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学的天空-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解孔子

1。谁了解孔子

谁了解孔子?孔子在《论语》里公开说,没有人了解他。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不怨恨天,不责怪人,广泛学习世间的知识,进而领悟深奥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孔门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怎么孔子还说没人了解他呢?是他教的不好,还是学生没认真学呢?其实,要了解孔子,有几个简单的办法。第一、了解孔子的志向。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使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互相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这是孔子一生的志向。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孔子的思想。第二、了解“杀身成仁”的意义。“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孔子认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觉悟人性向善,为了行善而牺牲生命是完成生命的要求,不但不是牺牲,反而是一种成全。而善是什么?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别人”从父母兄弟姐妹开始,到天下每一个人。所以,孔子的志向是建立在人性向善的观念上的。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他的思想。不过,《论语》里提到的有些人似乎是了解孔子的,但不是他的学生,而是道家的隐者。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孔子居留卫国时,某日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从门前经过,说:“磬声里面含有深意啊!”停了一下,又说:“声音硁硁的,太执着了!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放弃算了。所谓’水深的话,穿着衣裳走过去;水浅的话,撩起衣裳走过去。‘”孔子说:“有这种坚决弃世之心,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这个人实在是孔子的知音。因为他只是听到孔子敲磬,就能明白孔子的心声。“鄙哉!”鄙是不够高尚,不够超脱,太执着了。“深则厉,浅则揭”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过河的时候,河水太深,就不用把衣服脱了,反正一样湿掉;河水不深的时候,才把衣服撩起来,走过去。什么意思呢?这个人劝孔子,你生在一个乱世,就不必自鸣清高了;既然想要关怀人间,从政做官,就不要怕沾锅,不要怕跟别人做一些同流而不合污的事情;现实世界虽然黑暗,但你还不放弃,要坚持到底!不必如此啊!没有人了解你,就放弃算了,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吧!孔子听了,回答说,有这种坚决弃世之心,就没有什么困难了。为什么?因为他不忍心脱离这个世界,不忍心一个人独善其身,他要利用一切机会来改善这个社会,绝对不能够一个人过好日子就算了。所以,即使碰上了解自己的人,却“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办法。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一个乱世。人不能选择自己生存的时代,却可以选择自己在时代中的处事态度。在乱世里,人可以坚持原则,锲而不舍,也可以得过且过,消极无为。因为乱世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隐者这一群体选择的路线,便是离开这个社会,另外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过自己的日子,让自己快乐。因为如果继续奋斗,对社会的改变很小,反而牺牲了自己的一生,那还不如选择过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这些人智慧极高,但并没有像老子、庄子一样,将自己的思想以著作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隐居在各地,经常迁徙。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好几次碰到这类人。除了“荷蒉者”之外,他在楚国还碰到一位狂放不羁的接舆。接舆经过孔子的马车旁,唱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他把孔子比喻为凤,凤是罕见、高贵的鸟,也即承认孔子的学问和道德境界是极高的。但“何德之衰”,为何要为政事到处奔走,栖栖惶惶,经常风餐露宿,弄得如此落魄呢?然后,他提醒孔子过去的已不能追悔,未来的还可以把握;罢了罢了,现在的从政者都是很危险的。孔子听了,便想下车与这位隐士交谈,但接舆却避开了。

表面看起来,似乎这些隐士比较聪明,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知道行不通,就接受它,把它当作自己的命运。而孔子明明知其不可,还要为之,最后的结果仍然不行,却是为什么呢?因为儒家有一个历史观念:生命会传承,历史会发展,社会会演进,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人做不到的事,下一代或再下一代未必做不到。人的生命有它的限制,有它可怜的一面,但是人的生命,也有一种升华的伟大情操的显现,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与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遥想呼应,产生共鸣。这就是为什么千载之下,我们今天仍在阅读《论语》,探讨孔子的原因。这也是儒家入世情怀的表现,始终认为只要我有能力,一定要尽我的力量来改善社会。隐士们虽然对孔子的评价一针见血,令人激赏,孔子本人也有知音之感,但也仅止于此,不能进而共襄盛举,为百姓谋福。

那么,两千多年下来,那么多人读《论语》,尤其宋朝有那么多重要的哲学家都去研究孔子,他们了解孔子吗?不一定。只能说如果没有把孔子的志向以及“杀身成仁”的道理说清楚,他们是否是孔子的知音,是值得怀疑的。

2。谁歧视女性?

