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不曾想,当司马懿的军队追到一半的时候,前面的蜀军忽然调转头杀了回来。司马懿远远地看到诸葛亮稳坐在军中大旗之下,且写有“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大旗迎风飘动,格外显眼。
司马懿这才惊慌失措,他更加确定自己是中了诸葛亮诱敌深入的诡计,因害怕自己的军队遭到埋伏,于是勒马便往回逃。一看主将都逃走了,魏兵们更是丢盔弃甲地逃命去了。这一惊吓,蜀军并没有杀敌多少,却有不少魏兵因为相互践踏而死。魏军一气跑出去50多里地后,才有两个魏将赶上来对司马懿说不必惊慌,蜀军并没有追上来。惊魂甫定的司马懿忙问下属自己的脑袋是不是还长在头上,可见他当时早已经被吓得魂飞魄散。
等到蜀军全部走远之后,司马懿一直提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之后,他又派人去打探蜀军的踪迹,原来其早已经逃往蜀地去了。
此事之后,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已经死了的消息后,不禁悲愤万千。正是因为自己的多疑,才为蜀军赢得了全身而退的机会,司马懿当日遇见的诸葛亮仅仅是木像而已,他这才后悔不迭。由此,蜀地便流行了一条谚语:“死诸葛亮吓走生仲达。”以此来取笑司马懿,并彰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除此之外,诸葛亮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便是发明家,更不为人知的是,当今人们的主食——馒头便是诸葛亮发明的。当时,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49个人头祭祀,次日诸葛亮用面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头状顶替人头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时除了猪、牛、羊外多了馒头;另表:馒头原来是指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一生也没有战胜诸葛亮的司马懿在评价他的时候说:“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各种真实事件,远比他所作出的预言要有趣味得多,毕竟,诸葛孔明本身便是一个传奇!
唐朝天文学家李淳风
李淳风和袁天罡合作的《推背图》称绝于古今,而相比其袁天罡,李淳风的造诣则更胜过一筹。李淳风可以被称之为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早在贞观初年,李淳风在李唐王朝就崭露头角了,而起因便是由于他的天文学过人造诣。
唐朝初年,一直沿用的历法是由傅仁均编撰的《戊寅元历》。因为这部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风对之做了更为详细研究,并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唐太宗派人考察后,采纳了他提出的大部分建议。而在古代,历法编撰是一门十分专业的学问,一般的学者很难问津。李淳风对《戊寅元历》提出修订意见时才20多岁,这必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也因此得到了圣上的褒奖,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学家的生涯。
李淳风是岐州雍人,他的父亲李播曾担任过隋朝时的地方官员。在李淳风的印象中,父亲一直秉守着“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的法则,且李播“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作《天文大象赋》。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李淳风才受到了天文学术方面的启蒙。在《旧唐书》中曾提到李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这也和他的少年经历不无关系。
李淳风从小就被誉为“神童”,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学以及阴阳之学等。在他9岁的时候,便远赴河南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学成之后,已经过去了8年的时光。于是李淳风在17岁时回到了家乡,这个年纪正是要一展宏图的好年岁。当时,李淳风正好和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相识,在刘文静的引荐下,李淳风便做起了李世民的谋士。及至李渊称帝,李世民被封为亲王,李淳风也变成为了秦王府记室参军。
唐贞观元年,李淳风以将仕郎直入太史局。太史局主要掌管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这让李淳风感觉自己如鱼得水,他总算找到了可以充分展现自己才智的平台。于是在这一职位上,李淳风鞠躬尽瘁整整工作了40年的时间。
提到李淳风的时候,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和《推背图》以及《藏头诗》等预言分不开,而发生在李淳风身上的传说故事其实远不止这些。另有一则修建天宫院的记载,同样充分说明了李淳风在阴阳风水等方面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造诣。
天宫院始建于唐,明清重建和续建的天宫院,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在一次申报之前的航拍中意外发现了袁天罡的墓碑、李淳风的墓碑以及天宫院均在一条直线上。而天宫院所处的位置,从大地形来看正好是“九龙捧圣”的正中心。原来,在天宫院的四周,有九条十分明显的山脉,每一个山脉远远看去就像一条蛟龙一样。这九条山脉从不同的方向会聚于天宫院,天宫院正好处在九条龙的龙头会聚的地方。因而,“九龙捧圣”的传说也自此流传开来。
从风水学上来讲,天宫院的地理位置绝对是极佳的。当年,相术大师袁天罡和风水大师李淳风不远万里从长安来到了阆中,并因为阆中这里独特的山水而驻足停留,这背后一定是有其他原因的。后人猜测,两人正是看中了阆中这一块风水宝地。因而,李淳风便在阆中修建了自己可以长久居住的府宅,且在死后也把坟墓修建在了这里。
