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看世界-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转而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伊斯特伍德曾凭借《不可饶恕》和《百万美元宝贝》两夺奥斯卡最佳影片。不过《美国狙击手》因涉及战争政治问题,很可能会引起奥斯卡评审委员会保守人士的抵制。

2013年2月2日,克里斯·凯尔在射击场被枪杀身亡,图为葬礼现场,克里斯·凯尔的妻子神情悲痛 

  在伊斯特伍德看来,克里斯·凯尔是美国军事史上最危险的狙击手。凯尔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爱憎分明,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情结。他坦言参军是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并不是嗜杀。凯尔在《D Magazine》的专访中提到:“我没把射杀目标当成人,他们就是枪靶。你不能把他们看成是有家庭和工作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把恐惧植入无辜者的内心,他们斩首、把人质活活在大街上拖行,他们对小男孩和妇女做的一切就是要让他们恐惧,让他们乖乖听话。” 
  凯尔反对枪支管制,当电影《猎杀本·拉丹》上映时,凯尔显得很犹豫,认为这是奥巴马政府的一个大宣传,虽然猎杀本·拉丹的是他的海豹突击队战友。他不担心自己的言论是否政治正确,他成立的防务公司的口号就是:“不管你妈妈告诉你什么,暴力能解决问题。”他曾在网上发帖称:“如果你不喜欢我要说或要宣布的,你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不在乎你在想什么。” 
  《综艺》网站认为《美国狙击手》是关于伊战的最好的电影之一,称主角克里斯·凯尔是真实世界中的超级英雄,但也有反战人士和保守派人士对电影存疑。《新共和》杂志的作者丹尼斯·杰特指出,伊斯特伍德不应该向凯尔这个“以杀伊拉克人为乐”的人致敬。《采访》的主演塞斯·罗根认为,这部充满暴力镜头的电影让他联想到德国纳粹。 
  《美国狙击手》上映一周多,就开始引发美国国内种族敌视问题。民权组织“美国阿拉伯人反歧视委员会”不少成员成为“语言威胁”的对象。1月21日,美国阿拉伯人反歧视委员会致信导演伊斯特伍德和主演布莱德利·库珀,希望他们发声抵制针对阿拉伯裔群体的网络攻击,传递相互宽容的理念。 
  饰演凯尔的影星布莱德利·库珀在影片筹拍前期,曾有幸和凯尔通过电话,劝说凯尔相信他和导演能严肃地拍好这部作品。就在通话后不久,凯尔不幸身亡。为了演好“美国史上最致命狙击手”,库珀不惜增重40磅,与凯尔在海豹突击队的同事进行训练,包括凯尔的狙击搭档Kevin Lacz,后者还是影片的军事顾问。库珀表示,为了拍好角色他还和凯尔的父母、妻子、孩子有过交谈,“如今凯尔离开了人世,感觉他们把所有故事交给你,你有责任呈现得很好。”库珀还在多个场合坚称这不是一部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电影。“这是关于现实的讨论。老兵回家了,他们需要关爱。” 
  2013年2月11日,凯尔的追悼会在可容纳7000人的达拉斯牛仔体育场举行,许多穿着制服的军人来到现场,有海豹突击队的战友,有各特种作战部队的士兵,有警察,有骑兵,有二战以来在不同战场战斗过的退伍老兵。当灵车载着凯尔的棺椁开往奥斯汀公墓时,沿途送别的人群向这位美国史上最传奇狙击手致以最后的敬意。 
  虽然《美国狙击手》饱受争议,但是它用票房支撑起了美式爱国主义的大旗。 


