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浪,又名“天鼻山”、“真隐山”,在临海县西四十里、仙居县东五十里的两县交界处,早先记录的高度为海拔1415。9米,号称浙南第一高峰⑤,后经国家测绘局实测,正确高度为海拔1382米;其二名海临尖,当地土名“赫灵尖”,高度为海拔1196米,在缙云县东北七十里前路乡境内与仙居县交界处的苍岭上。缙云人所说的括苍山,大都指的是这座山。山上有小桃源、雁门山、龟山、珏峰、百丈岩、虎踏岩、老鹰岩、天仓洞、阮客洞等名胜。苍岭自唐代至清代一直是从金华、永康到仙居、临海的孔道,用石板砌成的盘山驿道,至今依然完好。形势极为险要的“缙东锁钥”东平寨,就在苍岭山上。据县志记载: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五月,倭寇数千人,自台州登岸,破黄岩,劫仙居,逼近缙云地界,都御史①阮鄂亲率大军万余人屯兵在东平寨上拒守,倭寇无法入境,缙云县方才免遭洗劫。至今山上仍留有阮鄂所筑的将台,供后人纪念凭吊。
……………………
④ 道书《名山图记》中说:括苍山是成德第十洞天,高一万六千丈,广三百里,有一万八千奇峰,一百三十六条溪流。佛道两家的信口开河,于兹可见一斑。
⑤ 在缙云县南乡境内的大洋山,经实测为海拔1500米,比米筛浪高118 米。
① 都御史清代的都察院,是中央监察机关,主管称为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是从一品京官;右副都御史则是巡抚、总督的兼衔,不设专员。主要任务除监察政治得失、民生利弊、官员政绩外,凡有重大案件,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断,并监察各级考试等。
仙都山,只不过是括苍山脉千峰万壑中的一峦,往多里说,方圆也不过三十里左右。但就在这小小一片土地上,山环水抱,奇峰怪石,演化成千奇百怪的人物形象和美妙秀丽的风光景致,仅见于志籍的,就有七十二奇峰,二十九名洞,十八处古迹,共合景点一百一十九处之多。成为古往今来风骚雅士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地方和吟咏挥洒的场所。直到今天,留存在山崖上的题咏刻石,不知道有多多少少!
仙都风景中最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四面脱空拔地而起的大小石笋,大石笋高达170。8 米,为目前已经发现的世界最高石笋,因其顶上呈凹形,状如古鼎,且雨季积水,因此又名鼎湖,相传是黄帝轩辕氏炼丹并白日飞升的地方,旁边有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皇帝祠宇”,并由书法与李斯齐名的李阳冰篆书刻石。另一处也是由李阳冰篆书刻石的“倪翁洞”。“倪翁”指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经济学家计倪。计倪又名计然,本姓辛,晋国蔡丘濮上人,是老子(李聃)的弟子、范蠡的老师,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晋国亡后,任越国大夫,助勾践图强复国。《史记》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益”。计倪助越灭吴以后,因深知勾践非共事之君,与范蠡相偕离去,授范蠡经商致富之策,而其本人则隐居在缙云仙都山,山中人不知其姓名,称其为“倪翁”。
仙都山的每一处胜景,都有一个甚至好几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几乎每一个当地的大人、孩子,都能够滔滔不绝地详说细讲,曲折复杂,委婉而动听。在这些简短而饶有趣味神话传说中,凝结着多少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出多么丰富绚丽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啊。
我这部书,讲的是一个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发生在缙云县恶溪两岸官绅勾结、官逼民反的历史故事。为便于外县、外省的读者阅读,因此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浙江省的概况和缙云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风土人情等等。关于仙都山迷人的景色和动人的传说,则在正文中穿插叙述,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1994年2 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仙都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读者看了本书之后,如果激发了您对仙都胜景的兴趣,不妨到这里来亲历一番。好在现在有公路、铁路直达,交通非常方便!
