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幸福论-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幸福来说,也是一种障碍。性格懦弱的人,虽然也有自己的意志,但是缺乏为之斗争到底的勇气与手段,不敢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因而总是被恶势力所制约。自己的正当利益常常受到侵害,只能忍气吞声地活一辈子,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巴金笔下的高觉民,就是这一类型的人。高觉民受封建道德的毒害太深,在封建邪恶势力面前,唯唯诺诺,不仅不敢主动向邪恶势力进攻,而且在人家欺负到他头上时,他连反抗都不敢,结果使他的爱妻、爱子命丧黄泉。他有所爱,但又不敢大胆地去爱,其内心极端痛苦,恨不能立即死去。此种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还有一些人多愁善感,忧虑过多。他们思考问题时,总是把不利因素、可能失败的因素估计过多,对成功缺乏信心;对生活、对未来,悲观的情绪大于乐观的情绪,常常是愁眉苦脸,阴云密布。有这种性格的人,总是喜欢回想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似乎是要从那痛苦的回忆中求得人生的滋味;或是像祥林嫂那样,一遍又一遍地向别人讲述他的痛苦经历。

    这些人当然不会有很多的幸福体验。

    任何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可能没有伤心的事。如果不能适时地把这些无法改变的事置于脑后,或是把它忘却,而是一遍又一遍地想它,必然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

    莫罗阿在《论幸福》一文中,提出了几条获得幸福的“秘诀”。其中第一条就是“对于过去避免作过分深长的沉

…… 322

    603第三章 幸福与主体

    思“。

    他说,他并不认为长思不好,而是认为对于受到的损失、遭逢的伤害、听到的流言,总而言之,对于一切无可补救的事情,不应当加以反复不已的咀嚼。他指出,对于这一类的事情“无遗忘即无幸福”。他在第四条“秘诀”中提出:“不要想象那些遥远的无可预料的灾祸以自苦”。

    ①莫罗阿指出的这两个秘诀,与我们上面讲的几种人的性格是相关的。性格懦弱、心胸不开阔、自卑心理严重、不善于与人合作、多愁善感的人,不大容易获得幸福;而那些具有不计较小事、宽容、大度、开朗、乐观、与人好相处的性格的人,才能比较容易获得幸福。

    在性格问题上,还有一些情况值得指出。比如,有的人性格温和,善于化解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自己会给自己做说服工作;有的人则性格急躁,只会自己给自己火上浇油。

    前者在遇到一些小矛盾、小冲突、不顺心的事情时,很短时间内,就会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如同没有发生过这些事情一样。这种人虽然也会遇到一些使人苦恼的事情,但这些使人苦恼的事,不会成为他追求幸福的障碍。后一种人则常常为一些小事上的不顺利,而引起内心的烦躁、焦虑,甚至与人大吵大闹、摔东打西,寻死觅活,以此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这种不能控制和排解自己情绪的人,所获得的幸福则要少一些。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写道:“有些人就是不能忍受这些小麻烦,要知道它们可以占据生活的大部分。

    当这些人误了火车时便七窍生烟,饭煮坏了便横眉竖眼,火炉

    ①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第13、137页。

…… 32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03

    漏了烟时便陷入绝望,洗衣铺没有及时送还他们的衣物时便发誓要对整个工业体系进行报复。这种人在小小的麻烦上所空耗的精力——如果使用聪明的话——足以兴国,也足以亡国“。

    ①罗素最后的这一句话,显然是一种文学夸张手法。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还谈不上“兴国”

    、“亡国”。但是,罗素讲的在一生中为这些小事空耗那么多精力不值得,有害于个人的幸福,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幸福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与主客体都有相关联的地方。但是从两者的作用方面讲,主体占有主导的地位。应该指出,主体并不是生下来永远不可改变的,相反,它是可以改变,而且经常处于改变之中。不必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即使人的气质、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易”

    ,并不符合事实。这就说明从主体精神方面形成的对于我们追求幸福的障碍,是可以消除的。因此,要争取幸福,就应当加强主体的修养,首先是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修养,其次,也应该从气质、性格等精神方面进行修养。

    ①罗素:《走向幸福》,第241—242页。

…… 324

    80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第二编 第四章幸福与环境

    人生幸福问题与接受主体的状况关系密切,但是如果因此而把幸福问题仅仅看作是主体的问题,以为它与主体所处的环境没有多大的关系,那将是极大的错误。

    幸福与主体的感受固然不可分离,但是,造成幸福与痛苦的根源并非完全在于主体,有很大一部分原因甚至根本的原因,在于主体所处的环境。主体所感受的信息,是由外部环境发出来的。

