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涉及到现实科学的,也不会迈过幻想与现实的门坎。

理论必须要有实践作基础。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篇实为科幻小说的作品外,汪志在《论科学小说》里,独具慧眼地介绍了一些真正的科学小说(是笔者也认同的科学小说)。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几乎毫无影响。如果不是列举在这里,几乎等同于湮灭。它们有:

陈华《学算术用算术的故事》,1966年四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描写高小水平的主人公回乡,将数学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故事。《花坪探奇》,李侃、刘志敏著,新世纪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花坪地区自然环境为描写对象。这两篇虽然很粗糙,时代局限性很大,但它们都有故事、有人物,而其驱动情节的动力是科学知识。

《李四光的故事》1978年12月由中国少儿出版社出版。杨世铎、房树民、郑延慧著。是传记类科学小说。其实,只要是以真实存在的科学家生平为题材,并且不属于报告文学,而是小说的作品,都可以归为科学小说。

在刘为民《科学与现代文学》一书中,有几篇小说,笔者认为也可以算作科学小说的前身。冰心的《去国》是其中一例。主人公朱英士在国外学成,选择报效祖国,却被蔽端从生的社会所排斥。在中国科幻史上,有两篇科幻小说与它题材类似:许地山于四十年代创作的《铁鱼底鳃》,迟书昌于五十年代创作的《科学怪人的奇想》。但《去国》是科学小说,而后两篇是科幻小说。其标准便是后面两篇作品中描写到的技术能力,已经超过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知其尚未可能而写之。

魏建功的《傻子们》,连载于1922年8月29至31日的《晨报副刊》。主人公“马大夫”回到被瘟疫袭击的故乡,要求大家洒消毒药、石灰水,提醒大家注意饮水。他的父亲病故后被他迅速火化,连带生活用品一并焚掉。这种处置方法在今天习以为常。而在小说背景所在的时代,马大夫便因此被乡邻称为“傻子”。这篇小说直接描写了科学传播在近代社会中的艰难历程。

《两孝子》(朴园著,发表于五四时代,具体时间与出处不详)不仅以科学为主题,甚至于以科学的科学——科学方法论为主题:两个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都面临长辈重病的问题。张纯冒着不孝的罪名,执意不请巫医,而请了医生。但母亲最终不治辞世。刘文受环境压力,请了巫医,但父亲的病确实好转了。“科学到底可靠不可靠?现实生活中的偶然性能不能代替思想认识上的科学性?”《科学与现代文学》253页。在科学方法论上写到这样的深度,《两孝子》确实很值得推崇。

同为叙事艺术,电影界当然也应该存在“科学电影”(不是科教电影)这么个门类。笔者在此也举上几例:汪志在《论科学小说》曾经感慨:四大发明诞生时,如果有文人在场,将过程写成小说多好。实际上,八十年代中国确实诞生了一部名叫《毕升》的电影。只不过年代久远,笔者对剧情已无记忆。

在笔者看过的“科学电影”中,2001年上演的《詹天佑》特别值得一提。该片由上海电影集团和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联合摄制。詹天佑以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而闻名。他的坚定支持者又是袁世凯。编导很容易把这样一部戏拍成反映政治斗争、或者体现民族精神的电影。然而,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却是科学。几大块情节:京张铁路、京汉铁路建筑等等,编导都制造了引人入胜的悬念。而这些悬念又都由于技术问题产生,拍摄内容又完全符合当时铁路工程技术的条件。

其中最令笔者佩服的,是在京汉铁路洞庭湖段的施工中,詹天佑与某外国工程师的斗法。这种情节很容易被处理成“华夷之争”,用来体现“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而编导却始终把双方矛盾限定在科学范围内:那个外国工程师的失败,是因为他不尊重科学。同时,影片中还特别设置了另外几个外国工程师角色,他们出于对科学的尊重而支持詹天佑的设计。这段情节的核心是一场施工方案辩论会,对白精彩纷呈,情节紧凑激烈,从电影叙述角度很成功。而其中包含的铁路工程技术知识,又毫无晦涩之感。《詹天佑》堪称“科学电影”的佳作。

除了科学人物,单个科学事件也可以成为科学电影的素材。美国电影《阿波罗十三号》被许多人视为科幻电影,甚至某些科幻杂志也辟出版面介绍它。大盖是因为这部电影描写了太空,又使用许多高科技特技的原因吧。其实,《阿波罗十三号》完全是根据宇航史上真实事件编写的。编导在制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当时的技术条件,把它保持在现实范围内。它是一部典型的“科学电影”

以笔者所见,即使是科学小说、科学电影,也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以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素材的作品。笔者认为,这是科学小说或者科学电影的入门层次。因为真实历史毕竟大大束缚了创作的自由度。另外,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显示不出作者的实力:他毕竟有大量资料可供依靠。而完全超越史实,彻底虚构,而又不超越现实的科学小说、科学电影,是这个领域的高一层次。采用这种素材的,笔者只欣赏过一部名叫《超导》的电影。

八十年代末,几个科技大国曾经发生一场常温超导材料研究竞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被反复提高。其中一个中国课题组有幸留下自己的名字。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超导》,显然便受此事件的激发。

