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盗墓-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陵所开创的中国第一
  乾陵又称姑婆陵,这是干县百姓因尊敬武则天而起的一个别称。“姑婆”是当地人对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的尊称。这一称谓至少在清朝时就已开始流传,即所渭“帝后威严从昔显,姑婆名号至今传”。就是这座看似并不是很特别的夫妻合葬墓,却开创了我国陵墓史上的许多第一。
  首先,它是中国帝陵中惟一的一座既是一对夫妻,又是两个皇帝的合葬墓。以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李治正式封武则天为昭仪算起,两人的浪漫故事成了世人传诵的佳话。他们生活上恩恩爱爱,事业上更是珠联璧合。从显庆元年至永淳二年(656…683年),两人联手管理天下,史称“二圣时代”。
  永淳二年(683年),高宗病逝。7年之后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自封“圣神皇帝”,开始独步天下,因此她成了中国5000年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神龙二年(706年),她临终前下诏,删除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与初恋情人永久地长眠于地宫之中。“则天”之名,也因之而来。
  其次,乾陵开创了陵前树碑的先例。乾陵司马道上有两通分别纪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功德碑,一为《述圣纪碑》,一为《无字碑》。此后历代诸王陵前均设此类型的功德碑。
  第三,乾陵是中国帝陵中惟一有《无字碑》的陵墓。
  第四,它开创了帝王陵前司马道石刻组合制度,并为后世所仿效。

………………………………
关中第一陵:唐陵的分布与特色(2)
………………………………

  第五,陵园四门列置石狮,起于乾陵,后世将它制度化。
  第六,它是中国帝陵中蕃王像最多的一座帝陵,共有蕃王像61尊,是“盛唐气象”的具体表现。
  总之,乾陵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唐以后的帝陵大都沿用乾陵的建制,是一座文物的宝库。正象郭沫若《咏乾陵》诗说:“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
  唐代的陵寝制度
  唐代葬制不像汉代,皇后不单独起陵,而是与皇帝共葬一个墓穴当中。而帝陵以皇室成员、功臣等人的墓陪葬。唐陵还有一个与汉代皇陵不同之处在于,唐陵的起陵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继承秦汉以来封土为陵的形式,在坟丘上覆盖大量的黄土,形成一定规模的人造山,以标明此为某位皇帝的陵园。唐代的皇陵采用这种形式的有:高祖的献陵、德完的祟陵、武宗的端陵。另一种则是沿用魏晋南北朝以来,穿凿山峰,在山的中部开辟墓室,以山为陵的形式。唐陵采用这种方式的有:太宗的昭陵,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中宗的定陵,睿宗的桥陵、玄宗的泰陵、肃宗的建陵、代宗的元陵、顺宗的丰陵、宪宗的景陵、穆宗的光陵、敬宗的庄陵,文宗的章陵、宣宗的贞陵、懿宗的简陵、僖宗的靖陵。
  唐代的陵寝制度,陵园分上宫和下宫,上宫为献殿,建筑在陵园围墙南门以内,正对山陵,是上陵和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下宫为寝宫,为供奉墓主灵魂起居的地方,位置在距陵2。5公里南偏西处。山陵的墓室,坐南向北,墓道通向墓室正中。地面建筑有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帝王的陵墓围墙,也叫神墙,四角各开一角楼,开四门,南曰朱雀,北曰玄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四门各有石狮一对。朱雀门是陵园的正门.有神道直达三公果以外,两边排列高大的石翁仲(就是石人)十对(东文西武),石马五对,米雀—对,飞马一对,华表一对(以上部分组成了俗称的石像生)。在玄武门北有立马六对,号曰“六龙”,象征帝王的的内厩。
  唐陵石雕
  唐陵的两大特点是依山为陵和石刻丰富多彩,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献、昭二陵为唐初所建,制度未定,石刻题材与乾陵以后的16陵迥然不同。献陵的四门各有一对石虎,内城南门之南有石犀和石华表各一对。昭陵由于山南地形险阻,石刻群均集中在陵北山后的司马门内,有唐高宗永徽年间所立的14尊“蕃酋”像,在东西两庑还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狮子,石人石马和马夫,翼兽和北门六马,“蕃酋”像,华表,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六大类。各陵所存碑石约51通,是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唐朝陵墓石刻一改过去朝代以大型石制石兽铺垫神道的先例,大规模的修建小型的石刻,注重其雕琢技法和神态,挖掘其内部的感情和机理,以细腻和高水平的雕琢代替前朝夸张和粗糟的石刻,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唐十八陵中,要属于桥陵的石雕最为引人注目了。
  历史上的唐睿宗是一个公认的无能皇帝,但是其陵墓桥陵却是近年来唐朝陵墓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桥陵的石刻。
  桥陵有一尊宫女石刻,别的陵墓没有。这尊宫女像体态略显臃肿,面目表情妩媚动人,服饰珠光宝气,发饰刻工细致传神,宫女的器官特点鲜明,眼眶略粗,鼻子略显扁塌,眼睛不是很大,这个女子被当时公认为美女,由此可以看出,唐朝人的审美标准与当代大相径庭。桥陵石狮不如昭陵的精细传神,但也是魁梧凶猛,桥陵的鸵鸟也极具韵味,眼睛小而有神,翅膀长而无力,脖子粗而强健,爪子尖而有齿,羽毛丰满,形容乖巧,欲跑之状,着实可爱,桥陵的另一尊比较有特色的石刻是一尊佛像,与前朝佛像的庄严肃穆、气定神闲不同,这尊佛像坦胸露背,卧姿奇巧,面做狂喜状,这充分体现了唐朝以道教为国教,自由洒脱的民风特点。桥陵的石人数目更多,品种更加丰富,在昭陵的基础上刻工更加精细传神,不拘于泥,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神态更加似真。最令人感兴趣的,还要算桥陵石雕中六大待解之迷。
  一、奇特的鸵鸟眼睛。桥陵南门神道东西两侧的石刻群中,有一对石鸵鸟,相向而立,刻于高、宽均约两米的石屏上。若站在一侧鸵鸟跟前看对面的鸵鸟,就会发现唯有鸵鸟眼睛呈白色,乒乓球大小。而走近再看,鸵鸟的眼睛与身体各部位同为一块石料,一样的颜色,无特别之处。
  二、击敲石马传钟声。在桥陵陵区,有5对石马,若对其中东边第一匹和西边第三匹击敲拍打,会听到一种钟鸣声。而且不论在石马哪个部位拍击,钟鸣声都聚集在马嘴边,细听时会感觉到马的身体似乎是空的。然而从有关桥陵的资料以及现存的石刻来看,桥陵石刻皆是用一整块石头雕成,绝无空心的雕刻。
  三、绵绒绒的鸵鸟颈。细观石鸵鸟的雕刻,脖子下的绒毛竟也刻得清清楚楚,丝丝分明。当把手放在鸵鸟脖子下时,则有毛绒绒、绵乎乎的感觉。
  四、同一獬豸头,远观近看竟不同。獬豸又叫独角兽,是在唐十八陵中桥陵所独有的一种异兽雕塑,在桥陵石刻中东西两边各有一尊。它身高约3米,体形硕大。近看为石獬豸,怒目露齿,面容凶恶,而从对面远看,石獬豸则似一位慈祥老人,低眉含笑。
  五、美女石雕竟何为?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桥陵石刻中,有10尊美女石雕像,皆为手托盘状。在唐18座陵墓中的石刻,有美女石像的唯桥陵一处。据史书记载,唐十八陵墓的布局大致相似,陵前石刻设置也基本相同,但唯在桥陵前有美女石像。这又是为什么?
  六、唐陵神道石雕中一般都是按左文右武排列,而在桥陵,则全部是武将而没有文官。
  威武森严的石狮,栩栩如生的番像,高大英武的骏马,惟妙惟肖的鸵鸟,真所谓石雕无数,唐陵为先,与少人问津、守望麦田的宋陵石雕不同,唐陵石雕少了几分冷冷清清,消了几分平平淡淡,多了些须问津与感叹,以高山为天,以绿水为地,以历史遗迹为偶,唐陵石雕总是那么高大风光,千百年来,这里都是一道让世人驻足的靓丽的风景线。

