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除去家里的称盐打油的开销以及有时给弟弟买个糖葫芦什么的,现在也还有百十块钱。
而奶奶就不一样了,年纪那么大,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只有两个儿子给她,用一个就少一个的。
第二天,秧苗就去请生产队上的张老辈子,但是因为是农忙日子排的满满的,最快也要两天后才能来帮秧苗家犁田。秧苗说不急,请张老辈子空了一定来就是了。
队上的好多人家都知道,张老二就是张强两口子都跑出去打工了,把两个小娃娃丢家里,都叹息造孽了两个娃啊,这就是在闲暇时感叹一下,谁也不会在农忙季节腾出来帮别人的,若是误了时令,来年只有喝西北风了。
但是让秧苗没想到的是大伯过来主动说帮她插秧,等田犁好了喊他一声就是了。先下正是农忙季节,哪家哪户都是忙的团团转,大伯家也有近两亩的田呢,这件事情让秧苗小小的感动了一把。
犁田的时候,秧苗跟在后面捡杂草连根抓起来扔到田边上。这是秧苗第一次下田,却是要承担起整个从整理秧田到插秧整个的过程。但是她感觉这貌似也不是那么难的嘛。
这一方面就要归功于用牛犁田可以省不少力,还有就是秧苗现在的力气不必一般的妇人差哦,而且动作还快的很,当然感到轻松了,要是全换成人来挖田的话,估计也够呛的很。
两块水田大半天的时间就犁完了,秧苗紧接着也把杂草之类的整理干净了,张老辈子直夸秧苗是个做活路的好手。庄稼人当然喜欢能干活的人啦。
秧苗把钱给了对方,连连道谢。人家还要赶着到下一家去犁田呢,这水牛吃香的很,这一季至少能给张老辈子赚好几大百呢。但是平时对这头老牛还是非常照顾的,他家的儿媳妇每天都要出去割一大背篓新鲜青草回来喂牛,先现在这样高强度的劳作,还会给牛磨一些黄豆浆来喂。
在农村对牛都是非常敬畏的,一般的耕牛就是不能犁地了都不会杀的,都会把它喂的老死,要再以前的话,即使死了也不会吃而是埋掉。因为牛的一生太苦了,从能犁地就开始,一直到走不动为止。
下午的时候,秧苗又回到田里,上午犁田的时候她就感觉到田里有很多的鱼鳅黄鳝。没有打过农药,所以田里的鱼鳅黄鳝多的很。秧苗背了一个自己编制的专门抓螃蟹的竹篓开始抓鱼鳅黄鳝来了。
还别说,秧苗异乎寻常的感应能力让她很快就抓了半篓,想到明后天大伯会来帮自己插秧,现在多抓些,到时候大家都可以多夹两筷子。
现在村里人生活虽然有所改善,吃包饭没有问题,但是要吃上荤腥还是的看年看月。
第一卷 凡尘劫 第二十章 插秧啦
第一卷熙攘尘世第二十章插秧啦
大伯和伯娘都来帮秧苗家插秧,就连小军都加入了运输秧苗的队伍中,奶奶带着小花和志宏在家里准备饭菜。秧苗背着背篓跑去集市买东西去了。
秧苗觉得别人如此尽心尽力帮自己,自己也不能显得太小家子气了。
现在的集市比两年前扩大了一倍不止,而且买的东西也多起来,但是也贵了不少。就像水果糖吧,那时候才一分钱一个,现在要两分钱了。其他的东西都相应涨价了。
秧苗带了五十块钱在兜里,原本以为可以办两顿丰盛点的饭菜,看她远远没想到这个世界发展的太快了。一样的钱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
秧苗割了两斤猪肉,菜倒是不用买,家里的自留地里都种了不少,什么萝卜白菜什么的都是应季的菜。还有两个豆腐,一斤卤牛肉,想了一下又到杂货店里买了一大包水果糖,一袋麻花,在集市出口处又包了几个肉饼子回去。
到家正好开始做午饭,(那时候生活条件都渐渐好了,都开始一天吃三顿饭了)秧苗拿出两串糖葫芦将志宏和小花支到院子里去耍,再说志宏这娃子自从妈妈走后,秧苗收拾了他两次后,感到没有人给他撑腰了,现在老实多了。
