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盗墓-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盗墓后的第二天,程老六便举行大婚。所用车辆浩浩荡荡,宰杀猪羊无数,其威风与排场为当地百姓所罕见。筵席之上,程老六媳妇头戴从墓中盗出的金顶风冠,趾高气扬,俨然万贵妃再世。可惜好景不长。半年之后,程老六和国民党警备部队发生冲突直至混战,被乱枪打死在附近工部厂村的河套里,其妻妾家产没收,也算是恶人有恶报了。

………………………………
再现人世繁华:天人合一的明十三陵(1)
………………………………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不禁要问,明朝一共有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我们还要从明朝的历史说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便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但是朱允还没等把龙椅坐热,就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去而不知所终。有人说朱允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至于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继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朱祁钰是皇帝,因此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给捣毁了。最终以“王”的身分将朱祁钰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中有两位皇帝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具有天然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山脉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的规模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陵墓分布在盆地的东、北、西三面,南面两边有龙山、虎山把守陵门。十三座陵墓成扇形排列,各以一座山峰为背景,各由一组建筑组成,在绿树浓荫的自然风光衬托下,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陵区前矗立着晶莹光洁、典雅严谨的石牌坊。进入牌坊不远即陵园正门,称大宫门。附近有碑亭、华表。门后为一条长达7公里的神道,两旁有石兽、石人。石兽有24座,共12对。其中,狮子、狮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每种四只,各二坐二立,石人六对,分勋臣、文臣、武臣三种,都是立像。它们用整块白石雕成,神态逼真,雄壮生动。
  十三陵中以长陵规模为最大。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是皇帝生前亲自经营三十多年的寿陵,所以规制恢宏豪华。其它九座陵墓: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穆宗昭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都是皇帝死后才动工兴建,修建时间不过半年,比之长陵、永陵、定陵的规模相差甚远。至于崇祯帝,因是亡国之君,没有正式建陵,而是利用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而成,规制卑隘,极为简率。即使如此,一陵之建也要役工数万,耗银一二百万两。
  总体来说,十三陵的形制基本上都是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祭享区前有正门“恩门”,或在其前再加一道陵门,中为陵殿,称“恩殿”,殿前左右分列东西配殿和焚帛炉。恩门前左右分列神厨、神库、宰牲亭等建筑。墓冢区在内红门以内,其布局为圆形、长圆形或长方形的坟丘,周围有城墙环绕,称为“宝山城”或“宝城”,宝城前设方城明楼,有甬道可通前后。有些陵仿孝陵之制在宝山与方城明楼之间设有小院,称为“哑巴院”,或更设一座琉璃照壁作为屏幕障(应是地下寝宫的屏障)。方城明楼之前多设有五供石桌及二柱门。二者都是南京孝陵所未有,是从明长陵开始设置的,目的在于增加地下寝宫前的屏障层次,这是北京明陵布局上的新发展。
  在每座陵墓的陵门前都有一座碑亭,碑文记载皇帝生前的业绩,应由嗣皇帝来撰写。但从明仁宗为其父朱棣写了一篇三千五百多字的纪功碑文后,再也没有嗣皇帝续写,所以现在除了长陵碑外,其余各陵都成了无字碑。
  明十三陵的特色
  比较中国历代皇帝陵墓,明十三陵具有三个明显特色。
  一、陵区建筑的整体性特别突出。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随着陵墓的建造就已出现,源于我国古代以宗族为单位,按贵族的等级和宗法礼制关系布葬的“公墓”制度。各个时代陵区规模的大小及建筑的设置各不相同。
  在唐代和北宋,每座陵园都有各自的门阙、神道和石刻群,均自成体系。它们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但在建筑的设置上彼此不讲究统属和整体联系。
  明十三陵则不同,各陵虽各有自己的享殿、明楼、宝城,自成独立单位,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作为各陵共享的“总神道”出现,共享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各陵总合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陵寝建筑制度独具风貌。中国古代的帝陵从秦汉到唐宋,其地上陵寝建筑大都以覆斗形的陵台(陵冢)为中心,前设寝殿,周以方垣并四面设门,前开神道,构成大体均衡对称的方陵体制。至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始变更古制,创新为前方(方形院落)后圆(圆形宝城)。宝顶、明楼、享殿沿中轴线纵向排列的崭新陵园布局方式,陵前的神道采用多次转折的曲路形制。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梢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棱恩门”三金字。“棱”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汉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明十三陵的陵寝建筑布局基本继承了孝陵,但又有所改变。如:十三陵台陵明楼内圣号碑的设置,更突出了该建筑的标示作用;棂星、宝城马道之设较之孝陵更便于陵园的巡守;方城前石供案及棂星门的设置,则增加了陵寝的纪念气氛,也为空旷的方城前院补充了点缀物。
  三、自然环境幽雅壮观。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选址,大多受堪舆风水术的影响。明朝时皇家陵地卜选采用的是盛行于当时的江西之法,亦即形势宗风水术,注重龙、穴、砂、水的相配关系,而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吉地又是永乐年间江西著名的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所选,因而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四面青山环抱,中间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丰富多彩,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的恢宏气势。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
再现人世繁华:天人合一的明十三陵(2)
………………………………

  明皇陵的典范:长陵的陵宫建筑
  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墓,也是明十三陵中最具代表性的皇陵。长陵的陵宫建筑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棱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棱恩殿”,殿门名之为“棱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亲易佳名。其中“棱”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1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长陵的著名,不仅在于这三层院落,使长陵如此受重视的另一层原因是长陵的棱恩殿。
  长陵的这座棱恩殿,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称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珍贵遗物,其珍贵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规模大,等级高。此殿制仿明代皇宫金銮殿(明代又称奉天殿、皇极殿)修建,面阔9间(6。56米),进深5间,殿顶为古建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式,覆以黄色琉璃瓦饰。正脊至台基地面高25。1米。上檐饰重翘重昂九踩斗拱,下檐饰单翘重昂七踩鎏金斗拱。六排柱前后廊式的柱网排列方式规整大方。殿内“金砖”铺地,殿下有3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和一层小台基,总高3。215米。台基前出三层月台。每层月台前各设三出踏跺,古称“三出陛”。
  二、用材考究。此殿梁、柱、枋、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构件,均为名贵的优质楠木加工而成。各构件在殿内部分(除天花外)无油漆彩画,显得质朴无华。支撑殿宇的60根楠木大柱,用材粗壮,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特别是林立殿内的32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均在一米上下。
  三、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我国的古建技术,宋代有《营造法式》,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官修的建筑工程用书。但处于宋、清两代之间的元、明两代却都没有官修建筑用书。因此,元明二代遗留下来的古建,就成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