第一回
风云突变,老石匠建大桥半途而废
内外交困,太平军打天下功败垂成
咸丰七年(1857)仲夏,缙云县淫雨成灾,山洪爆发;恶溪两岸的田园房舍,大半被毁;横跨在县前沟通南北的继义大桥,也在这一场洪水中遭到破坏。
恶溪发源于“浙江诸山之祖”的大盘山,向南流经缙云县城,溪水从东门悠悠而来,到西山脚下折而向南,至丽水而汇入瓯江。曲折的溪水,时而奔腾穿越于陡峭的绝壁之中,时而缓慢流淌于宽阔的河滩之上。这是一条不通舟楫但可涉渡的浅水清溪。相传恶溪中藏有蛟龙、水怪,自古作恶:三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不时泛滥,沿岸居民,不堪其苦。
恶溪自古少桥,两岸居民往来,全靠在水浅处涉渡。雍正年间,县前曾建有一座浮桥,名叫龙津桥;乾隆年间,改建石桥,名叫大兴桥。到了嘉庆五年(1800),与上游的壶镇大桥同时毁于洪水。嘉庆二十四年(1819),先由壶镇望族吕载扬①昆仲独资出银三万两建成了壶镇永济大桥。此桥因系载扬昆仲秉承老母蔡氏之愿建成,因此又名“贤母桥”。道光六年(1826),吕载扬的次子吕建盛又拿出白银两万多两,在大兴桥原址建造继义大桥。全部工程,由当年建造贤母桥的永康老石匠吴家宝的三个儿子绍周、绍兴、绍林挑班儿承建。那时候,吴家三兄弟已经在壶镇落户多年了。
……………………
① 吕载扬1752…1825 ,字周膺,号景真,又号继相,清缙云壶镇人,因经商致富。秉承母志,于嘉庆二十二年七月,与其弟载修、载训、载希开始动工建桥,至二十四年三月桥成,桥十三孔,长178 米,宽4。1 米,高约8 米。解放后加宽,至今仍是永康通往仙居的公路桥。
继义大桥动工之初,吴绍周就看出这座桥的位置有些不对:恶溪溪水,由东门悠悠而来,流经县前,到城隍山脚也就是西山脚下折而往南,再慢慢向东南流去。
这座继义大桥,正好跨在城隍山脚溪流拐弯处的上方。桥的上游,两岸都是高山,河道狭窄;桥的下游,河道变宽,若逢洪水,沿岸冲来的房屋、树木、家具之类将全部被石桥拦阻于桥东。漂流物越积越多,势必堵住桥洞,造成桥东水位猛涨,压力剧増,大桥没个不被冲毁的。这层道理,吕建盛未必不明白,只是他也有自己的见地:第一,自古桥与路连,此桥建在县前,北边直通十字街口到北门,南边直通南长街到南门,为南北交通孔道,如果要挪桥,不但没有更好的桥址,而且势必要走弯路,来往不便;第二,就大兴桥原基重建,省工省料;第三,吕建盛是壶镇人,出钱在县城造桥,只是一宗义举,所有建桥事务与策划,不得不听从地方绅董们的主张。因此,虽经吴绍周再三指出:在这里造桥,不能经久,遇到稍大洪水,就有再次被冲塌的危险,但是吕建盛却始终没有理睬。结果,继义大桥建成之后,仅仅经历了三十个寒暑,到了咸丰七年,终于不出吴绍周所料,经不住一场稍大洪水的冲击,就倒塌了。
继义大桥倒塌以后,南来北往的交通,只好改用一艘木船摆渡。灾后农田减产,财源枯竭,重建大桥的义举,一时半会儿的,也没有人敢出头承担了。
咸丰八年(1858)三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进兵浙江,部将石镇吉(县志记载也作“进级”)攻下了处州。清军明大帅统领官兵扼守缙云与丽水交界处的驿道隘口桃花岭,总镇周李陶则拥兵分驻余岭和银场,互成犄角之势。
桃花岭两边都是高山,是缙云通往丽水的驿道中著名的险隘。传说桃花岭约为隋唐时代的善士冯大杲所开凿,原名冯公岭,后来山上遍植桃树,春天的时候满山都是桃花,俗名桃花岭,号称“桃花云里过,隘头半天高”,站在岭上,云雾尽在脚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所以这里不但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而且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人杨亿拿它与四川的剑阁相比,明代人陈子龙有“百折桃花隘,雄关已近天,山川沉颢气,闽越辨苍烟”的诗句。清康熙间“瓯闽用兵”,就曾经在这里屯师。清人阮元曾有诗赞叹说:
白云横绝万峰齐,更踏东风向岭西。
掉臂已过白云上,回头尽见万峰低。
何年道士栽桃树,终古征人散马蹄。
我向东瓯催战舰,封关哪用一丸泥!
