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教父-第5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说雷锋是死后被拔高的,那是他们根本就不了解雷锋。雷锋早在牺牲前就已经是大名鼎鼎了。

雷锋生于1940年,牺牲于1962年,仅仅走过了22年的人生。但这短短的22年,却是极为辉煌的22年。在这22间,他当过国家公务员,当国国企的工人,当过人民解放军。在每一个岗位上,雷锋同志都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雷锋在7岁时就成了孤儿。1950年,他就是在他10岁时,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

同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也就是说,雷锋在17岁的时候,就是县委的公务员,还是模范工作者。

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

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你们看看,雷锋早在当兵之前,就是一名多么出色的标兵青年。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表明参军的决心。

他身高只有1。54米,娃娃脸,眉毛粗,眼睛大,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你们看,雷锋的个头还比潘长江矮了很多。但人爱雷锋就是政治素质高。在当兵之前就是名人了。

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他努力钻研技术,后任班长。在部队,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细雨霏霏,雷锋和他的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驻地。他们把车开进连队车场后,发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便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让乔安山发动车到空地去洗车,经过营房前一段比较窄的过道,为安全起见,雷锋站在过道边上,扬着手臂指挥小乔倒车转弯。没有想到的是,汽车左后轮滑进了路边水沟,车身猛一摇晃,骤然碰倒了一根平常晒衣服被子用的方木杆子,雷锋被倒下来的方木杆子砸在右太阳穴上,当场晕倒在地,昏死过去。后经抢救无效,牺牲时年仅22岁。

老张饱含深情地说,你们听听,其实早在雷锋同志牺牲前,就是一位英模人物了。

小米说,没想到,雷锋当年这么年轻就已经出名了。

小赵说,雷锋虽然出生在湖南,但他工作和参军都是在我们辽宁。也算是半个东北人吧。看来我们东北,我们辽宁就是出奇才啊!

第八卷 风云再起 第778章 爱情小说

听了老张的介绍,大家才弄清,原来雷锋真的是在死前就已经是大名鼎鼎了。而不是死后才被特意拔高的。

小李问,有人说,雷锋只有小学程度,可他的日记文笔流畅,逻辑和哲理严密,连现在的大学生恐怕都赶不上。在当时,恐怕只有教授等专业人氏才能写得出。

老张气愤地说,那是他们不了解雷锋。雷锋曾经说过,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他正是这样,时刻也没有忘记学习知识,提高文化。他坚持写日记,同时还写一些回忆录、诗歌,甚至小说他也写过。他的写作水平是日积月累练出来的。雷锋在生前就发表了很多文章。

1958年3月16日,雷锋创作的作品《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在县级报纸《望城报》上发表,这是一篇类似于记叙文的文章,也是雷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年,雷锋18岁。

1959年12月9日,鞍钢弓长岭《矿报》发表雷锋《我决心应召》的申请书,表达了积极要求参军的坚定决心。

1960年1月8日,雷锋入伍第一天,来到营口新兵连。当天下午,作为新兵代表在全国欢迎新战友大会上发言(这个欢迎会是在营口火车站进行的。一直到七十年代,营口人民广播电台还保存有雷锋这个发言的录音带并经常播放)。

1960年12月1日,沈阳军区政治部首次在《前进报》发表《雷锋日记摘抄》。

1962年春节,雷锋在《前进报》发表《62年春节写给青年同志们的一封信》。在此前后,雷锋又在《前进报》发表了《在毛主席的哺育下成长》、《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署名文章。

老张从挎包里掏出来一本2006年有由三联出版社出版的《雷锋1940-1962》一书。

老张说,这本书记的写法很新颖,你们可以翻一翻。

大家一看,都不由得又对雷锋刮目相看了。

在这本书中,雷锋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榜样,而且雷锋当年还是个时尚青年,喜欢拍照写爱情小说。

雷锋,原来是一个全新的红色偶像。

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雷锋,他的名字是一代中国人的偶像:作为一名普通士兵,几乎所有国家领导人都为他题过词,参观过他的纪念馆,发表过向他学习的讲演;他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教科书里,许多学者研究“雷锋精神”,有上千本的书记录着他的事迹;每年的3月5日,都有一批士兵、农民、工人以及科学家,因为在工作中取得先进业绩而被命名为“学习雷锋先进个人”,这种表彰方式自雷锋去世至今的四十五年里从未间断。

随着历史背景的变换,人们对雷锋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雷锋1940-1962》一书从一个新的角度让人们认识雷锋。当时的雷锋其实也和现在的青年人一样是时尚潮流的追求者。他一直都是共和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潮流先锋,他参加少先队、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钢铁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期的主流生活。