奶奶见秧苗背回来那么多东西心疼道“咋买那么多东西了,这都是自家大伯弄那么多干什么?这得要多少钱啊,娃啊,有钱要捏着点花知道不,这挣钱犹如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啊。”
奶奶又开始了她的那一套说教,还别说,她这一套虽然没让自己小儿子学到,但是大伯却是个非常顾家的人,没学到十成十也有九成九。而且对伯娘也非常的体贴,当然都是庄稼人,自然没那么多的卿卿我我,但是地里重的活全是大伯一个人扛,怕把伯娘累到了。
所以这一样奶喂出两样人。
秧苗让奶奶在那里念叨,她知道奶奶喜欢给他们讲故事,讲二十四孝,讲嫦娥,讲七仙女,也讲她们那个年代的辛酸往事。
秧苗一点都不觉得奶奶唠叨啰嗦,反而听的很认真,有时还插上两句,这让奶奶讲的更带劲。
秧苗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故事,特别是女人,要背负的东西太多了。
就像奶奶讲的那样,她们那个年代的女人从小是要包小脚的,都知道那是对妇女的一种残害,但是父母仍然要让自己女儿包脚,其实都是有苦衷的,能怪谁呢,只能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
秧苗的奶奶显然是那个时代的另类,她父母也在她三四岁的时候把她脚缠起来,当时就把奶奶痛昏过去了。女娃子缠了脚后大人都会监视着,并且督促不停的走路,按大人的话说那是要把骨头走定型就好了。
奶奶知道不能和大人硬着来,做出很听话的样子,大人也就渐渐放松看管,奶奶撑一次出去的机会找来一把剪刀把缠脚布剪掉,因为缠了好几天了,拆掉的时候看见骨头都有点变型了,还好时间不长后来渐渐恢复过来。
因此奶奶成了那一带有名的大脚女人,遭了多少人的唾骂嫌弃哟,就连娘家人都觉得没面子的很。都二十几岁了还没媒婆来说亲事,一听是大脚女人都退避三舍,话说女人脚大了会把婆家的香龛踢倒的。(香龛就是供奉祖先神位的)
家里哥哥嫂子都嫌弃的很,爹妈也没给她好脸色看,但是奶奶是个性子刚烈的人,她才不管别人怎么骂,仍旧自己过自己的。直到遇上了爷爷。爷爷一点都不介意奶奶的大脚,这是奶奶决定嫁给爷爷的唯一理由。然后再然后的事情都知道了,爷爷被抓了壮丁,奶奶命苦,一个人将三个娃娃拉扯大。
奶奶每次讲到那些的时候都是泪眼花花的,秧苗觉得还是让奶奶这样一次一次的发泄出来的好,心里舒坦些。
秧苗先把一碗炖鸡蛋端给奶奶,让她先吃着。
然后把泥鳅黄鳝还有螃蟹都理出来,把螃蟹全部放油锅里炸好捞出来放盆里,就算一道菜了,两个娃娃耍累了闻到好香的味道,跑进来围着盆子吃起来。秧苗抓的多,不担心两人吃。只是招呼他们等下还有好吃的,的留着肚子才吃的着。
然后就是炒鳝段,因为奶奶年纪大了吃辣的不好,所以只放了姜蒜然后将两个豆腐和着白菜放里面一起煮,一会就香气四溢了。煮好后装了一大盆子。
秧苗还怕菜不够,又切了一块瘦肉出来和豌豆尖一起炒了装了一海碗。奶奶在旁边连连招呼够了够了。
两个娃娃果然见还有黄鳝还有肉,都想拿起筷子开工,这下被秧苗和奶奶两人都止住了,还没开吃饭了,就先把菜盆子搅的乱糟糟的像什么样子。
当大伯三人回来看见桌子上丰盛的饭菜时,都非常惊讶秧苗是怎么做到的,但是现在显然不是追究秧苗怎么弄的这件事的时候,干了半天活,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了,还是先把肚子的问题解决了再说。
