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战回忆录-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袖对这个演说提纲表示赞同,还说:‘我认为英国政府首脑把自己的演说提纲送请外国政府核准,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不祥之兆。’”①不过,最后走上灭亡的道路的却是齐亚诺和墨索里尼自己。

  ①《齐亚诺日记,1939—1943年》(马尔科姆·马格里奇编),第9、10页。

  与此同时,1月18日,里宾特洛甫抵达华沙,对波兰展开外交攻势。吞并捷克,继而包围波兰。这次作战的第一阶段,就是声言德国在但泽拥有主权,并把德国在波罗的海区域的控制权伸展到立陶宛的重要海港梅默尔,以此来截断波兰出海的通道。波兰政府对这种压迫表示强烈的反对。希特勒只好密切注视着,等候发动战争的时机。

  在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出现种种谣言,说德奥境内,特别是在维也纳和萨尔茨堡之间地区,军队调动频繁。据说德国已按战时编制动员了四十个师。斯洛伐克人自信有了德国的支持,正在准备把他们的地方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贝克上校看见条顿民族的烈风已经吹向另一个方向,就松了一口气。他在华沙公开宣布,他的政府对斯洛伐克人的愿望深表同情。希特勒以对待国家总理的礼节在柏林接待斯洛伐克的领袖蒂索神甫。12日,有人在议会上向张伯伦先生问起保证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的问题,当时张伯伦提醒下院说,这个建议是为了反对无故的侵略,而现在并未发生这种侵略。但是他不用等待多久,这种侵略就发生了。

         ※        ※         ※

  在三月份,英国政治舞台充满一种颠倒反常的乐观主义情绪。拥护慕尼黑协定的英国各大臣和各个报纸,无视捷克斯洛伐克里里外外都受到德国的强大压力,形势日益紧张,却仍对于这个使捷克万劫不复的政策依然信心十足。举一个例子来说,3月10日,内政大臣在他选区发表演说时就说到他希望有一个五年和平计划,说是有了这个计划,不久就会出现“黄金时代”云云。当时,他们还在满怀希望地讨论同德国订立贸易协定的问题。著名的《笨拙》漫画杂志登出了一幅讽刺画,画着约翰牛正从一个恶梦中醒来,刚喘过一口气,在夜间打扰他的一切恶毒谣言、幻觉和疑虑,都飞出窗外了。

  就在这张讽刺画发表的那一天,希特勒向那个因慕尼黑决议而被夺去边界防线的危危欲堕的捷克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

  向布拉格进军的德国军队绝对控制了这个毫无抵抗的国家。

  我记得,当报导这件大事的晚报送来的时候,我正同艾登一起坐在下院的休息室里。即使像我们那样对前途不抱幻想、并且一直在竭力证明这种局势的人,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强暴行为,也不免大吃一惊。掌握一切秘密情报的英国政府,竟然也如此茫然失措,确实令人难以置信。3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被瓦解和征服。斯洛伐克人正式宣布独立。暗中有波兰支持的匈牙利军队便开进了他们所要求的捷克东部省份喀尔巴阡——乌克兰。希特勒到了布拉格,宣布捷克受德国保护,就这样便把它并入德意志帝国。

  3月15日,张伯伦先生不得不向下院说:“德国军队在今晨六时开始占领波希米亚。捷克人民已奉政府命令不加以抵抗。”于是,他接着说,他认为他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保证已不再生效了。五个月以前,当慕尼黑会议之后,殖民地事务大臣英斯基普爵士在提到这项保证时说:“英王陛下政府感到有道义上的责任来保持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保证(这句话听起来好像这个保证在技术上已生效似的)……所以,假使发生无故侵略行为,英国政府当然不得不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采取行动,以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到现在,首相却说:

  “这项保证直到昨天仍然生效的。但是,自从斯洛伐克国会宣布斯洛伐克独立以后,形势改变了。由于斯洛伐克发表了这个宣言,结果使我们要保证其边界完整的这个国家,因内部分裂而归于消灭了,所以,英国政府就不受这个义务的约束了。”

  这似乎已成定局。首相在末尾说道:“我对于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当然应该深引为憾,但是我们决不可因此而离开正轨。我们应该记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仍然是集中在和平的希望上。”

  张伯伦先生预定在两天后在伯明翰发表演说。我以为他一定会用最委婉的辞令来接受所发生的一切。这样就可以同他在议会的演说在调子上相一致了。我甚至设想:他或许会说,亏得政府在慕尼黑有先见之明,使英国同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实际就是中欧的命运,断然脱离关系。他或许会说:

  “去年9月,我们决定不卷入大陆纷争的漩涡,这是何等幸运啊!我们现在可以任由这些与我们无关的国家以不流血、不费财力的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执。”既然在慕尼黑会议上一致同意分裂捷克斯洛伐克,大多数英国人在他们了解局势的范围内又表示赞同,因此得出这些想法是合乎逻辑的结论的。这也是一些最积极拥护慕尼黑协定的人所采取的见解。所以我起先以藐视的态度来等待张伯伦在伯明翰的演说。

