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重视顺应自然,返仆归真。表面上似乎已经是将“美”与“真”统一起来。不过,这种美学观点是将“美”与“真”统一在作者内心的和谐上。对于根本不了解自然规律的人来说,大谈“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是很可笑的。我们这里讨论的美与真的统一,是先完成与客观事物分离、静观的“真”,再完成投入其中的“美”的体验。

实际上,真与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绝非只有单纯的理论价值。评论家雷达在谈到主流文学小说问题时,曾经有一段非常深入的文字:我曾提过小说诗意的失落问题。这当然不是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很多读者抱怨当今的小说不好看了,再也没有让人沉醉、流连、荡气回肠、潸然泪下的感染力量了,他们其实并不完全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呢?因为物质的巨大进步在纵以文明的同时带来了另一种深刻危机,那就是上帝死了,人分裂了,心破碎了,那就是农业文明的均衡和诗意被打破了,掀翻了。《思潮与文体》15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问题是找到了,解决方法呢?是重新找回农业社会的“均衡和诗意”?还是从新的基础上,建筑新的诗意?笔者认为,这就是科幻文艺对于整个文艺发展前进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与深远使命。仅仅因为引入了科学这道洪水,它便是一种能够促成文艺世界发生巨变的推动力量。

科幻文艺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同时也是“真”与“美”的最根本的结合,在于将科学本身变成审美的对象。而这即使对于科幻文学而言,也是一个尖端的、复杂的、很少有人触及的课题。

在中国科普作协科幻研究会会刊《星云》的第二十七期上,刊登了刘慈欣的一篇文章。在这篇名为《混沌中的科幻》的文章中,刘慈欣论述了科幻文学的立身之本,它的充分条件,它完全不同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基因”,那就是表现存在于科学技术中的美。“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憾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在这里,作者接连运用“绚丽”、“壮丽”、“曲折”、“浪漫”等词汇来形容那些由概念、公式和定理组织的科学理论,这本身就是在提练科学中的美。

接着,刘慈欣阐述了科学之美的特点:“科学之美同传统的文学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她的一丝光芒。但科学之美一旦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对灵魂的震憾和净化力量是巨大的,某些方面是传统文学之美难以达到的。而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将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

至于什么是科学技术中的美,这是需要若干本专著才能说清的问题。美籍印度科学家钱德拉塞卡撰写的《从莎士比亚到牛顿》是这方面少见的汉译著作之一,读者不妨参考。

笔者要强调的是,从只重视科学的“真”到重视科学的“美”,这个转变过程极其艰难。惟其艰难,到现在也没有解决好,只是刚刚起步。美对艺术家来说是主要产品,而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只是副产品。相当多的科学家能从自己的研究工作中感受到科学的美感与震憾,但他们很难用艺术语言来表现它们。更不用说隔行如隔山,还有更多的科学工作者缺乏艺术直觉,难以感受到科学中的美学成份。

所以,科幻作家很难象主流文学作家那样,直接从传统文学几千年的深厚积累中汲取营养。他们必须从自己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学领域,他们本身就是开拓者和探索者。 

如果我们从更大的范围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为科幻文学找到更为远大的社会价值:科学技术发展至今,虽然给予社会发展以巨大的动力,深深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人们很难把科学接纳进内心深处,进入最后的最隐蔽的心灵空间,只是把它们作为一种利器。不管以什么为“体”,科学仅仅处在“用”的位置上。当人们渴求心灵生活时,人们仍要转向传统的艺术和宗教。这中间,甚至包括许多专业科学工作者在内。

形成这种现实的原因很多,但科学中美的成份得不到提练和升华,得不到艺术展示,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如果人们不能从不断前进的科学中找到美,当他需要美的时候,只能转过头去寻找故纸堆。而把科学仅仅当成职业工具。科幻文学应该成为一座重要的桥梁,将科学技术从人们的“身外”引入人们的“内心”,尽管这座桥梁目前连桩还没有打好。但并不妨碍我们展望其前景。

传统艺术从大自然中找到美,从人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美,把它们升华后表达在艺术作品里。这个任务它完成了。但从科学技术中找到美,并且艺术地表现这种美的任务,传统艺术并没有完成。甚至,传统艺术家们根本看不到,当然也不准备承担这个任务。而当科幻艺术承担起这个任务时,它便拥有了最根本的存在价值。虽然在这个艰难的任务面前,科幻艺术并非独立承担,它有一些同盟军。笔者在后面也会介绍。但直到目前为止,科幻艺术仍然是在这个问题上探索得最深入的一种艺术。