…… 325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903

    第四章 一 人与环境人离不开环境A人是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A主体形成以后可以改变环境A获得幸福既取决于主体又取决于环境A人离不开环境A环境这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我们这里指的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客体。

    凡是作用于主体、影响主体的成长、发展、生活的因素,我们都把它称之为环境。

    人是生活在环境之中的。

    人既不可能脱离环境独立生存,也不可能脱离环境独立发展。

    环境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人从本性上讲,是不可能脱离社会条件、社会环境的。

    一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是赤条条的,并没有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准备任何条件。他除了会吃奶、会啼哭而外,再没有任何能力。

    这个小生命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而且逐渐长出能耐,固然与其有生命力,具有形成后天一切能力的生理基础有关,但是要把这个小生命的潜在的生理基础、生命力转化为现实的实在,就要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依赖于环境。这个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他的父母。如果一旦被狠心的父母遗弃于荒野,他可能就死掉了,或者变成为狼孩、豹孩、熊孩……

    当人由婴儿成长为儿童时,就需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首

…… 326

    01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先是品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的教育,再大些就要学习谋生的技能。

    起初是在家庭的环境中,接受家庭长辈的教育,主要是品德教育;进入幼儿园与学校之后,则接受老师的品德教育,同时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再长大一些则要进工厂、商店、机关学习谋生技能,或是跟着大人下地种庄稼。这些幼儿园、学校、老师、工厂、商店、师傅、领导、同事,以及家庭、家长、同学、朋友,总之,整个社会都是构成主体成长、生活条件的基本内容,都是主体生活的环境,任何人都不能离开这些条件而成长、发展。

    人对环境的依赖,就是人对社会的依赖。一个人不仅是生存、学习、成才离不开环境条件;成才之后,才能的发挥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演员离开观众,他的才能将一文不值;作家离开读者,其作品也就失去了价值;电影明星离不开剧作家、摄影师和导演,没有好的电影剧本与好的摄影师、好的导演,电影明星很难脱颖而出;……总之一句话,人是离不开环境、离不开他所生存、发展、施展才能的条件的。

    人是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A法国18世纪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们一再强调,环境决定人,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曾对此提出过这样的批评:“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

…… 327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113

    受教育的“。

    ①马克思的这段话,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这种唯物主义理论,更没有否定环境在一定情况下对于人的决定作用;他只是认为这一理论不够全面,只讲了环境决定人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人又可以改造环境的一面。经过马克思的补充和提高,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才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地得到了解决。无论如何,对环境对于人的决定作用这个事实,马克思主义是确信不疑的。

    环境对主体的决定作用在人的主体形成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人在幼年、少年时代,没有知识、没有经验、没有自己的主见,意志不坚强,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分辨不清,世界观、人生观、各种能力都处于形成过程之中。

    在这个时期,环境对人起着支配作用。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念、是非美丑观念、爱好、志趣等等主体的素质,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历史上曾有孟母为教子而三迁其居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所讲的道理,就是环境对那些主体尚在形成中的人的重大的影响。起初,孟轲的家住在一片坟地附近,他常常去看人家举行葬礼。久而久之,孟轲就和一些小孩以埋葬死人的内容做游戏。孟母看到孩子在一起玩埋葬祭祀的游戏,觉得这个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好,就把家搬到了城市里。可是搬进城市之后,他家的周围是商店、交易市场,孟轲与其他小孩子又以做生意为内容做游戏。孟轲的母亲觉得这种环境对教育孩子也不利,于是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以后,孟轲开始受到读书人的影响,懂得了

    ①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

…… 328

    213第四章 幸福与环境

    读书做人的道理。这个“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年,对于传统的古代道德教育,起了极大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重视环境在主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孔子就非常重视环境的问题,他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①大意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环境中才好。选择没有仁德的住处,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孔子还提出要善于选择朋友,告诫人要多交贤人作朋友,要“以友辅仁”

    ,不要与那些品德不好的人交朋友。墨子以染丝作比喻,说明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他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②荀子更强调“注错习俗”

    ,即要把人放在合适的习俗环境中去培养教育。

    他在《劝学篇》中的一段话,至今脍炙人口:“篷生蔴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北齐教育家颜之推对此讲得更为详细。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押,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