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华润旗下的职业经理人。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此次定向增发方案竟然在小股东的倡议下被否决了。

华润绝对控股万科的意图落空了。

当然,有市场人士在事后发表意见,认为是万科高管在其中起了作用,为了维护高管团队的稳定,万科不得不悄悄策划了这次否决。但事实真相如何,怕终是无人能解。

既然增持、整合万科不得,那宁高宁只好另觅他图了。2001年5月,宁高宁宣布收购万科的新方案: 华润将所持北京置地44。2%的股份注入万科,由万科向华润按比例增发A股,这样就形成了华润控股万科,万科控股北置,北置控股华远的股权架构。

宁高宁最终没有在任志强与王石之间取得平衡,他这样的安排合了王石的心愿,但却深深地伤害了任志强。

倔强的任志强选择了与华润劳燕分飞。

2001年9月,他宣布辞去华远房地产董事长一职,从华远挂冠而走,并将持有的华远地产18%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华润集团。一年以后,华远集团将收回华远房地产品牌。此事印证了他的倔强不只停留在嘴上。

任志强很快重建了“新华远”公司,但是除了“华远”品牌外,他几乎一无所有,他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土地储备,重新开发自己的项目。这种刚硬的性格让他一反平日的争议性形象,在当时的报纸杂志中,对于二次创业的任志强充斥着大量的正面描写:“在这场分手故事中,人们不仅看到资本的理性的权利,也看到企业家的感性的成熟。一舍一取之中,人们看到的是任志强绝不服输的本性。”

被任志强抛下的老华远被迫更名为“华润置地”。

任志强当时对外界解释说: 在万科向华润集团定向增发B股的公告中,华润集团做出了两项针对华远房地产公司的限制性承诺: 一是华远房地产公司不得在北京以外发展房地产业务;二是华远或万科在北京新增住宅项目双方都有合作的优先权。

北京市场一直是万科最大的鸡肋,有着深厚积累的华远,自然不愿意因为此次并购,在北京市场多出万科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华润方面的限制性承诺,等于卡住了华远继续发展的脖子,等于是华远想发展,就必须和万科手拉手、一起走。更何况,在这种模式下,华远丧失了外地的业务发展权,丧失了在北京发展的部分权利,那接下来,还会丧失什么?公司都到这一步了,董事长还坐得住吗?

当华润集团收购万科A股时,华远集团公司已不能再沉默了。鉴于华润集团公司承诺的变化,华远集团正式提出撤回“不在华远房地产公司之外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承诺,筹划建立新的地产公司。华远开始为“分家”做准备。

这才是任志强离开华润的主因。

由于华润、华远和万科之间近些年来在资本、人才、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形成的复杂关系,使许多业内外人士对任辞职事件的成因及今后华远、万科、华润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各种疑问和猜测,甚至有人揣测是王石最后挤走了任志强,是万科的介入,疏离了华远、华润原本稳固的关系。

王石则随后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新闻界表达了对“华润―万科―华远”三角关系的看法。王石说,华润和华远的转让,华润是主体,如果说与万科有关,也只是间接的关系。王石说,早在1996年,华润的高层人士在与万科的业务接触中就已认识到万科的企业文化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认为万科在房地产经营上的市场模式进行土地贮备及商品房的销售是中国住宅市场的发展方向,同时意识到华远公司主要以拆迁和集团购买的开发模式将会萎缩。因此,华润希望将华远在北京的强有力的拆迁能力、建造发展能力与万科所擅长的市场营销能力相结合,以规避市场风险。

王石认为,2000年8月华润入主万科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移植嫁接万科适合中国的企业文化。万科的企业文化是华润所接受的,任志强的辞职是不同企业文化不相融合的结果。王石同时认为,任志强的辞职举动是非常聪明的,也是非常高明的。他认为如果站在北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场转让的结果形成了三赢局面: 有利于万科顺利进入北京市场;有利于华润按照已经认可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继续进行资源整合;任志强通过转让18%股权,得到资金,收回了“公司名号”,可以投入新的房地产项目。任志强作为一位老资格的房地产公司老总,一定会在房地产界有新的作为。

王石最后说,就其个人而言,他对华润与华远之间的结合与分离是很欣赏的。在他看来,传统的行业通常是企业不行了,老总才离职,而华润与华远则是按市场原则办事,所以他欣赏任志强的个人能力,同时更欣赏华润资本力量的成熟。王石称这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一场博弈,精彩纷呈。