当时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江南雨季,道路泥泞,太平军与清军相持将近一月,双方均未出击,驻隘上官兵,自恃据险而守,逐渐大意。
四月十六日黎明时刻,大雨倾盆,太平军冒雨奔袭银场。官兵酣睡未醒,猝不及防,大败而逃。太平军乘胜追击,冒雨大战,接连攻下余岭和桃花隘,双方死伤无数,至今桃花岭上仍留有太平军与清兵阵亡将士的合葬墓,当地人称“愍(音m ǐn 敏,通悯)劫合冢”。明大帅带领败兵困守金华。太平军占领了缙云县城。不久,又占领了永康、武义两县。
六月间,清军发觉永康、武义的太平军兵力单薄,即发起猛攻。缙云县令周士英随即也带领民团乘机反扑。太平军首尾不能相顾,集结军队,收缩兵力,往西撤退。不久,石达开所统领的太平军全部退出浙南。缙云境内,又出现了偏安一时的相对稳定局面。
咸丰十年(1860),缙云县的绅衿耆宿们看到连年收成还算不错,太平军退出以后,两年来也不见有重返浙南的意思,于是又有那好事的出头聚会,商议如何重建县前大桥。费了许多口舌,总算议定了仍在原址上重建一座七孔的大桥,由本县财主杨瑞三、吕精心、吕建始、吕积厚、曹廷撑和赵墀六家各认建一孔,下余一孔,由劝捐所得资金合建;公举老秀才曹勋总理建桥事务,并议定新桥改名为“同善桥”。
有了银钱,有了总管,下一步,就该是聘请工匠,择吉动土了。
这时候,嘉庆二十年为了修建壶镇大桥而在北山脚下石宕 旁边落户的老石匠吴家宝早已故去,他的三个儿子继承父业,已经成了当地有名的造桥师傅。四十多年来,子孙生息,繁衍后代,石宕旁边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小村落,村名就叫“吴石宕”。大小二十多名石匠,由长房吴绍周老师傅带领,经营一个石作坊,除了修桥铺路之外,也承接各种各样的大小石活儿。既然当年建造继义大桥的师傅们还都健在,这种驾轻就熟的工程,当然不必舍近求远去另请高明。因此荣任总管的曹老先生不辞辛苦,坐一顶小轿,亲自赶了六十里山路,到吴石宕洽谈。左盘右算,估工计价,足足响了一天算盘,总算把大桥工程全部包给吴石宕人了。
经过一番筹备安排,吴绍周老师傅带领兄弟子侄和一众工匠们来到了县里,安排了搭棚、铺草、籴米、做饭这些杂事以后,顾不得歇息,先带领几个打头的师傅踏勘了现场,计议了一番,就急忙去找总管,又提起三十多年前提过的老问题来。
……………………
① 石宕(d àn ɡ荡)──采石场。
曹老学究倒是一个办事认真的人,虽然明知道改换桥址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也还是不惮其烦地再三向师傅们请教在不迁桥址的前提之下有何补救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