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恍藕酰俊比绻忝挥邢蚨苑礁冻鲂湃危筒荒芸释苑轿愀冻稣嫘摹
有人会为自己没有知己而伤心,感到自己付出了真情而没有得到回应。我们不应首先怀疑怪罪对方,而应自我省察,自己有没有真正为对方诚心考虑。人总是会在认识自己时发生短视,出现认识盲区。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曾在德尔菲神庙留下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让我们知道,认识自己其实非常艰难。很多时候,自己感觉真心实意的去认知一个人,但事实往往是仍然做的不够。让对方了解自己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你必须始终如一的坚守最真诚的信念。
有时候,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对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怨声载道,自暴自弃,都不能让别人理解你。一个充满自信的自我应当处处用真情去体贴对方,知道别人悲伤时送上宽慰的劝导,知道别人失败时送上温暖的鼓励。用真诚的心去感染每个人,日久时长,便会如高适在《别董大》中所说:“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国学故事】
灌瓜: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夫名叫宋就,他曾在与楚国楚县接壤的地区任县令。
在两国的边线界上都有哨亭,以防止对方人员闯入。两国都在各自的国土上种有西瓜。由于魏国的士卒非常勤劳,他们经常给瓜地浇水施肥,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大又多;而楚国的士卒非常懒惰,他们既不给瓜地浇水,又不施肥,结果他们的瓜又小又少,楚县的县令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恼火,他立即派人驻守边界的亭尉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番,亭尉遭到斥责后,心里非常恼火,他把自己受责备的原因归咎于魏国的西瓜长得好,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偷偷越过边境,毁坏了魏国的瓜地。
魏国的士卒发现后也要捣毁楚国的瓜地。魏国的亭尉知道这事非同小可,搞不好会因小失大。破坏两国的有关系。于是他就此事前去请示宋就。他听后不以为然,对亭尉说,楚国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再去效法,就有可能引起事端,为了和楚国搞好关系,我们可以以德报怨,每天晚上派一些人到楚国去帮助他们浇水施肥,而且这事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没用多少天,楚国瓜地里的瓜也一天天长大了,亭尉和士卒觉得非常奇怪,后来才发觉是魏国人干的,楚县的县令听到这件事后,立即派人把此事奏报楚王,楚王为魏国宋就的做法所感动,也为自己士卒所做的事情深感内疚,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往魏国赔礼道歉,从此两国结为友好邻邦。
朋友知己的寻觅,不能单单依靠别人怎样相信你,宽容你,祝福你,主动成为你的知己,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样不会掉下知己。知己需要你自己去寻觅。许多时候,以德报怨,以德服人,你会发现,你的敌人也会变成你的知己。
【相关阅读】
杜甫《春日忆李白》;张说《送杜十四之江南》
十二、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勤劳的畅想
导读: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
不论是否真的是劳动创造了人类,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民》是一首周民族史诗。虽然带有一定传说成分,但也反映出以后稷为代表的周民族祖先在创业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后稷在长期的劳作中,将野生麦子、稻子、大豆以及瓜果的种子细心采集起来。播种在地里,仔细耕种、锄草,小心翼翼地侍奉着一片片茂密的绿色。经过艰苦的尝试、耕种,他种出了各种优良的谷物瓜果。让人们能够安定下来从事农业劳动,不用再为了打猎而过东奔西走、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成为改变人们命运的人,甚至因此而成为“农神”。
或许这根本不是后稷的功劳,而是广大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逐渐总结起来的,或许这根本不是后稷一个人的功劳,在他身后还有着成千上万个周民族祖先的辛勤和汗水。但在《生民》中至少传达出一个信息:只有勤劳刻苦,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取得成功。
如果仅仅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如《伐檀》中的老鼠一般,那么最终会变得懒惰不堪,不会再有任何的成功喜悦,只是在昏庸的精神里沉醉,不再对任何的困难挫折有抵抗力,成为一阵风都可以吹倒的人;仅仅想不劳而获,最终会变得人情冷漠,不再对周围任何的物、人、事产生感情,不再感恩;仅仅想不劳而获,还会变得自私自利,成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这种追求不劳而获的人要么自取灭亡,要么为社会所抛弃。
而辛勤的劳动,是维系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正常健康运行的最根本动力。没有人能够空着肚子去追求自己的未来。我们丰富的物质财富,是由辛勤的劳动创造;我们美好的精神道德,是由辛勤的劳动去体现。我们需要敬畏劳动。从事着原初意义劳动的农民也需要我们的敬畏,看看《七月》,我们就知道农业劳动需要付出多少的心血。虽然现在社会,农业劳动早已改变了很多,但农业劳动的根本意义仍然存在。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敬畏劳动,敬畏劳动着的人。
