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社会思想史-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如果人们把情境定义为真实,那么这种“真实”的信念就会支配他们的行动,例如,一旦黑人被称为“黑鬼”

    ,或犹太人被称为“犹太佬”

    ,这类人就会通过社会定义这种奇特的炼丹术而完全变成另一类人,就会成为歧视和偏见、暴力行为、甚至杀人者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托马斯强调知道人们实际上怎样想的要比知道他们所想的内容在客观知识意义上的真伪更重要的缘故。科塞说,托马斯的“情境定义”这一概念到今天仍然对社会学思想具有很大意义,如果没有托马斯的影响,美国的社会学将非常贫乏。

    科塞的评价是中肯的。

    ②

    146米德:自我与社会的相互作用A尽管库利、托马斯是互动理论的重要思想家,但米德则公认是这一理论最有影响的创立者。

    “米德处于库利的极端主观主义和涂尔干的极端客观主义之间。在库利那里,只有‘想象’才是社会学的研究课题,而在涂尔干那里,只有具体的社会现象即‘社会事实’才适于进行社会学分析。”

    ③米德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其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又承认

    ①同上。

    ②同上,第633页。

    ③波洛玛(M。

    Poloma)

    :《当代社会学理论》中译本,第194页。

…… 457

    054西方社会思想史

    人主体对客观世界所作的主观解释的重要性。

    米德生前很少出版著作,所教授的课程是哲学,而非社会学,米德所以跻身于社会学理论史的中心地位,是因为,第一,米德的学生大都来自社会学系。他的思想对其学生影响甚深;而这些学生更将米德的思想,与得自社会学系的托马斯与帕克的学说结合,最后促成了符号互动论的产生。

    第二,这些学生将米德授课的笔记在他死后汇编整理成遗作出版,遂有《现代哲学》、《心、自我与社会》、《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行动哲学》等著作。尤其是《心、自我与社会》一书广受世人推崇,被视为符号互动论的经典之作。

    (1)思想的来源

    米德受到的思想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社会心理学可视为与这些影响持续对话的结果。

    首先,米德反对将任何不变的人性质素归于孤立个人的还原论观点,或将意识视为一不同于物理秩序的独立秩序的心理实体化观点。米德批评库利的方法完全是内省的,库利认为心灵是相互作用的自我的活动场所,却对心灵的客观化这一方法论问题当作形而上学问题避而不谈。这样在交往中出现了一个同我们周围的物理世界平行的自我的社会世界。

    米德说,“我们不能指望运用两种语言:一种关乎一定的物理事实,一种关乎一定的意识事实”。

    ①识、心灵不是实体,心理学也不是关于某种性质上不同于有机世界其它部分的实体

    ①米德:《心、自我与社会》,第40页。

…… 458

    第十四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一)

    :互动理论154

    的科学,而是关于某些可观察的事实,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有机体的行为(就社会心理学而言,便是指社会条件下的行为)的科学。换言之,意识并非作为自成一类的实体而是作为有机体的功能而存在。米德相信人类行为可以从外在的方面来研究。

    上述观点与20世纪初支配美国心理学的行为主义有相通之处。

    米德赞同华生(J。

    B。

    Watson,1878—1958)的行为主义的激进的反内省方法的观点,但对他把人类的行为归结为刺激—反应的机械论模式是断然拒绝的。米德认为,这种心理学的行为主义源自于动物心理学,其研究集中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忽视了行为的内在(心)与外在(社会)两个向度。米德认为,人类的行动与反应不同于台球的碰撞,因为人不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他选择并解释刺激,联系其先前经验,他对于不同可能的反应是有所选择的,进而他会追求某些特定的刺激,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寻求社会科学中的主导概念是米德不感兴趣的,因为他不想用独立的因素对主体的结果来解释人类行为,不管这是生物的、环境的还是心理的,而是把人主体的行动本身作为中心问题。米德反对一个给定于个人的社会世界的观点,一如他反对给定于个体的心理秉性的观点。米德反对任何形式的决定论,就上述观点而言,米德继承了德国唯心主义与19世纪浪漫主义的传统。后两者均强调人主体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性。米德曾说过,研究自我—他人问题,如果没有从黑格尔的分析那里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就决不会采取在

…… 459

    254西方社会思想史

    《心、自我与社会》这一著作中所表现的形式。

    ①在《心、自我与社会》一书中,米德巧妙地利用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提供的对理解和交往的分析。

