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方哲学初步-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同一的根据就是“绝对”自身的永恒同一。

    谢林的这套同一哲学带有一点斯宾诺莎式的唯理论痕迹,同时也混合了费希特的能动性概念,它是通过一系列繁琐的逻辑论证来完成的,其中包含许多空洞的冗词和大量荒唐琐碎的细节。但是,就是这些先验的玄思,也未曾做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的地步。存在于谢林体系中的一个根本的理论难题是,既然“绝对”本身是毫无差别的东西,那么它又怎么能过渡到有差别的存在和事物呢?谢林本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且令人奇怪的是,到了晚年他居然干起了自打嘴巴的事情来,不再热衷于自己的先验哲学,反而转向了宗教神秘主义,主张信仰上帝去了,因此,原先的那个客观的

…… 244

    042西方哲学初步

    “绝对”

    也最终演变为上帝了。

    发现谢林的难题并倾全力去解决它的是辩证法大师黑格尔。

    黑格尔是谢林在图宾根大学的同学。

    1801年,30岁的黑格尔来到耶拿大学,再次与谢林共事,此时的谢林虽比黑格尔小5岁,却已是闻名遐迩的的副教授了,而黑格尔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得一个收入没有保障的编外讲师。

    后来,他分别在德国几个大学任教授,1829年,59岁的大哲学家荣升柏林大学校长,而他的哲学也最终被钦定为普鲁士国家的官方学说。

    黑格尔的思想深受费希特和谢林哲学的影响,其逻辑起点也在于批判康德的思维与存在割裂的二元论。他认为,物自体是一个抽象空洞而多余的概念,必须加以摒弃。

    当然,他不同意费希特用以代替物自体的自我,也没有完全采纳谢林的绝对,不过,他们俩的观念对他都有很大的启发,由此他形成了自己哲学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绝对理念”

    ,并在绝对理念的前提下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从而构筑起德国唯心主义最庞大森严的哲学体系。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也就是客观思维。思维在这里不单指人的思想,更主要的是指人的主观以外存在的观念与思想。根据他的看法,感觉仅仅能感知个别事物和现象,只有思维才有可能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共性和本质;这样一来,共性和本质一定符合思维,思维因此也就成了事物的共性和本质了,正因为这样,黑格尔便把思维称为“客观思想”和“绝对理念”

    ,成为世上所有事物能够存在的内在根据。这样一种观念与人们的常识显然是相抵触的:人们普遍相信,思

…… 245

    西方哲学初步142

    想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或反映,事物的存在是思维得以成立的根据;黑格尔却将这种关系颠倒了过来,把思想当成了事物存在的本质和根据了,把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一般本质变成的决定具体事物的精神实体。这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说法。

    黑格尔在将整个世界都囊括在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

    ,这个范畴的同时,也把人的主观思想包括在其中,只不过他把人的思维视若客观思想发展的最高产物,即绝对理念进展到人这种最高层次的精神性动物的心灵活动的产物。既然事物的本质就是一种客观思维,而非康德那个与人的思维格格不入的物自体,那么所谓人的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变成了主观思想去领会客观思想,因此就是极其自然和完全可能的了。

    黑格尔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在绝对理念(客观思维)

    的基础上阐明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将康德由于设置自在之物而导致的现象与本质、思维与存在分离的二元对立抹平了。

    但是,黑格尔又不完全赞同谢林那种排斥差异和矛盾的绝对同一说,他坚决主张思存统一本身是一个矛盾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在里面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身、同时不断地使存在符合自己。在黑格尔看来,事物只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才是完整的、绝对的,而任何一个具体物都只是相对和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东西。这表明一切具体物都不可能与它的概念完全符合,因为概念是对所有同类事物的一般性规定,而个体事物本身不能囊括这些一般性质。

    譬如,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多么完美无缺,他都无法穷尽“人”这个概

…… 246

    242西方哲学初步

    念所包含的全部丰富的内涵:他是男人就不可能是女人,是老人就不再是小孩;他或者富于成就,但未必很有德行,等等。因此,从可能性上讲,任一事物都会因为其内在的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而运动、发展和变化,最终归于消亡,从而为另一个更高级的、更符合概念发展要求的事物所取代。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矛盾发展过程,是绝对理念在事物的新陈代谢中不断实现自身,逐步地使事物与其理念相符合,使思维与存在渐渐地迈向同一的过程,是一个从相对通向绝对的过程。

    围绕着思存同一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其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这个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理念整个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历经逻辑、自然和精神三个阶段,相应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分别由“逻辑学”

    、“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三大部分构成。

    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阶段,“逻辑学”