  首相的反应使我大吃一惊。他向来认为他自己特别了解希特勒的性格,能够精确估计德国行动的限度。他满怀希望地相信,慕尼黑会议是一个真心相见的会议,他和希特勒、墨索黑尼一起已把世界从战争的无限恐怖中解救出来。现在好像一个突然的爆炸把他的信念以及由他的行动和言论所造成的一切都炸得粉碎了。他对事实作出了严重错误的判断,不但欺骗了他自己,而且还把这些错误强加给唯命是听的同僚和不幸的英国舆论,这对他来说,当然是责无旁贷的,然而,在这一夜之间,他突然从过去的错误中转变过来了。如果说张伯伦未能了解希特勒,那么希特勒也完全低估了英国首相的性格。希特勒错误地认为首相温良恭谦的外表和祈求和平的热情完全可以说明他的性格,认为他的雨伞就是他的象征。

  他不知道内维尔·张伯伦有一颗坚强的心,不愿受人欺骗。

  他在伯明翰的演说,调子和以前大不相同。他的传记作者说:“他的口气和以前很不一样……他获得更充分的消息,他知道议会、公众和各自治领都表示了坚决的立场,于是他把早就拟好的关于国内问题和社会福利问题的讲稿抛到一边,勇敢地站起来与困难搏斗。”他谴责希特勒背信弃义,破坏慕尼黑协定。他援引希特勒所提出的一切保证:“这是我对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我可以保证,我对捷克不再有什么兴趣了。我决不会再要一个捷克人了。”首相在演说中说:

  “我相信,在慕尼黑会议之后,大多数英国人民都和我一样衷心希望这种政策将推行下去,但是在今天,我和英国人民都感到同样的失望,同样的愤怒,觉得那些希望被对方肆无忌惮地破坏了。本星期所发生的事情,和我刚才给你们宣读的那些保证,怎么能够说是一致的呢?”

  “对于这个突然遭受侵略的自豪而英勇的民族,对于这个被剥夺了自由、失去了国家独立的民族,谁能不感到衷心的同情呢?……现在,我们听说,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发生骚乱,所以才不得不侵占它的领土……如果那里发生骚乱,难道不是外国煽动起来的吗?这到底是最后一次进攻一个小国呢?还是会有别的进攻接着来呢?事实上,这岂不是企图用武力来称霸世界的一步吗?”

  这番话和他前两天在下院的声明所抱的态度和政策比较起来迥然不同,令人难以想象。他必定经过了极度紧张的思想斗争。15日那天,他还说:“让我们不要离开正轨。”但是现在却突然来个彻底转变。

  不但如此,张伯伦之改变主意,并不限于口头上说说了事。在希特勒的名册中的第二十“小国”就是波兰。由于首相作出了重大的决定,由于他必须与许多人士进行磋商,他在这个期间当然是极其忙碌的。过了两个星期(3月31日)首相向议会说:

  我现在要向议会报告……如果一旦发生显然威胁波兰的独立的行动,而波兰政府因此也认为必须发动全国的力量来进行抵抗,那么,英王陛下政府将立刻认为有义务立即给予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英国政府已经向波兰提出大意与此相同的保证了。

  我还要申明,法国政府已授权我明确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它与英王陛下政府采取同样立场,〔其后又说〕各自治领已获得详细的通知。

  这时,已经不是彼此追究往事的时候了。议院里各党各派的领导人都一致支持对波兰的保证。“上帝保佑,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了。”这就是我当时所说的话。我们已经到了这个关头,这是一个必要的行动。凡了解当时局势的人,都毫不怀疑,这多半意味着一场我们不免要卷入的大战。

         ※        ※         ※

  由于好心而能干的人作出了种种错误的判断而演成的悲惨故事,现在已达到高潮了。使我们大家都陷于困境这一事实,说明那些负有责任的人尽管他们的动机如何光明正大,都应受到历史的谴责。请回头看看我们过去曾接连接受的或者放弃的东西:根据庄严的条约把德国解除了武装;德国破坏庄严的条约重整军备;我们失去了空军优势,甚至连空军均势也丢掉了;德国以武力进占莱茵兰,齐格菲防线已经筑成或正在建筑;柏林—罗马轴心成立了;奥地利被德国并吞同化了;慕尼黑协定背弃和毁灭了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占领了它的防御工事,它的强大的斯科达兵工厂从此替德军制造军火;罗斯福总统想通过美国的干预来稳定或澄清欧洲局势,被一手撇开了;而苏联显然愿意联合西方国家竭尽全力来援救捷克斯洛伐克,也没有人理睬;在英国只能提供两个师来增强法国边境防务的时候,本来可以对付尚欠完备的德国军队的三十五个捷克师,也被扔掉不要了。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而现在,把所有这些优势和有利条件丢得一干二净的时候,英国却一手领着法国,迈步前进,要保证波兰领土的完整。这个波兰,只是在六个月之前,还像一只饿狼一样参与掠夺和摧毁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如果我们在1938年为捷克而战,那是明智的,因为那时德国军队还不一定能够派出五六个有训练的师到西线驻防,那时候,法国以其六七十个师的兵力,尽可以风驰电掣地越过莱茵河,进入鲁尔。但是在那时,只要提到这种战争,就会被认为不讲道理,轻率鲁莽,不符合现代人的思想和道德水平。现在到了最后田地,两个西方民主国家又宣布时刻准备为了波兰的领土完整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历史,据说其中大部分是人类罪恶、愚蠢和痛苦的记录。像这种突然一反五六年来一向随便采取的安抚绥靖政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转变了立场,甘愿接受显然是迫在眉睫的战争,而这个战争,条件远较以前恶劣,其规模则大到极点,我们不妨在历史里好好地探寻搜索一下,看看能否找出同样的事例来。

  此外,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