按照资本游戏的规则,在这场游戏中,王石似乎是最缺乏发言权的人,但最后王石成了最大的赢家。

在最初的股权变动中,出让万科股权的是深特发,受让股权的是华润。但此次转让却是王石引的线,也正是凭借此轮股权转让,王石摆脱了15年的婆婆,引入了华润这个大股东。

在增发与反增发的博弈中,要求增发的是华润,反对增发的是中小股东。但最后增发失败了,万科管理层空前稳定。

在华远和华润分手的过程中,主角是任志强和宁高宁为首的两方团队。最后的结果是,任志强带着转让股权收回的资金,以及“华远”的牌子,重新另起炉灶,等于是把北京房地产企业的领军企业消灭于无形之中。任志强重新打造的华远,和在华润旗下时的华远,名称虽然一样,但实际上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毕竟新华远丧失了原来的土地储备、丧失了资本平台。

宁高宁借万科整合华润地产资源的宏愿在任期内并没有实现。重新以“华润置地”为品牌进入内地市场的华润非但没有了华远与万科的“金字招牌”,而且还丧失了华远与万科原有的资源。2002年10月,华润独自投资40亿港元开工建设深圳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华润中心,开始了华润自己在内地的新征程。

三轮交锋下来,深特发被送走了,华润进一步整合万科的意图被叫停,任志强的华远大伤元气,只能从头再来。

在2000年的地产江湖,业界经常说“南王北任”,“南万科、北华远”,但此轮争端过后,只有万科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业界龙头,再也无人能够比肩。

王石,凭借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能取得这样的战绩,能这样熟练地利用资本市场的规则维护利益,这在全世界的商战历史上,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2000年

● 2月,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住房实物分配在全国已经停止!”

● 9月,《上海市城镇廉租住房试行办法》出台,标志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廉租住房制度的城市。

● 6月24日,由王石、卢铿及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中城房网)倡议发起的“新住宅运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房地产要“面向新经济,关注普通人”。中国房地产企业由此开始“抱团打天下”。

● 12月,北京市建委、市国土房管局出台《北京市城镇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强调申请购房的本市城镇居民须是无房户和现住房面积未达到本市规定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的未达标户,并且年收入须在六万元(含)以下。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2001股市暴跌楼市升温

躺着一行诗

站着是折不弯的歌曲

瘦长的感情撕开冻土

在兴奋内部

将梦孕育

——许进仁《大厦之根》

时光悄然走进了新的世纪。2001年,坚韧努力的中国人又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2001年,世界刮起一股“中国风”。这一年,虽然世界经济的脚步开始放慢,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世界整体局势极不稳定,但中国却在以一种独有的姿态抒写着辉煌的历史华章。

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实力和智慧,终于将在中国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赢了!

10月21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承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国际会议。会后,全体与会领导人身着唐装来了个家庭式的大合影。“唐装”这一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成为一种时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起来。

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随着卡迈勒主席手中的一声槌响,《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最终获得通过。长达15年的中国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1年也因此而被称为“中国年”。

从1996年5月1日到200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史无前例地连续八次降息,目的不言而喻: 分流储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

“量入为出,积谷防饥”是中华民族的古训,中国人一直有着储蓄的习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民富国强,老百姓一有钱就往银行里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储蓄率激增为17%,居世界第一。

经济界人士把中国巨额的储蓄比喻为“笼中虎”。连连降息,原本就是企望赶虎出笼。

于是,一些城市居民开始把钱投入股市。

股市变幻,风云莫测。在1996—2000年的五年里,虽然期间股指起伏不定,但整体上沪深股市是震荡盘升,牛市行情。2000年A股二级市场的平均收益率竟然高达57%。

热火朝天的股市吸引了更多的老百姓,纷纷进行资产“大转移”,把银行存款转入股市。

进入2001年,股市依然“牛气哄哄”,大盘以2077点为新年起点,不断创出新高,一路高攀至6月14日的2245点。

不料,大喜连着大悲。在大家狂喊看高2500点、3000点甚至更高的时候,风险却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

6月15日,一个黑色的星期五。从这一天开始,股指飞流直下,以垂直落差达730点的深度于10月22日在1515点“硬着陆”。

12月31日,大盘以一根小阳线报收于1646点,最终结束了2001年大喜大悲式的戏剧行情。

2001年,沪深股市跌幅达20。62%和30。03%,创下了大盘自1994年7月325点转牛以来的指数最大下跌。据估算,沪深两市A股2000年期末的总流通市值约为15506。1亿元,扣除新股之后,2001年两市A股期末的总流通市值约为12454。72亿元。这表明经过2001年的下跌,两市A股总流通市值损失了3000多亿元。而在7月30日上证指数大跌99。94点这一天,也是两市A股单日市值损失最严重的一天,共损失了888。23亿元,这相当于跌去当年深市总流通市值的1/6。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 这一年,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一年,它既创造了成长的历史,也创造了下跌的历史;这一年,是转折的一年,它将沪深两市延绵了7年的大牛市行情基本终结。

成千上万的中国股民被深深套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