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

,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当然,封建执政者的‘

‘罪己”往往有收买人心

之嫌,但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汉武帝首开

‘‘罪己’’

先河,错而能改、爱憎分明。从中,我们似乎可以一窥这位大汉霸主复杂的内心世界。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 7(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日: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 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日:何世无才?

患人不能识之耳。

苟能识之,

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

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

不能“乱”

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

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汉武帝因此备受误解和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班固赞日: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批评、表扬兼而有之:臣光日: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呢?

首先,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可是,他不仅移情别恋,还为了江山,杀掉了自己最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当更近地走近他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在他果决、自信、大气的外表下,有一颗惶惑、敏感的心。总之,他就像一个专业演员,对每个角色都有自己最精彩的演绎:本色鲜明、尽职到位。或许在很多时候,他的角色并不讨巧,甚至令人厌恶,但是,他的演出是精彩的,他演出了他的“这一个”。然而,我们在对他盖棺论定时,往往流于偏激,说好时千古一人;说坏时罄竹难书。这样,分歧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无法使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或许他的好发自本心,也可能是笼络人心的手段;或许他的坏是皇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们无法剥离他身上的帝王枷锁,我们的评价,就只能在他的帝王与凡人两种身份之间游移。

当年天真无邪的“彘儿”

,如何蜕变成一个既可爱又

可怕的皇帝?怎么可能一言蔽之、一书尽之?

正所谓:

天风浩荡,瀚海阑干,金戈铁马,万死千伤,俱往矣;长城巍然,丝路悠长,大赋煌煌,美人凄凉,俱往矣;唇枪舌剑,纵横捭阖,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载以往,意气飞扬,俱往矣。

唯有孤星冷月,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村社戏场,在年年评说,岁岁兴叹。

后记

《王立群读(史记)》的汉武帝部分终于出版了,这是我自 2006 年在《百家讲坛》开讲以来出的第一本书。

“读《史记》”何以从汉武帝读起?

《史记》共 130 篇,其中 112 篇是人物传记;《百家讲坛》是电视讲座节目,二者共同决定了我的读《史记》只能是以讲人物为主。但是,《史记》中的人物非常繁杂,大体集中于春秋战国、西汉开国、汉武帝三个时期。就汉代部分而言,西汉开国,有易中天教授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我去年也已经讲过项羽、吕后。因此,《史记》中的西汉中期人物就成为我此次“读《史记》”的首选。

西汉中期,人才辈出。如果一个一个人物单独开讲,势必支离破碎,缺乏相互照应。因此,我有必要采取一个妥当的办法,这就是选择此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以他的一生为线索,将其他人物穿插其中。而这个中心人物非汉武帝莫属。

这就有了本书的“武帝继位”、“武帝军威”、“武帝朝堂”等若干单元。这些单元的取舍,颇费周折,而且,难免失衡。我只能尽其所能,保持一个相对的均衡。

本书所述人物以外,武帝朝还有些人物非常重要,但是,不得不舍,如桑弘羊。他是汉武帝一朝经济政策的主要制订者,但《史记》无传。再如苏武,《史记》也无传,我既是“读《史记》”,为名正言顺计,只有忍痛割爱。

也有些人物,《史记》写得过于简洁,仿佛流水帐,寥寥几句,某年某月某事而已,缺乏细节,人物形象难以确立,当然不适合在电视上讲,只能舍弃。

因此,本书名为“读《史记》之汉武帝”,并非备述武帝一朝的所有人物,只是扼要地介绍了武帝一朝的一些主要人物,为读者进一步阅读《史记》原文扫清一些障碍而已。

大家或许还会疑虑,《史记》中的《今上本纪》(《武帝本纪》)早已佚失,“读《史记》”何以还从汉武帝人手?

《史记》中《今上本纪》确实早已佚失,但是,《今上本纪》佚失了,不等于汉武帝不能讲,也不等于我不能从汉武帝入手讲《史记》。因为,我所讲的“汉武帝”,是从《史记》其他传记中抓取、提炼、重塑的一个汉武帝。

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武帝一朝的所有人物传记中都写到了汉武帝,我们很容易发现诸多朝臣、众多嫔妃的背后都站着一个血肉丰满,令人爱恨交织的汉武帝。所以,相对于本纪而言,阅读以列传为主的史料,反倒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汉武帝。

同理,“读《史记》”虽然理所当然以《史记》为主,但是,必须兼及《汉书》《资治通鉴》《汉纪》等史料。这是研究历史的常识。

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一切我们只能称之为第一历史,而第一历史是永远无法再现的,一旦过去,就永远消失了。史学家们记载下来的历史我们称之为第二历史,第二历史是对第一历史的再现。

第二历史由于史学家本人的观点、立场、视角不同,即使是同一历史事件,记述得也往往很不相同。

比如司马相如赴卓王孙之宴请,《史记·司马相如传》的记述是:“相如不得已强往”;《汉书.司马相如传》的记载是:“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这一“为,,字深刻地揭露了司马相如极想去赴宴而又故作姿态的心理,实在是妙不可言。如果没有《汉书》的记载,我们对司马相如的作秀可能还看得不那么深刻,由于有了《汉书》的记载,我们才可以更深刻地解读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的真相。

因此,广泛占有第二历史的资料是我们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第一历史的关键。

这里的资料还不仅仅是指史 学文献,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必须充分占有。我们还以《琴挑文君》为例。

最早提出司马相如劫财的是特别仰慕司马相如的西汉著名作家扬雄,他的《解嘲》一文中说:“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扬雄此文名气极大,又收在《昭明文选》之中,古代哪个“文化人”没有读过《昭明文选》?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说:“司马长卿,窃赀无操。”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说:“相如纵诞,窃赀卓氏。”司马贞的《索隐》是《史记》“三家注”之一,读《史记》者又有谁不读《史记索隐》?因此,我提出司马相如劫财,只不过是对古人的定评作了论证。

至于《百家讲坛》主讲人讲的历史,则是第三历史,是主讲人心中理解的历史,同样甚至更多地需要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进行综合研究,得出自己的看法,再通过通俗的讲述,让受众了解一个王朝,一段历史。

汉武一代,辉煌威武,值得讲述的人和事很多很多,本书因受种种条件限制,不可能尽现,是为遗憾,亦为必然。

借此机会,向全国广大观众,向《百家讲坛》,向长江文艺出版社,向为本书审稿的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大可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赵生群教授、俞樟华教授,河南大学巩留柱教授等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的博士生郭宝军、刘九伟、张自然,硕士生侯冬梅、胡晓杰、段黎、王晓阳,参与了本书最后的制表、文献覆核等工作,在此一并答谢。

王立群

2007 年 4 月 5 日于河南大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