不过,影片描写的人物、背景完全虚构。它以复线结构,讲述了一个中国超导课题组和一个日本超导课题组之间的竞争。从课题拟定、申请经费、直到研究中一次又一次失败,电影再现了当时科研条件下的许多真实问题。这部电影由王志文主演,或许是它能够给今天的观众留下的最深印象吧。

不过,可能是限于科技知识的把握能力,编导最终还是回避了超导技术本身,没有用它作为推动情节的基本动力,只是把“超导”推到电影的背景里。而在科学家性格塑造、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着墨过多。在电影中,王志文主演的主人公是个社交能手,特长是为课题组拉赞助。候耀华主演的大款把“超导”误认为“超级导弹”,却为了附庸风雅而投资于这个课题。课题组长林老颇会享受生活,精通西餐作法。而他的助手在遇到实验挫折后,外出招妓发泄。这些片断浓墨重彩,固然是为了突破社会大众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刻板印象。但由于突破有余,正面塑造不足,整部影片仍然比较苍白。当然,作为一部探索之作,作为中国文艺界极少数的涉及科学的作品,它仍然应该被人们记住。

看到这些例子后,肯定会有读者问,所谓科学小说、科学电影不就是以科学为素材的现实主义小说嘛?何必要单独列出一种文学门类来?其实,汪志在宣传科学小说的过程中,也一直遇到过这样的质问。他选择了某种折衷,甚至放弃的态度:实际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科学越来越多地深入人们的一切领域,到那时,所有文艺小说,都可能回避不了“科学”所涉及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小说”有可能成为一切小说体裁的主体,那时的小说也可能就是今天我们所讨论的科学小说。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这个“科学小说”的名词,也许会在历史上永远消失。(46页)

而笔者出于对“类型小说必然大行其道”的预测,认定科学小说必然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模式,有自己稳定的读者和作者。侦探小说描写司法现实、梁凤仪的“财经小说”描写商业现实,其它还有间谍小说、战争小说,等等。它们都不超越于现实,为什么会独成一体,而有异于一般的文艺小说呢?因为它们的“源文化”赋予它们与众不同的特质。当然,这个问题要展开来谈,恐怕几十万字是讲不清楚的。

在一部讨论科幻小说的著作里,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讨论“科学小说”呢?因为它是科幻小说一面特殊的镜子。而这面镜子越完善,科幻小说越能从中照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汪志提倡科学小说已经有四十多年了,而这个门类仍然没有破土而出,为公众接受。其原因倒也不难理解。首先便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部有影响的科学小说被创作出来。当年钱学森“下达”的任务:您的任务就是认真下功夫写出第一流的科学小说。限于个人能力,汪志并没有完成。而听到“科学小说”这个概念的其他人,也没有踊跃参与实践,多半只是采取旁观者的鼓励态度。反之,科幻小说虽然也尚未形成全社会的影响,但至少有一些立得住的作品,一些有局部影响的作家,保证它的基本生存空间。

汪志作为科学小说实践的《无名岛上》,不仅误入了科幻小说领域,在题材上更接近于一般的惊险科幻小说,并且将背景设置在海外。这似乎也有违他在论著中要求的“科学小说作家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初衷。事实上,汪志所居住的绵阳便是长虹彩电的大本营。在这家曾经位列世界彩电第一的企业里,绝不乏高层次的科技工作者可以接触。这些幕后英雄如何在技术层面上推动长虹的进取?应该是能写成史诗般作品的大题材。而如果选择这个身边的题材,在深入生活和收集资料上,也并不需要汪志破费太多。他没有作这个选择,笔者深感遗憾。

其次,汪志的交往面基本局限在科普圈子里。他介绍科学小说的文章,目标读者似乎也只是科普界人士,完全是在科普的语境里探讨问题。这样很难引起文学界的注意,而那才是科学小说真正能够生存下去的土壤。

而且,这个狭窄的交往圈子,似乎也使得汪志的眼界较为封闭。《论科学小说》一书出版于1989年,2004年《科普创作通讯》第四期中,也发表了他的《论科学小说》一文。与十几年前的观点一般无二。十几年里,不仅它的“强邻”科幻小说早已面目一新,而且也有了一些堪称“科学小说”的实践。主流文学界如刘为民等人,也已经在研究科学对文学的影响。象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这样的传统理工科院校,更设置了中文系。这些中文系,天生便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跨文化交流”的场所。笔者就认识一位清华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坚持研究科幻小说。这些时代发展的成果汪志似乎仍未接触到,更为加以利用,殊为遗憾。

不过,无论如何,笔者相信,汪志的名字将永远与“科学小说”相伴随。而“科学小说”本身,也必然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六章:科幻文学与其它类型文学

下六章前言

第一节、科幻文学与武侠文学

第二节、科幻文学与侦探(推理)小说

第三节:科幻文学与环境文学

下六章前言

在上一章里,笔者分析了科幻与两种最接近的类型文学的关系。本章里,再分析另外一些类型文学:科幻文学与武侠文学、科幻文学与侦探(推理)小说。它们与科幻的关系不那么紧密,但仍值得一提。

第一节、 科幻文学与武侠文学

这里的“武侠文学”主要指包括西方的骑士小说、日本的武士小说和中国的武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