………………………………
内外勾结的范例:刘豫盗巩义北宋八陵(1)
………………………………

  作案时间:南宋初年
  作案地点:北宋皇陵,今河南巩义市境内
  受害人:北宋诸帝
  作案人:粘罕军队及其傀儡刘豫政权
  作案手段:他们对小墓采用揭顶的方法,对大墓则从陵台侧坡挖洞,撬开墓顶券
   石,缒绳而下。
  作案后果:每座陵墓都多次遭受洗劫,陵区内什物狼籍,撒骨扬尘,烟火弥漫,一
   片混乱。
  盗墓性质:官盗
  可信程度:有史记载
  引子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旧巩县)西南部,东距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市)约122公里,西距北宋西京(今洛阳市)约55公里,是宋代两京往来必经之地。巩义地处河南省中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于浅山丘陵区。南部嵩山绵延,北部邙山横贯,伊洛水蜿蜒奔流其间,由西向东注入黄河。北宋诸陵就建在南依嵩山北麓、北傍洛水河岸的黄土岗地上,自然地势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
  宋陵因何选址于巩义?
  《史记·封禅书》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称“中岳嵩山”为“天地之中”。日月为明,山高为嵩。古人说“嵩山如卧”,到了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发现嵩山像一条很清瘦的卧龙,他画龙点睛般地道出了嵩山独具的山体特征。《诗经·大雅》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主峰峻极峰由此而得名。“不来峻极游,何以小天下?”这是宋代名相范仲淹登峻极峰后留下的感叹。
  长眠于巩义市宋陵的宋代帝王,脚蹬眼望的就是嵩山,就是嵩山的太室山主峰峻极峰及少室山主峰连天峰。贵为皇帝者也不敢正南正北安葬,宋陵各陵均呈东南—西北方向,所以看上去它们与峻极峰、连天峰并不在同一条线上。连天峰下是名刹少林寺,峻极峰下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峻极峰的东侧是万岁峰,西侧是卧龙峰,万岁峰与卧龙峰犹如宋陵的两个高耸云霄的门阙。
  站在峻极峰上北望,但见黄河如带,邙山横亘,东眺是虎牢关,西瞰是黑石关与洛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洛河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河,邙山是阴宅宝地,向有“生在苏杭,死在北邙”的说法,加之雄关漫漫,这里的风景之美不得不让人佩服当初赵匡胤的眼光。
  更重要的是,巩义符合北宋王室的建陵要求。宋代流行“五音利姓说”,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生东方,阳气在东(开封),赵家皇帝必须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下,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征地,角姓亦可居之。”巩义东南多山,峻极峰海拔1440米低垂,邙山海拔272米,西有洛河北流,注入黄河。按堪舆学说法,南山北水,山高水来就福贵不断,巩义实乃赵宋不可多得的皇家茔地。”
  公元963年,赵匡胤命“司天监赵修己、内客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