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獾男∥侍狻�
然而,中美关系的发展不会让你明天在马路上走路不绊倒,中国在世界扮演的角色也无法改变北京从早到晚堵车的现实。
有回在出租车上,司机问我:“你哪的人啊?”
我照例答:“台湾人。”
“你对两岸关系还有陈水扁什么看法?”
“很抱歉,没怎么关心(千万不能开头,否则整段路程就完了)。”
“喔,对了,今天电视上全程转播伊拉克的首次民主选举,你对此事什么看法?”
听到这里我真的很诧异,伊拉克?这不是个新闻上的名词吗?我不认识任何一个伊拉克人,而且我很有可能这辈子也去不了那个国家,除了两伊战争、波斯湾战争、美国“9·11事件”,我的生活跟伊拉克毫无瓜葛,竟然有人要跟我谈伊拉克的问题?!
我强作镇定,以非常温柔但坚定的口气说:“很抱歉,我对这个国家真的不了解,我甚至不知道他们今天举行选举,我无从讨论起!”
当每个人都站在无限高的角度去关注大事情,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就没人去关心,没人去做了。我在报刊上很少能够阅读到关于一些生活问题的深入探讨,比如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城市白领的亚健康状态,上班族的情感问题,中国式离婚问题,农村留守家庭问题,家庭教育问题,年轻人的成长问题,等等。虽然目前有许多时尚杂志约略提到心灵成长或是禅修的议题,不过仍表面地强调这是一种时尚,我绝对相信一件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的人们,无论收入或是地位的高低,恐怕多多少少都有因压力而导致的生理、心理等问题,加上社会形态的急剧改变,人际关系乃至家庭问题该如何面对以及心态该如何调整,这样的问题关心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包括媒体也极少着墨。然而,这些事情才是跟我们切身相关的。
不过可能是深层的思考所致,我发现,这个社会似乎不大愿意谈太小的事,涉及个体的在概念上就被归类为小事。我想这不只是两岸的差异,更受到中国传统思维影响,中国人注重群休,而忽略个体,而西方人则注重个体。同时,也是大陆“雅文化”引起的弊端,在“雅文化”的背景下,谈论日常琐碎是很俗的,大家都不屑为之。但是如果个体不健康、不快乐,群体又怎么好得起来呢?我想,许多社会问题如果其深层的原因没有解决,而只解决问题的本身,恐怕类似的状况将层出不穷,这也是每个社会在快速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难题,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并且关注的,媒体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5 生活焦虑,情感茫然
在北京,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都是焦虑且迷惘的,这从众人脸上的表情就可读出一二。虽然身旁很多朋友将此归因于生活压力、没钱等原因,但我认为这种心态应该还有内心的空乏。
我曾经多次戴着耳机,把音乐声音开很大,让自己独立在人群之外,走在建国门地铁站。这是个人流量很大的转运点,看着众人来去匆匆,面无表情,无意识地推挤、无意识地上下车、无意识地抢座位、无意识地坐着。各位也可像我这样做做实验,听着交响乐,阻隔了与外界的一切,就站在楼梯上,看着站台上的众人,或许你们会有这种感觉,这些人好像变成机器人了,整个场景变得陌生!
这种无意识会在各种场合上演。
在飞机上,当飞机前轮着地,马上就能够听到两种声音,一种是解安全带的声音,一种是手机开机时的各种音乐。说一句题外话,我想,如果诺基亚的老总在飞机上,他一定会非常欣慰和自豪,因为他会发现有这么多的人都在用诺基亚的手机。接下来,你可能就会听到我们温和可亲的空姐对着机舱大吼:“那个站着的,坐下,快坐下!你别打开行李架,很危险的……”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飞机一着地就意味着安全降落了,我要跟大家讲,飞机着地后也是很容易发生事故的。以失事率低而闻名世界的新加坡航空公司,就曾经有一架飞机在台湾的桃园机场着陆后发生了事故。事后调查显示,机场塔台的指挥出现了失误,导致飞机在错误的跑道上撞上了地面工程施工车,引起飞机失火。
我想,乘机的任何规定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哪怕这个规定比较严苛,那也是为乘客的安全着想的。这个道理,人人都应该知道,却往往在无意识中犯下可能危害自己生命安全的错误。
我无法理解,等待飞机在跑道上滑行乃至抵达gate的十多分钟里,到底有怎样的急迫业务,非要抢这个时间打开手机联络,而往往我听到的对话是:“喔,我刚到××,飞机刚刚着陆,好,等我到了饭店休息一下来找你呀!”
我时常想,在一个几百人的大空间里,要让空姐不顾优雅、扯着嗓子对你大喊大叫,难道不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吗?我们中国人不是都很爱面子吗?
怀着这种不解,我跟朋友们讨论,大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一种从众心理在支配。中国人太聪明了,大家都不愿意做傻子。别人都解安全带、开手机了,我也可以,这有什么嘛!
对于我的观察,有个大陆朋友这么跟我说,中国人口太多,生存压力巨大,人人心中都会产生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会让他们去争去抢,变得焦虑。我认为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是还不够全面。其中也包含了从众心理、投机心理在作祟,从中也能够看出国人“不甘为人后”的竞争心态。
因为从众心理,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欠缺思考,包括前面在飞机上提前打开手机,包括坐地铁不排队,这些行为实际上很多都是无意识的,这里面并不是你心里的真实需求,也就是别人既然这样了,我也得这样,否则我就吃亏、就傻×了!