秧苗变魔术般拿出一瓶酒来给大伯倒上半碗,伯娘在旁边连连说够了够了,她一边想让自己那口子喝点解乏又怕喝多了不好。所以只是嘴上说,手却没动。
这顿饭大家都吃的非常尽兴。
但是因为都吃的太饱了,到下午三四点才出发继续插秧。
接连两天,秧苗的饭菜都弄的非常丰盛。
终于插完秧那天晚上,大伯喝的醉醺醺道“秧苗是个做活路的好把式,这么小就会持家,等以后长大了,大伯给你做主许个好人家。”
“嘿嘿,秧苗啊,你听了就过了哈,你大伯他喝醉了呢。”伯娘一边对大伯发人来疯嗔怒,一边尴尬对秧苗解释着。
但是都听的出来,大伯是在夸秧苗的好呢,只是这人各有志,别人是勉强不来的,就算是自己的妈妈或是爸爸在这里说出这样的话来,也不可能左右的了秧苗的人生。
所以秧苗笑笑表示不介意“伯娘,我知道的。”
随后从后院将剩下的半篓黄鳝端给小军,“小军哥哥,这个你们那去炖来吃吧,我抓的太多了,吃不完,你看这都快死了。”
小军看看绍芬,想是想拿,但是又怕妈妈责备。
秧苗急道“拿着吧,这又不是啥贵重东西,你看我抓的那么多真的是吃不完,坏掉了,扔了好可惜的,你就端着嘛,伯娘不会说你的。”
“秧苗的好意你就接到噻,你个娃娃哦。”
……
秧子终于算是完美的栽到田里了,至少明年的粮食不用发愁了。
最重要的是,秧苗觉得她们家和大伯家的亲戚关系更近了一步,没有以前那种动辄拔剑弩张的紧张气氛。
这样的感觉真好。晚上秧苗在修炼的时候,都感觉自己似乎又有所精进,身体又轻松了一分。
第一卷 凡尘劫 第二十一章 屠夫
第一卷熙攘尘世第二十一章屠夫
农忙一过,天气热起来,山上的菌子又冒出来了,地角的野地瓜也熟了,河里的水也不冰了,在农村,夏天就是娃娃们的天堂季节。
秧苗自然也不例外,为此她还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她专门为自己编制了一个多层的小背篓,分上中下三层,可以分别放不同的东西。一般的背篓都是肩膀两根背带,但是秧苗这个在腰部加了一根布带,这样背着非常紧身,一点不担心爬山下坎的时候背篓掉了。最重要的是秧苗的背篓加了盖子,每层都有开口,用活扣锁住,可以很方便打开把东西放进去,再随手关上就可以了。
几个娃娃看见秧苗一身全副武装的样子都笑起来,秧苗背上背着一个小背篓,腰间还系着一个细嘴篓子,还有几根布袋子。是的,对于这些小娃子来说这就是一次很平常的玩耍,但是秧苗有自己的计划,她不想让时间空耗,何况还能一边收集野味,一边还能与同伴玩耍,怎么说都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秧子啊,你咋个整的这么隆重哦,出去耍一圈而已嘛,你看腰杆上还栓了这么多的布袋子,这个来干啥子哟。”说话的是院子里的张庆生,差不多和张小军大。
还有他们都习惯叫秧苗秧子,这里叫人都习惯在名字后面加个子字,比如二娃子,军娃子之类的。大概是觉得亲切些吧。当然如果他们不高兴的话甚至叫张秧苗,张谷子,哈哈,谁叫起了个这么俗的名字呢。
不过秧苗一点都不在乎这些,在她看来怎么叫都没啥的,不过一个代号而已,她看了一本小说上,那些搞地下工作的,都是叫三二五那样的代号,还不是一样。
奶奶看着一大群小娃子浩浩荡荡往山上去,在后面一个劲的嘱咐小心些,照顾好弟弟之类的话。
一路上嘻嘻哈哈的好不热闹,山里孩子对山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上坡下坎的如履平地,就连志宏这么两岁多的娃子一般的山路自己就能过去。
对于附近的几座山坡他们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