《消失的爱人》 消逝的婚姻

作者:毅涛 字数:1587

  听闻最近重新掌握国会大权的美国共和党在捍卫“传统家庭体系”的理念号召下,准备出台一项婚姻税之类的法案。大意就是已婚夫妇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补偿,从而使得那些不爱结婚爱约炮的小年轻们能够幡然醒悟,看在绿色钞票的份上向耶稣基督宣誓一生只爱一个人,赶快结束剩男剩女的生涯。 
  这么一看,逼婚恨嫁什么的还真不是中国大妈的专利。起码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南方,还有一群中老年白人大叔是他们坚固的同盟。 
  倒不是说要讨论传统的一夫一妻体系究竟好不好,只是在21世纪的观点市场上,“结婚压倒一切派”居然还是可以和《傲慢与偏见》的时代一样,成为主流中的主流,真是令人细思极恐。 
  这种情况下,作为文化先锋的好莱坞肯定看不下去了。比如酷酷的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老师,在《纸牌屋》(House of Cards)里就塑造了下木议员和议员夫人这对奇葩夫妇,两人的婚姻与其说是爱情的结晶倒不如说是一桩稳固的政治或商业联盟。最好笑的是,芬奇老师居然捣鼓出一出议员、议员夫人和保安小哥的“三人行”戏码,简直要把政客们的私生活给黑出翔的节奏。 
  芬奇老师的“冲奥”新片《消失的爱人》(Gone Girl)里,来自密苏里乡下的正宗“凤凰男”尼克邂逅了纽约“白富美”艾米。三观合拍,郎才女貌的两人瞬间堕入情网,不久后走入婚姻的殿堂,看起来王子公主的戏码就要上演…… 
  不过传说中的“七年之痒”似乎已经提前很多,“一场经济危机和两次失业”足以使得所有的浪漫消失殆尽。更糟的是,此时尼克的母亲身患重病,两人不得不从大都市回到尼克的密苏里老家,艾米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财富也在数次辗转中被尼克悉数挥霍掉,用豆瓣评论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凤凰男的本质完全暴露了”。 
  随之而来的是狗血的外遇以及各种极品行径。到这个时候,濒临婚姻崩溃边缘的女主角们如果按照韩剧的套路一般会是一天三顿以泪洗面,但扮演艾米的罗莎曼德·派克(Rosamund Pike)可是靠本片获得了奥斯卡影后提名的,故事的发展走向肯定得有点不一样的套路才是。 
  结婚五周年纪念日的早上,艾米突然消失了。摸不着头脑的尼克却发现客厅留下了暴行的痕迹,现场留下的种种蛛丝马迹似乎昭示着这并非是一件寻常的失踪案。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越来越多的线索将凶手指向尼克。艾米的失踪通过媒体大肆渲染和妄加揣测很快闻名全国,品行不端的尼克则被推上风口浪尖——一场由艾米精心策划的嫁祸谋杀案似乎快要把尼克推入监狱,“不要忘了密苏里州可是没有废除死刑的。” 
  另外一方面,为了复仇而远走高飞的艾米却在路途上遭遇不测,差点就要在尚未完成复仇之际先被半路上杀出的坏人给收掉小命。当观众们热切期待着尼克和艾米谁会先挂掉的时候,芬奇老师说:谁都不用死——显然有超高犯罪天赋的艾米最后成功逃离坏人魔掌,并把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消失嫁祸到坏人身上,而尼克也因此洗脱罪名,但在了解了事实真相后几乎崩溃:看上去人畜无害的自家老婆居然如此老谋深算。 
  这个时候,无论尼克还是艾米都无法逃脱这段婚姻了,即使两人已经成为对方最深处的恐惧,也不得不在媒体营造出的“妻子被绑架数天终脱苦海,丈夫不离不弃终团圆”的假象中继续过去下。 
  当尼克表现出恐慌时,艾米对尼克说:“人们会怎么看待你这样一个抛弃被绑架且怀了孕的妻子的男人?”“我们互相折磨,互相控制,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婚姻。” 


