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低1米。这5个小塔,即是永乐年间西域番僧班迪达进贡的5躯金佛的塔。5塔的塔身全部雕刻有佛像、梵文及宗教纹饰。整个建筑,造型虽近似印度建筑,结构和雕刻手法则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创作性作品。
第六十八章 大觉寺千佛塔
云南陆良县大觉寺千佛塔,以其塔形对称、线条工整、造型特殊、形态别致闻名于世。
千佛塔原名“诸佛宝塔”。塔基为方形石砌须弥座,四面各有佛龛一个。塔高18米。塔身用砖砌成,共7级,呈六角形,意为“七级浮屠”。从塔基向上逐级收拢,每级为六面,每级以若干小佛龛组成,龛内各嵌陶制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全塔佛像共1614个,因此得名“千佛塔”或“诸佛宝塔”。佛像身披袈裟,跏趺坐。有的手是莲花合掌,有的手是法界定印。塔顶原置铜锅一口覆盖,塔尖系石雕葫芦,顶端立铜铸金鸡2只,展翅欲飞,当地群众又称此塔为“金鸡塔”。
据专家考证,此塔不是埋葬高僧的“和尚塔”,也不是埋葬佛的遗物或法像、法器、法经的“舍利塔”,而是一座“风水塔”。据《陆良县志》记载:昔日陆良坝区水患频繁,人们以为黑鳌鱼作祟,于是建千佛塔以镇之;又恐仅以塔镇之有失,便于塔顶置金鸡监视,如果鳌鱼欲动,金鸡即啄其眼,使鳌鱼永世不得翻身,如此这般,以求陆良的水患得以根除。
据记载,此寺“创始于元代,重修于万历……”从塔建立到现在已数百年了。但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鳌鱼”仍在兴风作浪,陆良的水患无穷。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美好愿望才得以梦想成真。陆良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兴水利建设,疏通河道,排除内涝,昔日泽国变成了鱼米之乡。
据陆良县志记载,此塔建立后,此地曾发生地震18次以上,其中弘治十八年大震,康熙三十一年大震,道光十三年大震,千佛塔毫无倾裂,更无塌毁,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巧和才能。
第九卷 著名的论师与高僧
第六十九章 龙树
古印度佛教大师的法号。自幼聪明异常,过目能诵,道青年时代已经是波罗门教的著名学者,后龙树皈依佛教,成为一带宗师。
龙树向波罗门教徒弘扬佛法,南天竺国王信奉波罗门教,教徒们攻击佛法,于是龙树前往教化,和波罗门教徒发生一场辩论。
波罗门徒们问﹕「人有福乐,世间第一。而佛性又有谁能看得见呢?」「佛性是甚么样子,是大事小?」
龙树说﹕「佛性不大不小,不宽部窄,无福无报,不死不生。」于是在座上出现自在之身,仿佛一轮明月。旦闻法音,不见其相。众人骇然,默然。终于有一位年轻人站了出来,对徒众说﹕「这位尊者现出佛性体相,让我等见识。听说修佛者精神专注,进入高深境界,形如满月。佛性的义蕴,现在总算清楚了。」众教徒顿悟前非,都愿出家,以求解脱。
这位年轻人就是「提婆」,龙树是初期中观派的代表,主张一切皆空。在他的著作中,利用穷举归纳的方式,证明实体论的谬误。他的思想和论证方法,成为后来大乘发展的重要基础。西藏人以他为大乘六庄严之一,在汉地尊他为八宗共祖。主要的著作有中论、七十空性论等。
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的龙树菩萨,又译称龙猛,或龙胜,大约活跃于西元一五○年至二五○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成为大乘佛教思想的发端。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或说二百),着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中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因为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入空有二边,即为中道,《中论》之名即是以其阐明中道而得的。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所以会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生起;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然而,从俗谛上看,依旧呈现缘生缘灭的现象,却不知一切法空无自性。凡夫若执着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缘起的世界虽为幻化不实,不能如实知缘起性空,反而以为观缘起法而入涅盘境界为另一种实在,便落于小乘境界。
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透过鸠摩罗什翻译并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大为显扬,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
龙树菩萨的降生地,为印度南方的碑达巴。当时,一位当地的大婆罗门'龙树菩萨之父'正苦于膝下无子。一天,他在梦中得到授记:如果向一百位婆罗门作法宴斋食,就会得到一个儿子。心急如焚的婆罗门赶紧照办,不久,一个男童'龙树菩萨'终于在期待的目光中出生了。