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同寝室有个日本同学。有一天我和他在校园里聊天,来了一位美国女同学,她跟日本人同系,三个人一起聊。聊着聊着,这位女同学突然想到了什么事,指着日本人说,你们日本人恶名昭彰,因为你们歧视女性。这位日本同学念过《论语》,立刻指向我说,你不能怪我们日本人,都是孔子害的。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孔子说:“只有女人与小人是难以共处的;与他们亲近,他们就无礼;对他们疏远,他们就抱怨。”

孔子一定没有料到,这句话千古以来被当成他歧视女性的证据,使他成为近代女权运动者攻击的目标。但这个说法对吗?我认为是一个误会。人说话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描述当时的社会现象,第二种是发表个人的特定主张。孔子说这句话,我认为属于第一种,描述当时的社会现象。古代社会是“男有分,女有归”,“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没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就很难开发潜能,进而无法在经济上独立;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也很难挺立,心胸和视野都会受到很大限制,出现所谓“难养”,难以相处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孔子的话虽然尖锐,确是古代的实情。而且,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只有中国古代的女性才受委曲。据我所知,在希腊时代的雅典,一般的女性也都是在家里活动,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政治、军事等公共事务,所以她们同样也很委屈。这种不合理的情形在古代许多民族都是常见的。

今日的女性与古代的女子在教育机会、经济能力、自主意识等方面已大不相同。假如孔子生在当今这个时代,想必也会把“女子”一词删去,专就“小人”来批评吧。所以,实在不可不考虑时代背景就批判孔子歧视女性,现在只须把注意力转到“小人”身上,因为在今日看来,小人倒是可以不分古今,不分男女的。

“小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在《论语》里是与“君子”相对的人。孔子口中好像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小人,一种是君子。我小时候念《论语》,念到君子、小人,就有点自卑,因为我们好像就是“小人”啊,那显然太差了嘛。后来我才了解,“小人”亦指小孩子,尚未入学的小孩比较“难养”,大概是每个家庭都有的体认。小孩长大之后,心态上没有改变,依然跟小时候一样,靠本能、靠欲望、靠冲动生活,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这就成了真正的小人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缺乏“立志”。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志向”。所谓“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这个志向最主要是改造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可以学习,可以思考,他发现有好的东西,可以设法学习和实践,改变的不光是外在,更主要是内在,通过自我德行的修养,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达成生命的目的。孔子首先开创平民教育,目的也是为了培养人才,减少小人,引导他们立志求学问道,从而使生命出现转机。

《论语》里有很多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譬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今日社会,“小人”绝不限于一般的小市民,甚至达官显贵也在面对更高的威权时,表现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态度——亲近了,就恃宠而骄,言行无礼;疏远了,又自觉被弃,却依然自鸣清高。我有时候想自己也不例外,我在大学里教书,校长如果对我特别好,我自然就觉得好像高人一等,很得意;校长如果不理我,我就难免心生抱怨。因此,“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是人情之常的表现,很少有人可以过这一关,孔子只是一语道破相关现象的症结而已。

了解这些,大概不会再责怪孔子歧视女性了。孔子三岁父亲过世,是母亲把他带大的,他有同父异母的姐姐九人,你说他歧视谁呢?孔子看重的是每一个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不论男女,只要受过教育,能够开发潜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不断上进,就值得肯定;如果不肯上进,就难免被孔子认为是“难养”了。

儒家思想其实更注重在实际情况下配合自己的身分遵守相关的礼仪和法律,并不是真的歧视女性,我们看孟子的表现就知道。孟子的学生乐正子曾经希望鲁国国君主动去拜访一次孟子,结果有人反对,理由是“孟子后丧踰前丧”。孟子的父亲先过世叫“前丧”,母亲后过世叫“后丧”。孟子为母亲办丧事的豪华隆重程度远远超过为父亲办的丧事。为什么?因为孟子年轻时是一个士,他父亲过世时,他只能以士之礼来为他父亲办丧事;后来当到大夫,母亲过世了,他当然就以大夫之礼为母亲办丧事了,而且他后来也比较有钱了,给母亲买了最好的棺木。结果被人误会他为母亲办的丧礼更隆重。事实上,这完全无关乎父亲还是母亲,而是关乎做儿子的身分、角色和能力。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有男有女,你不可能重男轻女。说实在的,我们有时候对母亲的感情还要更深一些。所以,千万不要再误会孔子歧视女性,如果有人歧视女性,跟孔子绝对无关。

3。谁在收肉干?

我念中学时,一位老师教孔子的一句话:“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老师翻译成:孔子说,自己带了肉干来找我,我是没有不教的。结果同学哄堂大笑。这样翻译,孔子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