SOAS图书馆,天堂的模样

作者:周逸 字数:1877

  博尔赫斯说,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么说来,大概天堂多半是伦敦的模样。 
  伦敦有很多非常好的图书馆。9又3/4车站附近的大英图书馆,虽然在阅览室看不见马克思的脚印,但宽敞的座位、舒适的皮椅子、古典风格的台灯,都是让人能够安心看书的条件。冬天下雨的时候,可以去二楼的cafe点一杯热巧克力,看争分夺秒的读书客在过道的座位上对着电脑奋笔疾书,觉得十分安心满足。心情好,还可以下楼去典藏室看看莫扎特的手稿,《在路上》从出版到今天不同的版本,甚至还可以戴上耳机,听见百多年前的音乐。 
  我读书的时候,全年唯一的考试季在让人无心读书的暮春,而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总是弥漫着一股肃杀的氛围。像我这种懒散客常有背着大书包找不到座位的时候,那会儿就会跑去对面国王学院的霍奇金大楼,在书丛中探险一样找到一个无人来访的座位,对着爬山虎缠绕的砖墙。不过,要说最喜欢,一定是SOAS(亚非学院)的图书馆。从我们学校楼下租一辆Barclays的自行车,从Holborn一路骑到Russel Square,经过全世界时装设计师的圣殿圣马丁学院,经过凯恩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Broomsbury,可以把自行车停在大英博物馆门口,进去绕一圈,然后再从一溜小书店逛过去,就到了SOAS。 
  大概亚非研究本来就是冷板凳坐穿的事情,所以在SOAS的图书馆从来没碰上过找不着座位的事情。对因为考试而愁白了头发的学生来说,是十足的慈悲。对于历史有兴趣的人来说,更是一种他乡遇故知。 
  第一次去SOAS看书,在中国相关的一层闲逛,看到一张照片,英国绅士的样子,却觉得好像哪里见过。直到有一天,在某本书的扉页看见Reginald Johnston才想起来,哟,原来是溥仪的老师庄士敦。忽然就亲切起来。 
  另外的一天,与两面墙的涵芬楼《四部丛刊》不期而遇,除了纸页泛黄,一切如新,好像穿过时间的平淡安详,而另一头上海的涵芬楼七十多年前在炮火下毁于一旦,张元济苦苦收集的善本付之一炬。没想到他的半生心血,在隔海之处,微光一闪。以前只当“明夷”那一卦是嘴上说说而已,那时候真的相信,苦苦飞行的鸟垂下翅膀,想要飞在天空,却坠落地下;远行跋涉的君子,没有吃的……但卦辞又说了,明入地中,利艰贞。最晦暗的时候,却又是正要转向光明的开始。 
  当时在做中国和美国版权法的比较研究,有时候在SOAS找一些古代出版的资料。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要去图册的架子上摸两本出来偷个懒。日本人出的画册,总是精美。看梁楷和牧溪,灿烂的阳光从透光的顶层照下来,细细地看着冬天的雪景,寒江独行的诗人,远水归帆,烟寺晚钟。还可以看以前听说却找不到的书,李雪曼写《宋人绘溪山无尽》,外村中讲《作亭记》,甚至还可以抱着身价高贵的英文版《中国绘画三千年》悠悠闲闲翻一下午。 
  那时候偷闲翻书,理直气壮地不求甚解,但也纯粹。雷徳侯主编过一本叫《兰与石》的图册,是柏林东亚艺术研究馆藏的中国书画集子,全本的德文,一窍不通,也看得开心。后来有一天,都忘了在翻哪一本图录,简笔画一样的渔人驾着渔船挟风带雨地闯进眼帘,再添上宋理宗写的那两句“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行擘岸风”,看得人心里一动,魂不守舍。后来在上海博物馆看画,进门处的董源面前人山人海,于是朝着人少的角落里钻过去,定睛一看,却就是夏圭这幅《风雨舟行图》的真品。想到在SOAS的初遇,真像稼轩那句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去SOAS看书,笑说:“因为那边的免费饭比较好吃。”伦敦的教会和慈善组织会在每周选一天发放免费午餐,大多是咖喱和米饭。曾经有个段子讽刺我们学校金融系学生“命在格子间,心在利物浦街”(伦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