现如今,距离天宫院并不远的淳风寺,便是李淳风当年的居住地。淳风寺坐落在一个坐东向西的山梁上面,从地势上看,这里正好是“坐良向坤”,即淳风寺坐落的这座山叫做梁寅山,其修筑在梁寅山的最高峰上。当年,李淳风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居住之地的时候,用风水学上的术语来说此地便是“天市垣”、“北斗星天柱”、“风星”所居之地域。因而,在这里来研究天文地理,以及实地观天测地,占卜风向天气等,确实是难得的佳地。
而以今人的观点来看,站在淳风寺中四面眺望,周边是群山环抱,草木掩映,顿时让人感觉如临仙境一般。淳风寺的地形,如“鸾凤飞舞”,唐时此处即被称为“仙鹤会”。李淳风以自己独具的风水知识选择了这一块宝地作为居所,也足可以怡情养性了。
然而,李淳风并不是把一生的时间都耗在了神仙法术上。622年,李淳风担任了秘阁郎中一职,他的首要奏章便提及到要编写新历。在644年,李淳风编成了《甲子元历》,这一立法对后世天文、历法和数学的发展贡献很大。同时,他还著有《法象志》,共七卷,论《前代浑天仪得失之差》,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641年他担负了编写《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总指导责任,他还为《隋书》《晋书》亲自撰写了《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保存了古代天象变化及灾害史料。
李淳风的成名固然始自《推背图》,但以自己的能力对后世做出种种预言,只是他的一个小偏好而已。任何官员,在当政期间如果不尽心尽力地去做出点实事,那么李淳风对后世做出的所有预言都将只是虚无的妄想。
正因为李淳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著书立说,并着力编著出更为合理的历法来辅助农耕,因而后人评价李淳风的人品和著作时说:“淳风虽以方技名,《修德》篇屡引经传,以改过迁善为戒,《司天》篇深著隋氏之失,谆谆于纳谏远佞,不失为儒者之言,非后世术士所能及也。”此也是李淳风被称之为唐朝的天文学家而不是星象术士的缘由所在。
刘伯温的罪与罚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是一位先知先觉者、料事如神的预言家,且他还是一位神人。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身边的一位天神。元末的时候天下大乱,全国各地战火纷飞,到处都有饿死的人,以及打仗战死的士兵。玉帝看不惯人间的纷乱,便命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从而能够稳定天下,以造福苍生。并且,玉帝还赐给了刘伯温一把斩仙剑,此剑能够号令四海龙王。然而龙王们早已经年老体弱,且龙宫内部事务繁多,因此就派出了自己的9个儿子来听从刘伯温的调遣。龙王的9个儿子个个都具有无边的法力,神通广大的他们跟随着刘伯温征战沙场多年,从而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之后又助朱棣成功夺得了皇位。当他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以安邦定国,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的名号,拿走了刘伯温的斩仙剑来号令龙九子。
然而,龙九子虽然受刘伯温斩仙剑的指挥,但他们仍是神兽,只见这九条龙稍稍发挥了一下神力就在一时间呼风唤雨,雷霆闪电顿时肆虐起来。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任凭他用尽法力却依旧寸步难行。原来,这块神功圣德碑上记载着“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而功德之事是无量的,故即便赑屃有天大的神力也驮不走石碑。
并且,在神功圣德碑还印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据说这两块印章能够镇住四方神鬼。剩下的8个龙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他们却发誓永远都不会再现出真身。这样一来,龙九子就永远都留在了人间。
但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这件事情后,也主动弃朱棣而去,脱离了肉身而返回天廷。朱棣至此才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他便让九子各司一职,以流传千古芳名。
在这个有关于刘伯温的神话故事中,虽然主角并不是刘伯温本人,但却可以旁敲侧击地推测出刘伯温的无边神力。因而,他能够写就各种有关后世的预言也就不足为怪了。现实中的刘伯温虽不至于是脱胎自神仙附体,但其本身的经历也足以写就一部传奇故事。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因是青田县南田乡人,故当时的人们也称他为刘青田。刘伯温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他不仅通晓经史子集,还对天文地理有着深入研究,并且刘伯温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兵法行家。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伯温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的业绩而驰名于天下,他甚至还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也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少年时代的刘伯温因聪敏好学而闻名乡里。据说,刘伯温看书的时候能够达到一目十行的速度,他12岁考中秀才,坊间称之为神童。14岁入府学读书,老师教授的书目是儒家中最晦涩难懂的《春秋》,其他学童只懂得摇头晃脑地苦读,刘伯温却在阅读两遍之后就能背诵如流,且还能逐字逐句地去解释书中的含义,并能够说出一些前人意识不到的观点。老师大为惊讶,以为他之前读过此书,便又用其他句段来测试,没想到刘伯温每一次都能够过目不忘。老师不得不佩服说:“是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