    着重阐述绝对理念如何以纯粹概念的形式自我发展的逻辑过程。

    在此阶段中,绝对理念经历过许多不同的发展环节,而在每一个环节中本身都包含有否定自身的因素,这使它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相互对立的二个方面达到了统一,这个新的统一体已经综合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内容,成为更高级的阶段和往后发展的新环节。可以看出,这纯粹是一种概念和逻辑推演,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在方法上它继承了费希特和谢林的一些东西,例如正题、反题和合题这种三段论式的公式,它成为黑格尔推演自己体系的最基本的逻辑方法。就拿“逻辑学”中的第一个环节来说明。

    “纯存在”

    (或“纯有”)是整个逻辑学中的

…… 247

    西方哲学初步342

    第一个环节的第一个范畴。显然,它是一个最抽象、最贫乏的概念,似乎没有任何规定:既非人又非物,既无重量又无形式,非红非黑,不存在感官可以知觉的实在性质,也缺乏思维能够描述的具体内容,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个空洞无物的观念。如此说来,它实际上就等于是一个“无”。于是,正题“纯有”就自然地过渡到了反题“无”

    ,这说明“有”本身就包含了其对立面“无”以及转化为“无”的内在必然性。尽管如此,“有”与“无”

    ,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它们毕竟是有差别的,“纯存在”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其中早已隐含着以后将要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东西了。打个比方说,一颗种子未曾荫芽时可以说还是个“无”

    ,但就它已经包含有一棵大树的基因而言,又不能说它是纯粹的无和一个绝对的零。

    归结起来说,“有”与“无”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此,这种对立统一便叫做“变易”。这样,辩证的逻辑过程就从“无”过渡到“变易”这个概念,它既是“有”与“无”二者的统一,又是比它们二者都更高级的概念,即正题“有”和反题“无”的合题。从“纯有”

    这个第一环节出发,绝对理念便在单纯的概念逻辑推演中,一步步地由低级上升至高级、由简单进展到复杂、由抽象演绎出具体,从而一直推进到一个集合了前面一切阶段发展的全部内容的东西,这便是“逻辑学”里面最后最高级的范畴——“绝对理念”。至此,理念本身再也不可能以纯粹抽象概念的形式继续推展下去了,而必须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才能发展自身。于是,很自然地,逻辑阶段就过渡到自然阶段;相应地,“逻辑学”也就此结束而让位给“自然哲学”。

…… 248

    42西方哲学初步

    “自然哲学”

    是黑格尔体系的第二阶段,它详细地描述了绝对理念外化(或异化)

    自身为自然界后的整个发展过程。

    绝对理念在这个阶段不再是纯粹的理念,而将自己演化为外在的自然界,表现为感性物质的形态。根据黑格尔的观点,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也是具有阶段性的;然而,这种联系和发展只是绝对理念本身的联系和发展的外部表现。换言之,自然界的纷纭变化在空间中确实呈现出无限多样性和繁复丰富性,可是在时间上并没有真正的发展,因为,自然界每个阶段中的事物和现象并非自身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只是绝对理念进展到各个阶段时所建立和表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真正发展的是绝对理念而非自然界,自然界终究只是绝对理念的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对黑格尔而言,自然的发展阶段恰如公路上的里程碑,它们仅仅标志着绝对理念这个旅行者的行程,但各个里程碑之间却没有任何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基于这样的立场,黑格尔只讲绝对理念自身的进展,却闭口不谈甚至否定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这种态度导致他激烈地反对方兴未艾的进化论思想。对这样一个主张发展进步的思想家来说,产生这种观点确是相当怪诞的。

    在自然阶段的最后产生了人,人的出现标志着绝对理念否定和超越了自然界,而进入到绝对理念发展的最后阶段——精神,这就是“精神哲学”所描绘的情形。

    “精神哲学”

    主要讲述人的意识从低级的感觉到高级的思维发展过程,包括有关国家、道德和法律等社会政治观点,以及宗教、艺术与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发展。精神阶段是整个绝对理念发展过

…… 249

    西方哲学初步542

    程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作为合题的最后阶段。在第一阶段的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从纯概念的客观精神形式开始,经过自然界这种客观化的阶段,终于又回归到人的思维这种主观的精神形式。当然,这种回复早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机地综合了前两个阶段的内容,进入了一个更高更完善的阶段:在逻辑阶段,绝对理念纯粹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到达自然阶段,绝对理念就体现为具体而呆板的物质宇宙;而进入精神阶段,绝对理念就完全摆脱了抽象和僵死的特点,而变成既具体又主动的东西了,因为这时它已经体现为人类社会,而且在人类精神之中最终认识和实现了自己,即绝对理念在人之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也就是人最终认识了世界的本质。

    我们已大略地勾画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体系,在这个博大而森严的体系中,黑格尔首先虚构了一个绝对理念,然后从这个概念中一步步地推演出整个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精神,并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来把握绝对理念本身,从而最终实现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世界与自我的统一。

    尽管黑格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