(令人扫兴的是,)相士却预言道:虽然婴儿的面相很贤善,但他的寿命却只有七天。(听到这一消息,原本欣喜若狂的父母一下子被打入了冰窖。不知所措之际,他们连忙)向相士讨教,希望能找到一个化解之方。(相士回答说:)“如果能向一百位婆罗门作法宴斋食,就会将寿命延至七个月;如果能向一百名比丘作法宴斋食,寿命就能增至七年。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听完相士的回答,)黔驴技穷的父母也只好遵循此策。
随着七年期限的逼近,作父母的实在不能忍受眼睁睁地看见亲生儿子的尸体出现在自己跟前,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遭遇。不得已,只好将(年幼的龙树)和仆人逐出家门。
(主仆二人从此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漂泊历程,)他们先朝拜了羯沙流波坭(梵文译音,意为空行,观音菩萨一古化身立像),随后又流落到那烂陀寺的罗睺罗门前。(历经沧桑的龙树心事重重,百感交集地)以婉转悠扬、令人心碎的腔调唱起了吠陀经。(哀怨的诵经声打动了)大婆罗门,他将菩萨童子请进了家中,并关切地询问事情原委。
(龙树菩萨)只得将自己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娓娓道出。(大婆罗门听完后,出乎意料地回答说:)如果能够出家,就能免遭此难。(山穷水尽的龙树)连忙答应了将来出家的安排。
(大婆罗门罗睺罗)在坛城中授予(龙树菩萨)无量寿佛摧伏死主灌顶,并嘱咐他务必精进持诵密咒,特别是在第七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更是要通宵达旦彻夜念颂。依此良策,终于使他摆脱了死主的围困。
八岁那年,他削发出家,不久便对一切世间学科,以及大小乘的所有经典通达无碍。
之后,他拜见了早已心灰意冷的父母,(意外的重逢,使二老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他又向大婆罗门请求,希望能将其余的吉祥密集等众多密法予以传授。(一直对他暗中欣赏的)大婆罗门于是欣然将续部、耳传窍诀及教诫倾囊相赐。
随后,他又在亲教师前得受近圆戒,法号具德比丘。尊者以这种勇于进取的方式,在那烂陀寺圆满地听受了三藏四续的所有传承。最主要的是,由于历世以来一直受到至尊文殊菩萨的摄受,尊者此生也在文殊菩萨化现成天子形象的智宝菩萨前恭聆了所有显密胜法,并将本师释迦牟尼佛于此世间宣说的一切显密秘密奥义彻底了达于心。
此时,一场严重的饥荒正在四处蔓延,很多地方都呈现出一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悲凉景象。那烂陀寺僧众们的生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厄。(于此危急关头,)长老罗睺罗贤任命龙树菩萨担当那烂陀寺安居执事的重任,令其负责僧众们的饮食起居。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龙树菩萨慷慨应命。他在寺庙中以点金剂将大量红铜变为黄金,(并以此黄金)从无有饥荒的地区换回了稻谷、青稞等所有生活资具,使该寺僧众在十二年的饥馑中没有受到丝毫困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失毁戒律的行为日益猖獗,并开始遍布各地,佛教内部的律藏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嫉恶如仇的龙树菩萨)不忍心(看到衰落场面的出现),于是将失坏戒律的数千僧人毫不容情地予以摈除,又为具缘诸众广为阐演三藏妙法,尤其是将律藏胜法作为彰扬重点。
有如当年世尊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敷演四谛妙法一般。当时的智者们,将龙树菩萨三次出大妙法音中的第一次——兴利除弊、激浊扬清,整治戒律衰败之行,共称为“戒律大法音”。
此时,魔王波旬出世,并化现成名为“行乐比丘”的僧人。他撰写了大量污蔑诋毁大乘佛法的论典,使大乘佛教的见解与行为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龙树菩萨力挽狂澜,将各种讨伐邪说、遏恶扬善的理证广为传播,使荒谬邪见遭到了致命的迎头痛击,终致奄奄一息,甚而一蹶不振。
尊者乘胜追击,又向各道各阶层的具缘者广宣三藏妙法。一次,有两位少年也加入了闻法者的行列。(令人惊奇的是,)在他们周围,弥漫着一股浓郁而沁人心脾的芬芳,及至尊者身前,香味忽然消失。(尊者)问其原委,两位童子回答道:“我们是安止龙王的儿子,来到人间就需用果协喀檀香(马拉雅山所产的一种白旃檀)护身。”(龙树菩萨)又问道:“能给我一些这种檀香吗?”(龙子回答道:)“待我们请示父王之后,(才能答复于您。)”
随后,(二位龙子赶紧返回龙宫)向龙王禀报。(龙王回答说:)“如果龙树阿阇黎能光临龙宫,我们将予以供奉。”
(得知龙王的条件之后,具有远见卓识的)龙树菩萨瞻瞩到令龙界无量所化诸众能培植善根,以及迎请《般若十万颂》等经典的诸多必要,于是应邀前往龙宫。
以安止龙王等大力龙王为首的无数行善龙众,在向尊者供养了数不胜数的供品之后,便抓住时机祈求传法。
(诸龙之请正中尊者下怀,)龙树菩萨因势利导,向龙王及其眷属细致入微地解说了善妙佛法。(深感受益匪浅的)众位龙王(舍不得尊者就此离去,)便极力挽留尊者能常驻龙宫。
(尊者)婉言相拒道:“我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筹集修建千万佛塔的檀香(此处藏文原文本为粘泥,在布顿仁波切所著的《佛教史大宝藏论》中也有“药叉泥”之说,但结合上下文内容及其它资料,故改为檀香,望斟酌),以及迎请各类经函,实在没有空闲久住龙宫。不过我可以答应你们,将来我一定会重返龙宫的。”
众龙王(见劝说无效,遗憾之余,)只好将大量檀香、《般若十万颂》以及众多《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