再回到地铁,2004年我第一次来北京那趟,为了感受大陆的实际生活,我刻意去坐了地铁。在站台上,我按照在台北乘捷运先下后上的逻辑,站在门口排队。结果门一打开,上下人流挤成一堆,然后门匆匆关上,就留下我一个人还等着先下后上呢,如此这般等了三个车次!当然人多是一个因素,列车停留时间太短也是一个因素,但是否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呢?
我曾这么问一个二十多岁的大陆男孩,硕士。
“为什么坐地铁一定要插队、推挤?”
“我承认,大陆人素质很差,北京都是外地人、农民工,他们没有素质!”
“喔,那你排队吗?”
“排队?谁那么傻×呀,别人挤我不挤?”
“嗯……可是你是有素质的?”
“没办法,大家都没素质,我干吗这么傻地自己排队呀,跟着挤呗!”
我有一个台湾同行,女性,家里很有钱,属于娇滴滴的千金小姐。有一次我们一起在上海坐地铁,沿路上有一搭没一搭地保持很优雅的状态聊天,到了下车时,她忽然推挤着众人扯着嗓子大喊:让让、让让呀!
另外,衍生出来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在队伍中,后面那位肯定是紧紧靠着前面那位,这一点让很多台湾人感到不舒服,因为两岸在心理安全距离上的承受值大不相同,而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零距离”就是造成心理巨大压力的成因之一。当然我也很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人太多所造成,但是否有必要“零距离”,恐怕也是绝大部分人没有思考过的。
我不认可将素质这件事紧紧挂接在有没有钱这个唯一标准上,其实中国现在的GDP比二十年前增加好几倍,但素质却没有更好!我曾这样比喻,难道当个人年所得达到一万美金时,就会忽然出现一个小天使说道:好,你们合格了,然后挥舞仙女棒,啪的一声,这个城市忽然变得井然有序,素质提升?
其实,很多行为不只是为了保障安全,还能表现气质与优雅。试着想象一个场景,身穿昂贵名牌,拿着高级手机,用英语流利谈话,却在地铁张牙舞爪地推挤着、在马路上凶狠地抢出租车、横行马路,这样的搭配还是很奇怪的。
如果没有一小部分人先提升自己然后影响周遭的人,这个社会整体如何提升?当许多有知识有素养的人在群中里选择了从众,然后又回过头去指责群众,并且为自己找寻“其实我也很无奈”的借口时,这个循环路径其实是很荒谬的。
从自己做起,然后一点一滴地开始,先从与生存没有太大关联的类似抢座位这件事开始,慢慢扩大,而不只是流于表面地高谈阔论国家乃至国际大事,这样恐怕更为实际一些!
在这里也要特别提到“感情”这个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对大陆一些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在情感上的茫然甚或幼稚感到惊讶。这个族群几乎不懂得去维系家庭关系、经营情感,而且从周边朋友得知,这是个普遍现象。第一次到大陆时,《中国式离婚》这部电视剧很热,这个剧名引发了我的好奇,离婚还有中国式的?我不但看了电视剧,还把小说找来看,我坦承,直到今天我仍无法感受与理解中国式离婚其中的为难与挣扎!不过,这个社会对情感却有着无比的渴望!
说个故事吧。又是在出租车上,从建国门到朝阳门的途中。司机车开没多久,就来了电话。我只能听到司机的话,但电话有些漏音,隐约我可以听到整个对话,而从司机的语气和内容上,电话那头应该是他老婆。
司机用非常大老爷们儿的语气几乎是对着电话里吼:“忙,开车!吃饺子啊,一天到晚吃饺子!我跟你说我开车呢,我哪有时间回家吃饺子啊!”然后就匆匆挂了电话。
隔了没多久又来了一个电话,同样是女性,司机的口气完全改变了:“哦,我现在载人去朝阳门呢,行啊,那我去接你喽。你晚上想吃什么啊……”
我心想:好啊,二奶!连忙碌的出租车司机都有二奶!
“饺子,好呀,我也好久没吃了呢,我把人送到朝阳门就去接你喔。”
许多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把问题搁下,然后,另起炉灶。面对已经无可经营的情感,或是不知道如何经营的情感,选择逃避,然后再找一个,然后再找一个……过程中的经验值完全被忽略,包括在相处关系中的自我检视,所以二奶、三奶、四奶就这样一直下去,然后叹息,这个世界怎么都没有人了解我呀?当然我所说的,不包括炫耀式的包二奶心态。
而这样的迷茫与重复错误就会借由家庭教育,代代相传……
有回我在商场地下街吃小火锅,独自一人。在我旁边的女孩,大约也就二十岁上下吧,也是一个人。她坐下没多久,接了电话。
“你知不知道我中午休息时间很短,你一进去店里就不出来,我饿了,丫的,我干吗要等你呀?”说完,很气愤地挂上了电话。
不一会儿,电话又响起……
“你丫的,别再打来了,我要吃饭。”
又挂上电话,就这样大约重复了两次,终于女孩告诉对方自己在哪里。
没多久,一男孩出现,不断低头道歉,还抚摸女孩头发,女的低头吃东西,没理男孩。这样大约持续了五分钟,戏剧化的一幕忽然上演!
男孩开始猛打自己巴掌,眼镜也飞了,菜也洒了。女孩尖叫:“你还让不让我吃饭,干吗这样呀……”
我头也不抬,以眼角余光观察着。
然后女孩拿起外套与包包站起来走人,男孩尾随在后,快到门口时,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