怎样才能算是勤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劳动。我们要爱自己的劳动,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我们还要如《庭燎》中的人一样,早早起床,准备自己的工作,抓住每一滴时间去增加生命的质量;我们要有持久的毅力和常新的活力,在每次的挫折后都能顽强地挺立过来,继续让劳动释放它的热量和激情。
《左传》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1、《伐檀》:业精于勤,荒于嬉
【原文】
伐檀
坎坎伐檀兮(1),置之河之干兮(2)。河水清且涟猗(3)。不稼不穑(4),胡取禾三百廛兮(5)?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兀猓6)?彼君子兮,不素餐兮(7)。
坎坎伐辐兮(8),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9)。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10)?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11)?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12)。河水清且沦猗(13)。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14)?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5)。
【注释】
①坎坎:用力伐木的声音。
②干:河岸。
③涟: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猗(yī):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④稼:种田。穑:收割。
⑤胡:为什么。禾: 稻谷。廛(chán):古代一人之田,百亩。言其多。
⑥狩猎:冬天打猎称为狩,夜中打猎称为猎。此处泛指打猎。庭:院子。县:同“悬”,挂。兀╤uán):小貉。
⑦素:空,白。素餐:意思是白吃饭不干活。
⑧辐:车轮上的辐条。
⑨直:河水直条状的波纹。
⑩亿:周代十万为亿。指很多。
⑾特:大野兽。
⑿漘(chún):水边。
⒀沦:微波。
⒁囷(qūn):束,捆。
⒂鹑:鹌鹑。飧(sūn):熟食。
【经典原意】
叮叮当当砍伐檀树,把树堆在河岸上。河水泛起涟涟的波纹。 既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顷的谷子啊?白天夜里又不出去打猎,为什么却看见你家院子里挂满貉肉?那些大老爷啊,只知道白吃白喝。
叮当砍树做成车辐, 把树堆在河旁边。河水泛起清清的波纹。 既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亿的谷子啊?白天夜里又不出去打猎,为什么却看见你家院子里挂满大野兽的肉?那些大老爷啊,只知道白吃白喝。
叮当砍树做成车轮, 把树堆放在河边。 清清的河水泛起道道波纹。既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什么拿走三百囷的谷子啊?白天夜里又不出去打猎,为什么却看见你家院子里挂满鹌鹑啊?那些大老爷啊,只会白吃白喝。
【当代阐释】
业精于勤,荒于嬉
《伐檀》提出一个现在仍然存在的问题——不劳而获。
初民社会,因为存在奴隶,不劳而获称之为剥削。劳苦奴隶获取到的粮食、猎物,没有拥有权,最终被奴隶主搜刮而去。封建社会有农民和地主,资本主义社会有工人和资本家。现代社会没有了这些,但不劳而获却依然存在。
它不是社会落后的产物,而是人性丑陋的一面。
因为每次的社会变革最初都是打着“平等平均”的旗号,然而到了最后,“平等平均”却总是首先被革命胜利者打破,不平等依然存在,不劳而获也依然存在。制度的变革不能够扫净这世界上的不劳而获。
不劳而获意味着不用付出也可以得到回报。这预示着三个结果:
一是懒惰。只想等待着收获。人一旦陷入懒惰的漩涡便无法自拔。它一点点噬啮着人性的其他美德,一点点蚕食着人的意志,直到一个人生被彻底瓦解。消磨怠日,面对挫折困难不再有任何抵抗能力。“四体不亲,五谷不分”,没有任何自力能力,只能寄食度日,或是在贫穷中苟延残喘,或是挥霍亲属的财产在畸形的心态里放纵。
二是冷漠。不劳而获体味不到劳动的艰辛,更体会不到收获的喜悦。任何馈赠于他的礼物他也不会理解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把衣服、食物看成理所当然的接受。没有感恩的心,感情也就没有任何温度。
三是自私。只知道自我的享用,不论有没有富余,绝不会想到留给别人,物质财富如此,精神境界也是如此。不会体谅别人,只知道自我为中心的权利、利益、情感的支配。
不劳而获在社会上有两类代表人物,一类是有劳动能力而不愿劳动的乞丐,一类是由劳动能力而只知挥霍的败家子。虽然地位不同,但实质都一样。
【国学故事】
粗茶淡饭砺壮志: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年轻时就立志报国,但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只好到僧舍中去读书。冬天的晚上,他用粗米煮一盆稀饭,第二天粥冻了以后,用刀划成几块,早晚食一次;没有菜,就用盐水泡野荠,切上几十段佐餐。一个朋友的儿子见他生活太苦,就送去好酒佳肴,再去看他时,送去的食物都原封不动。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但既立志报国,就要准备吃苦,现在贪图好吃的,将来怎么能去吃苦呢?”
【文化常识】
文学的起源: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样式,一种语言艺术,其起源问题众说纷纭。综合这些观点,主要有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人类的生产劳动。其中,劳动说是一个较有影响的说法。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也曾表达过文艺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他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到‘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