    但是德国唯心主义没有把主体建立在普通人日常经验的基础上,未能很好地解释自我的起源。米德认为自我是在与他人、环境、社会及与自身的这外在与内在两类互动中产生的。概言之,米德兴趣的焦点不仅是行动,而且是自我的行动和在社会互动、符号互动结构中的自我的行动。这一部分思想显然是纳自实用主义、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之关系的学科)的社会学解释,以及人类学发展出的局内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正如科林斯所说,对米德来说,“自我不是悬空存在的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包含了主—客体的关系并且是在与其它自我的互动中产生的。我们对在持续不断的社会过程中的我们自己认识得越清楚,我们的‘类意识’就增加得越多。”

    ②

    (2)人类互动的实质:符号的互动

    米德的基本思想是个人、自我、社会均产生于持续不断的对话与交往,而人类交往则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即有别于非人类行为的自觉的行动实现的。米德对交往的分析是从“手势”(或动作,gesture)这一概念开始的。动物以“动作”

    进行对话,如一只狗龇牙咆哮,另一只狗则掉头逃跑。

    ①参阅《现代资产阶级理论社会学批判》中译本,第79页。

    ②引自亚伯拉罕:《现代社会学理论引论》(牛津,1982年)

    ,第220页。

…… 460

    第十四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一)

    :互动理论354

    但这不是有意义的举动,狗之间的“动作”是对刺激的本能反应与调整,它们互相之间并无理解。只有当“动作”或“手势”伴随有一种引起确定反应的意向,并且该“动作”不但能引起对方的某种反应,而且也引起自己相同的反应时,“有意义的”对话才出现。动作被赋予了意义,手势就变成为符号(symbol)

    ,符号的互动正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特点,透过符号的交流,我们双方都能为对方易地设想,这与动物的“动作”对话大不相同。动物不能够由此互相认同,造成这种区别的是有意义的符号。

    有意义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至少涉及以下诸方面的问题:第一,语言使社会行动的参与者理解意义,并使意义得以交流。语言是社会粘合剂,它使人类组成拥有共同意义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这种共同体不可能产生于动物世界中;第二,抽象思想的出现,它使人能够进入一个纯用符号操作的世界,能在想象中排演各种角色和情境;第三,主体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客体,对他自己的刺激作出反应,与他自己对话,把他自己当作行动的目标,解释和反思他自己的行为等;第四,互动的社会制度的形成,没有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有意义的对话是不可能的。以上诸点涉及两类不同取向的交往与对话,一类是“外在的对话”

    ,我们一同创造我们共同的世界的互动过程;另一类是“内在的对话”

    ,自我的两个不同面相之间的对话产生了“自我”。

    (3)自我与社会

    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与华生的行为主义的根本分岐

…… 461

    454西方社会思想史

    在于后者的行为理论中缺少一个“自我”的概念。然而,米德“自我”理论最具创见处在于他强调自我如何借助于符号的互动产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为自我不断涉入与宾我(me)

    、他人(the

    others)

    以及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Bized

    other)的对话的过程。

    自我起源于社会,因为自我是由对话形成的。一切思考均为“内心的对话”

    ,为了懂得怎样与自己对话,人必须首先与他人对话。个人是在社会经验中发现对话者的,在其经验中首先被给予的正是那些他人,在这个意义上,只有通过他人,个人才知道他自己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根本上是由其社会环境决定的。

    第一,社会并非一完全客观的存在,因此,它并非从外部单向地决定个人的东西;第二,在社会和个人的互动过程中,社会既非一套现成的标准和模式而强使个人接纳,个人也非一切外部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主体可以把一切变成符号,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加以选择、组合、排演。自我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我放在了一个想象的他人的审视之下。他想象着他人对其行为的看法及其反应。他不停地将自己置于一群想象的观众面前,他就象一位演员,对着镜子琢磨他的表情,想象着观众对其表演的反应。

    这种对“他人”角色的扮演的进一步发展,便是把整个社会群体当作“他者”

    :其他人的态度被一般化概念化了,对主体表现为整个的民族、社会、国家、道德或上帝。

    “扮演他人”若可称为玩耍阶段,那么“普遍化的他人”就是游戏阶段;在前者,个人扮演某些特定的角色,模仿他们的行为;在

…… 462

    第十四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一)

    :互动理论554

    后者,个人的行为则要符合某些一般规则,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整体的行为。米德举例说,在棒球游戏中,每个参加游戏的人同时扮演着棒球队所有其他人的角色,这会影响个人的行为,至少,其他人的态度会影响个人的特定反应。

    “普遍化他人”的概念与斯密的“公正的旁观者”及库利的“镜中之我”颇多接近。对此,米德不否认这两位思想家对他的启发。但他仍认为他的“普遍化他人”的思想比借来的思想丰富得多。斯密的“公正的旁观者”是一个为了社会地位居住在一户利己的人家中的利己的客人。而他的“普遍化他人”

    则不是客人,他就是户主自己。

    ①米德的这一说明亦使我们了解到,将他的“普遍化他人”与“扮演角色”等概念与涂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