呢?但后来,我想到了一句话,或许我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不是很妥当,但我能想到的也是这样了——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你要给一个人绝对的希望,那么就把他杀了,然后再复活。如果你要给这个社会一点希望,就先毁灭它。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这样子的暗示,这或许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我觉得在相似之处的某些地方,必定有着微妙的联系,不然作者不会如此去写,在黑暗之中带着一点温情,在孤单之中露出的一线希望,在绝望之中绝地反击,其实都是让人在看到那些肮脏和可怕之后,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之中。

摇滚乐和女人,在书中是我看到的非常重要的素材,我之所以称他们是素材,是因为它们并非是作者直接使用的题材,而是用这样子的东西来引出作品的含义。摇滚和女人应该是大学生当中很大一部分男生的谈资,如果说在爱情当中无法自我安慰,那么就在嘶吼的摇滚音乐里意淫,如果音乐当中无法给予你安慰,那么就在床上和女人带来一次交融。这种对周遭环境压力的反抗,通过小小的两个素材就被隐隐约约的指引出来,如果不是非常仔细的阅读,或许都无法体会到,这种在社会之下被压迫人民内心的颓败,让很多人都丧失了能力,包括爱的能力、恨的能力,只是成为了没有思想的动物,于是一件件荒谬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我觉得,这部路内的新作和前几部长篇作品比起来,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它的深度和它的表面。先来说表面,表面上看起来几部作品的素材虽然不类似但也有相似之处,无非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普通的人和一些事情,或者正常或者荒谬,都无非在讲述一个个的故事。而不同的是,在这故事之下所蕴含的真正内核,在这次的新作中被一次次想起。如果说之前的小说是在读完之后才恍然大悟,那么这一次,是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就如同鼓槌一样敲击内心,让人窒息。这种厚重感和压迫感,说实话让读者很过瘾,读者其实不喜欢轻飘飘的阅读,那样会丧失了一份代入感。

作品一如既往的很残酷,但却又不是那样的直白,它很婉转,甚至很温柔,虽然事情是如此的荒唐,但想想也有它一定的道理,虽然说材料非常的黑暗,但是内核却是很真实很正常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因为作者并非是因为写它人写,而是在我们对于各种社会能力丧失的条件下的一种寄托,而这种写作能力是让我非常敬佩的。

批判或许能够带来一定的解脱,但一味的批判最后也会害了自己,不如玩儿一场文字游戏,把那些赤裸裸的黑暗和绝处的希望,都隐藏在故事的背后,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品味。这又何劳而不为?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乏爱,但也永远不缺乏恨,还有荒诞,如果你无法理解,那么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它就像是社会和我们的隔阂,活生生夹在了中间,就算世界是多么的美好,你无法误会,而黑暗却能够直接进入你的胸膛,甚至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