对此,前《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杨潇有一段颇为权威的论述:“依现代的眼光看,在当前的中国,这两种文化都还发育得很不充分,很不健全。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有着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从事科技的科研人员心无旁,轻视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文艺术,而从事人文艺术的知识分子承袭了传统中轻视实践与科学的不良因子,对科学技术的陌生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科技文化以为自己可以解释或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而表现出某种科学主义倾向,人文文化由于对新兴的科学文化不了解,非常容易把当前社会所产生的弊病都归之于科技发展的结果。从而在两种文化间造成一条互相都难以理解的鸿沟。……一方面,它(科幻艺术)唤起人们热爱科学,向往科学,开阔视野,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引爆’新发明新创造;另一方面,它还对科学的局限性和技术的负面效应提出警示,促进公众更全面地认识科学,使社会对科技有一种制约作用。……科幻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良好方式,它促进科学技术文化和人文艺术文化的沟通,而且以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显示出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杨潇《科幻与跨文化交流》转引自《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上卷第一章:美学贡献(2)

第二节:科幻文艺对“自然美”的丰富

“自然美”,是传统美学的基础之一。讴歌山川大地、花鸟鱼虫,借以喻情铭志,是许多传统文人的爱好。有些文人,如李白、谭嗣同,甚至为此周游四方,以寻找美的源泉。

许多读者一想到“科幻”,脑海里便浮现出复杂的机械、巨大的建筑、布满天宇的飞船,似乎在这里寻找不到自然美的舞台。其实,科幻文学在美学上的重要贡献,就是大大丰富了自然美的审美对象。

传统文艺中的自然美,基本上只是农业社会中的居民在歌颂自己的生活环境。是给自己提供衣食的山河田野。而对于整个地球来说,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何况整个宇宙,何况那无数的星系、无数种奇异的宇宙景观。这些远在人类生活圈子之外的景色,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是遥远的、危险的、神奇或者怪异的。有许多也是美的。而曾经去歌颂,并且将一直歌颂这些美的文艺作品,迄今为止只有科幻文艺。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先锋。大自然中的许多地方到目前为止仍然不适合人居,只有科学家在考察过程中才能直面。比如南极地区。这几年,随着中国南极科考规模的扩大,中国观众从电视画面上,亲自领略了南极的壮丽风光。然而,这样的壮美,是否也可以是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呢?理论上应该是,但在实际上,由于科学家多不创作文艺作品,艺术家又不能亲自踏上南极,所以,这个领域中蕴含的自然美,是并不存在于艺术世界的,除了科幻这小小一隅。

在第一卷第三编里,笔者分别介绍了“南极”、“深海”、“地下”、“太空”等领域。之所以分门别类对它们详加介绍,其理论基础正在这里:它们是科幻作家对“自然美”领域的扩展。读者可以再回过头去,重温一下那些作品。从中领略一下,科幻作家是怎样作这个开拓的。

中国当代太空美术的探索者喻京川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一段激昂的文字:“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反映时代脉搏。今天,人类文明已进入前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空前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但纵览当代中国画坛所反映的内容现时代发展仍有很大差距,无论绘画展览或是画册内容,那些古树古庙,陶瓷器皿,茅屋农舍等等充斥满眼,一片田园牧歌,作者们对那些早已逝去的农业文化留念不已,这些不能不说我闪很多作者头脑中的时代观念还极为滞后,即使一些较前卫的美术或先锋美术之类,也只是停留在对工业社会,机器时代的反映。”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上卷第一章:美学贡献(3)

第三节:科幻文学对“技术美”的挖掘

当蒸汽机进入历史后,一批蒸汽机车迷却在到处寻找它们的身影。蒸汽机车博物馆正在建设中。首钢厂区里还在运行的一部蒸汽机,竟然被作为旅游资源提供给它的FANS们。对他们来说,这些黑乎乎的钢铁巨兽不仅是有力的,也是美的。

随着技术产品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世人也开始学着欣赏技术之美。老舍曾经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概论讲义》中,记载了当时的一首诗,名字竟然叫《汽车》(该书130页)。而在今天,当你进入一个汽车主题的论坛里,看到那些车主们谈论自己的车,或者各种型号的车辆时,你会发现,他们大量使用艺术语言而不是技术语言来形容汽车。除了车迷外,飞机迷、舰船迷也大量存在着。近到腾空而起的火箭,远到古董留声机,各个时期的技术产物都有它们的爱好者。

而对当代企业来说,它们在设计一款科技产品时,除了考虑其性能外,美学绝对是另一个重点。甚至有“苹果电脑”这样专注于外观设计的技术产品存在。结结实实但傻大黑粗的技术产品已经被甩到了记忆里。

上面这些事实都说明,将技术视为美的对象进行欣赏,早已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在文艺作品里,把技术当成审美对象的还微乎其微。科幻可能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处小舞台。wωw奇Qìsuu書còm网

著名科幻作家韩松曾经说过“我其实是一个对技术、对工业文化很崇拜的人,觉得那是一种很神圣和很精致、很严格和很大气的东西。”《科幻世界星云丛书之二》封底,2004年出版。他的这段话,颇能概括科幻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心目中的技术美。

在第一卷里,笔者用整整一编的篇幅,来收集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