该书汇聚了雷锋生前为他拍照的7位摄影师的作品,首次完整公开雷锋的三百余张照片。这些照片中有许多鲜为世人所见,它们向读者真实呈现了雷锋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的历程,其中不少曾在当年被修饰过的图片得到还原。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后,雷锋的19张经典“摆拍”照片背后的故事;雷锋如何成长为全国瞩目的人物;由雷锋不同时期的同事、战友乃至恋人口述雷锋的生活、爱情、学习、工作、做好人好事、去世的细节……

《雷锋1940-1962》一书还展示了作为新中国文艺青年的雷锋,在当兵之前写的爱情小说、诗歌……雷锋去世后,从他留下的文字的文笔风格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是一个有潜质的文艺爱好者。小学时,雷锋就已经是文艺骨干,能说会唱,喜欢看书,以后还在县报上发表了文章。具有高等小学学历的雷锋,在那个年代也是属于稀罕的“小知识分子”了,这也是后来有《雷锋日记》存世的原因。

几个人都对雷锋创作小说的事颇为感兴趣,因为对于他们,雷锋创*情小说可是闻所未闻。

1958年3月16日,雷锋创作的作品《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在县级报纸《望城报》上发表,这是一篇类似于记叙文的文章,也是雷锋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我学会开拖拉机了》一文的发表,似乎激发了雷锋的创作梦。不久,雷锋受到高玉宝《半夜鸡叫》的启发,也想写一部自己的家史。他甚至进行了初步构思,计划分十章,约有十万多字,并断断续续地写出了两章,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书稿后来大都遗失了。《雷锋全集》里收录的《一个孤儿》的自传体小说,或许就是保存下来的其中一些片段。

雷锋的文采到底如何,不妨看看他在团山湖时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茵茵》,这是雷锋所写的一篇形式最完整的小说。雷锋还写过几段零散的“小说短章”,只有《茵茵》有头有尾,是创作而不是自述型的写作,这是一篇按照当时流行的塑造先进人物的思路写出来的作品。

有趣的倒是这篇歌颂女主人公“茵茵”的小说里,是否隐含了与团山湖时期的雷锋有过一段情感经历的王佩玲的影子呢?这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另一首写于团山湖的《南来的燕子啊》,是雷锋的一首新体诗歌。雷锋借用与一只燕子的虚拟交流,生动地写出了他所劳动的团山湖发生的积极、可喜的变化。

下面是雷锋的两则文学作品。

散文诗《南来的燕子啊》(部分)。

南来的燕子啊!新来的候鸟,从北方飞到了南方,轻盈地掠过团山湖的上空,闪着惊异的眼光。我分明听清了呢喃的燕语,像在问:“为什么荒芜的团山湖,今年改变了模样?”南来的燕子啊!让我告诉你吧:团山湖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是由于党的巨大力量,才围垦成一个新的农场;是他们———农场工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给团山湖换上了新装。

爱情小说《茵茵》。

严寒的冬天,地上落了深雪,河里结了厚冰,刺骨的冷风阵阵吹来,似乎不许人再工作似的。

但那勤劳勇敢的18000多名钢铁战士,不怕千辛万苦地和冰雪战斗,人山人海,挑土筑堤。那挑战的喊声,加油的口号声,打夯的号子声,还有小学生们来慰问时的鼓声,混合一起,响彻云霄。人们为了根治沩水,修筑长堤,忘记了寒冷和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生命。

茵茵就是这样的。提起这位年轻的女同志,人们都要感动得流下热泪。她是一个共产党员。她那结实的身体,勤劳的双手,还有那晒黑的脸儿,清秀的头发,活泼的眼睛,真使人敬慕。她穿着一件黄棉衣,脚上是草鞋。据说,黄棉衣是她哥哥从部队复员后送给她的,草鞋是她自己打的,打得很漂亮。

茵茵担任了治沩青年突击队的队长。那场暴雨之后,新堤突然决口了。茵茵领导青年突击队去完成堵口的任务。决口处有七八尺宽,水深过丈,流速很急,水上还漂着冰块,堵口任务十分艰巨。茵茵她们跳进冰冷的水里,打桩、投石、搭桥、挑土……水被堵在堤外,她们的衣服却都湿透了。回到工棚里,茵茵烧了一堆火,让大家围着取暖、烤衣服。茵茵忙前忙后的,没有顾得上烤火,只把衣服脱下来,搭在竹竿上想让风吹干。可是,第二天早起,她的衣服不仅没吹干,天冷反而结了冰,穿在身上还掉冰碴呢!茵茵不顾这些,穿上它又领着大家到堵口工地去战斗,终于完成了党交给青年突击队的任务。

茵茵今年只有19岁,既聪明又勇敢,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活都能干。

堵口任务完成后,又一连下了三天雨,堤内堤外全是水,不能在湖内取土筑堤了。工地指挥部党委采取了措施:调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