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分有多处。
傅抱石之子:“藏家”可能并不存在
傅二石还告诉记者,这个所谓的“水松石山房”可能根本不存在,是为了借拍卖推销假画臆造出来的。他称自己有几本全系傅抱石赝品的画册,上面写有“珍稀斋藏”、“九松堂藏”的字样。傅二石说:“所谓的这个‘珍稀斋’主人曾来到他家谢罪,我直接让这个人到南京多家书店买回这些赝品画册,准备销毁。我跟他讲,你这些赝品不要我来看,南京稍微对傅抱石有点研究的人都能看出来。” (记者王健)
作者:cncang。 来自:新华网
西汉原始青瓷盆形鼎
鼎是古代炊器,相当于现代人用的锅。鼎的形状大多为圆腹、两耳、三足,北方出土的陶瓷鼎大多有盖,南方出土的大多无盖。新石器时代流行陶鼎作炊具,在我国许多著名的古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器身形状主要有兽首形、峰耳形、釜形、盘形、罐形、壶形、钵形、盆形、盂形等;三足的式样主要为圆柱形、半圆柱形、长方形、鱼鳍形、圆锥形、扁三角形等;两耳的造型有高与矮、直立与外撇、方形与圆形等差别。商周时盛行青铜鼎,被奴隶主贵族用作“别上下,明贵贱”的礼器和权力的象征。东周至汉代,南方制瓷业发达,用陶瓷器随葬之风盛行,于是人们多仿青铜鼎烧制瓷鼎,作为明(冥)器随葬。后世烧制的瓷鼎多作为陈设观赏器之用。
据《中国陶瓷史》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瓷鼎生产的全盛时期为东周至汉代。东周时期的原始瓷鼎,主要出现在长江下游以南的吴越境内;春秋时出现了竖耳、浅腹、圆锥形足的瓷鼎,完全模仿铜器;秦至西汉初期的墓葬中,常见有以瓷鼎、盒、壶、瓿组合的随葬品;至西汉中期,瓷鼎、盒的数量明显减少,器形也有一些变化;到了西汉晚期以后,鼎与盒等仿青铜礼器逐渐停烧;而以罐、壶、瓿、盘、碗、钫、奁、洗、盆、勺等日常生活用器急剧增多,同时出现了屋、仓、猪栏、羊舍与牛、马、犬、鸡、人俑等原始青瓷明(冥)器和瓷塑,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深刻变化。
西汉原始青瓷盆形鼎(见图),总高10。5厘米,口径15。5厘米,侈口、浅腹、圆锥形三足外撇、两只半弧形竖耳,口沿部分旋修细薄,腹部厚实,重心在下,安放平稳。胎质细腻,呈灰白色,为拉坯成型。器壁厚薄均匀,器形比较规整。该瓷鼎施灰釉,因为氧化钙含量高,釉的粘度降低,容易产生流动和剥落,可见聚釉成蜡泪状的青黄或黄褐色。根据该鼎的综合特征分析,可断为西汉初期的墓葬出土的随葬明(冥)器,因年代久远,加上在闽北山区湿地出土,釉层已腐蚀剥落将尽,只见鼎内的部分残存。尽管如此,该西汉原始青瓷盆形鼎仍不失为一件高古瓷的精品,可供大家鉴赏。
作者:收藏杂志社 来自:玉龙收藏网
方金代官印
金朝(1115~1234年)由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所建。1115年,在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渤海人杨朴辅佐下,女真族部落联盟酋长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1125年灭辽,两年后,又轻取北宋江山。从此与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对峙百余年。
金代“行诏州总帅府事印”(1233年)
金建国之初,在征辽伐宋过程中,前后掠去辽、宋皇家帝后玺印40多种,文武百官印不计其数,这些印俱为金人所用。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缴袭用之辽、宋旧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时期(1149~1189年)成为金代官印的典范时期,官印铸造精工,外观平整光滑,很少见到气孔和毛刺。九叠印文干净利落、安妥工稳,水准不在宋印之下。其款识也是金印通例,即印背左侧刻造印机构名称,如少府监、礼部、尚书礼部、行宫礼部等,右侧刻铸印年及月,印台侧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编号。
金朝晚期内忧外患,金廷只好扩充军队,增设军官,致使同一军职(如都统、副统、万户)和同一级军事机构(如万户所、提控所)的官印数量激增,为了便于颁发和管理,只好将同一名称官印按顺序编号。编号有两个系统,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统和千字文(天、地、玄、黄,宇……)系统。这种编号印主要流行于金末卫绍王至哀宗时代(1209~1233年)。编号少数如前述凿于印台之侧,如黑龙江兰西县出土一方“都提控所之印”,背款注明“光字号”;但多数将编号直接铸入印文,如河南淇县出土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五年(1228年)铸“提控所归字印”,背凿“正大五年四月恒山公府造”,侧刻“提控所归字印”。
作者:收藏杂志社 来自:玉龙收藏网
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
春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朴的风貌,创制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春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玉作风格。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玉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春秋玉器:
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战国玉器中常见的云纹、谷纹是否是由春秋时的龙纹演变而来,只是可以肯定地说,春秋玉器画面上盛行装饰的繁密细小的龙纹图样,在战国时已不可出现(特别是在战国中期以后)。尽管目前战国墓中仍有类似玉器出土,笔者认为,它应是春秋时期(或战国早期)的遗物。因为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缩写,所以,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意识观念的改变,其风格也必定会推陈出新。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时尚,必定会产生造就不同的艺术风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艺美术品亦如此。
二、战国玉器: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使得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从目前考古资料可知,战国玉器较之春秋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它突破了春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龙形佩、带钩等;工艺更加精细,玲咙剔透,并多以楼空、浅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见长;装饰更加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璃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同时战国玉器作品中的神兽造型,均饱含着一种紧张的气势,大大增强了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躇踌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挺胸的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装饰图纹则多为较密集的去地隐起的谷纹、卷云纹等。有的谷纹周缘还刻划出一条阴线,甚至使之勾连。此时浅浮雕玉器去地并不彻底,多沿图纹而碾磨,因此产生了一种时隐时现、变化多佯的艺术效果。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佩玉料细润,工艺精湛,通体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战国中晚期,玉器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供较前增多。治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由于普近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玉器较之早期造型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决无拖泥带水之处。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划,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别是那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刚健遭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镂空、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可以说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三、春秋战国玉器的区别:
春秋战国玉器在5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日益进步,并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当然这种艺术风貌决不会是随着历史年代的划分而断然隔开的,比如战国早期的玉器依然遗留有春秋晚期玉器的风格,甚至有些作品十分相似,难以区别。但是当新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时尚一旦稳定之后,在整个艺术创作上便会出现一种潮流、一种趋势。这种潮流和趋势所造就的艺术特色,就是我们在鉴定中一定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下面我们试从三个方面谈谈春秋与战国玉器的区别。
1、工艺:在制作工艺上,春秋玉器无论是造型、线条还是碾磨均显得较为浑圆。战国玉器则棱角刚劲明确,线条清晰利落,同时镂空技法的使用较春秋更加普遍,并且技艺格外精湛细致,就连楼空之外的内壁也琢磨的光洁明亮,一丝不苟。
2、装饰:春秋玉器善用众多的抽象变形、肢解整体的龙纹充填器物画面,从而显得繁密不透气,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