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对于第二战区,第五战区于山东济南一线的战斗更为艰苦。
日军集结于黄河南岸的五个师团,急于打开南下的通道,猛攻津浦铁路沿线的张夏、界首等镇。不过,津浦铁路两边的山地虽然比不上太行山险峻,但矗立于平原上的历山和泰山山脉,却横亘于日军南下的主要通道上。
由沙河泛滥冲刷开的蜿蜒峡谷,津浦铁路虽贯穿其间,但却不利于大兵团展开,而守军打伏击却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铁轨早已被中国军队拆除,日军只能步行南下,多次遭遇截头断尾打击中间的伏击战,随后索性把兵力完全铺开,进行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齐头并进。
于是,在山东腹地海拔两百米至六百米的高地山峦上,中日军队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与一座座山头的争夺。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轮番把手头掌握的军队调派到一线作战,磨砺锋芒,用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换取部队战斗力的逐步提高。
这个时候,中央空军也学精明了,绝对不与日军四发轰炸机集群正面对抗,绕过日军战机群,追着日军地面部队的尾巴打,利用速度上的优势,机动灵活地作战,因此,尽管我军的防守阵地上,经受着日军铺天盖地的航弹攻击,但日军的补给线,也频频遭受中国空军的打击,许多物资根本补给不上,再加上中国军队坚决地坚壁清野,迁移的民众由战区司令部负责,一律向西迁移,也不管负责移民安置的安毅集团能否承受这么多人口,日军拼尽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往往是一片清静的村庄和城镇。
经过连续的作战,现在日军才勉强推进至历山与泰山之间的万德镇,与日军寄予厚望的快速拿下泰安甚至滋阳的打算,大相径庭,也让日军上上下下开始反思,进行这样一场异常残酷的消耗战是否值得。
就在蒋介石揣摩日军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攻陷泰安以北中国军队全部防线的时候,外交部长王宠惠快步走进会议室,把一份最新得到的外交文件放到了蒋介石案头。
蒋介石看完后,脸上的神情极为震惊,当即站了起来,喝止了会议:
“诸位,今日凌晨,德国正式出兵占领了奥地利,奥地利本月初就任总理的纳粹党员赛斯。英夸特在德国外交官员拿出的《奥地利同德国重新统一法》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式宣布德、奥合并,奥地利成为德国的东方省,赛斯。英夸特就任该省省长,德国政府已向我国民政府发来正式外交文告,要求我们改变驻奥地利使馆的级别,撤大使馆为驻维也纳领事馆……”
会议室里传来嗡嗡的议论声,与会者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德国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吞并一个国际共同监管的主权国家,这是一件让人非常难以想象的事情,难道这个时候的德国,已经做好了与英、法开战的准备了吗?
这时,何应钦已经示意总参谋部的参谋第一时间挂上大幅欧洲地图。
蒋介石对何应钦的机敏甚为满意,踱步来到地图前,指向德国南部的奥地利:“奥地利这个小国大约有八万多平方公里,位于欧洲的正中位置,所以又被称为欧洲的心脏和连接西、东的十字路口,德国吞并奥地利,领土一下子扩大17%,人口增加10%,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欧洲局势将发生急剧动荡。大家议议欧美各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吧……”
国民政府有的是欧美外交问题专家,但显然不包括今天与会的将领,能够进入军事委员会出席会议的,哪一个不是资历和战功熬得足足才走到这一步的?相对而言,距离自己身边很远的国际事务,就不那么擅长了,因此一时间很难理清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在这个时候的许多人眼里,英国依然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老大,它的领土遍及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强大的舰队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甚至北冰洋上游弋,日不落帝国的名号,绝对不是豆腐渣堆砌而成,而新兴的美国则经济实力雄厚,工农业均雄踞世界首位。此外,法国的陆军,曾经在上次欧战中击败德军,因此每一个人都对德国的冒险感到不可思议。
何应钦匆匆浏览完参谋人员送上的相关资料,重点是确认了《凡尔赛合约》和几个相关国际条约,心中对欧洲列强大致有了个较为清晰直观的印象,见众人都不发言,微微一笑,主动道:
“有着上次欧战的深刻教训,《凡尔赛合约》中又有不准德奥合并的正式条款,法国必不会坐视不理。为了预防德国坐大,同时建立起对付俄国的隔离地带,法国先后和德国东边及南边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签订了在德国发动侵略时互助的条约,同时,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希腊等国之间还签订了互助条约,防止德国和俄国的侵略。如此完备的预防体系,我想德国人会遭受一场可怕的失败,英法甚至有可能会对德国采取坚决的打击和制裁措施,毕竟放任德国发展,对欧洲的安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依旧慑于英国日不落帝国恐怖实力的李烈钧、唐生智、徐永昌、陈调元、熊斌、龙云等人,纷纷出言赞成何应钦的分析。
陈诚虽有不同意见,但却没有论点支持自己的观点,于是转向外交部长,好奇地问道:“不知道德国对奥地利的觊觎,是突然为之,还是早有前兆?此前英法等国是如何应对的?”
王宠惠对于欧美各国之间的恩怨纠葛非常清楚,耐心解释道:
“法国左右两派的斗争异常激烈,政局不稳,内阁更迭频繁,进入三十年代后存在只一个月的政府竟有好几届,因此根本无力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今年七月初,法国外交部长博内曾对媒体公开宣称:法国对1936年7月《德奥协定》签订后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没有任何异议,并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应享有广泛自治权力。随后,法国总理肖当又在记者会上说他自己‘并不反对德国通过演化手段明显地扩大它在奥地利的势力’。
“而英国,一直谋求全面解决与德国之间的矛盾,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就是两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上月下旬,当希特勒表现出对奥地利政府的强势后,英国枢密大臣哈里法克斯在伯希特斯加登拜会希特勒时,明确表示‘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欧洲秩序的变更问题,亦即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迟早定会发生,英国所关心的只是‘这些变更必须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因此,我觉得英、法不太可能会对德国采取措施。”
王宠惠的介绍,打破了众多将领脑子里对英、法根深蒂固的崇拜。
陈诚连连点头,许多早就怀疑的东西全面贯通,毫不犹豫地说:“事情已经很明显了,有了日本公然违背国联盟约和华盛顿条约规定,在中国实施侵略英法却无力制裁的前车之鉴,我相信此次德国的冒险会获得巨大成功,相信过不了几天,英法美等国就会承认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就像他们承认日本侵略我国一样。奥地利完了,没有人同情它,这就是国际交往中弱国的悲哀。”
说到这里,陈诚叹了口气,手指向了德国东部的捷克斯洛伐克:“一旦英法采取绥靖妥协的政策,必将大大地助涨德国人尤其是其元首希特勒的野心,他们下一个侵略的目标,必定是拥有大量日耳曼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若是英法在捷克问题上再退一步,那么,波兰也将沦为德国的猎物。
“波兰和德国之间的恩怨纠葛太多了,波兰实质上是上次欧战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的产物,其领土主要是从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西乌克兰地区中划出来的,这中间既有政治因素,也有利益矛盾,换句话说,波兰实质上就是迫使德国割地而产生的帝国,对于德国人来说,波兰实际上就是德国的国中之国,只要它存在一日,德意志民族就无法抬起头来,因此两国之间势必有一战。
“但是,波兰不同于奥地利和捷克,英法等国与波兰签署有十余项盟约,对于波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照我的估计,德国攻打波兰之日,便是英法对德国宣战之时,同时这也意味着第二次欧战的爆发!”
全场鸦雀无声,都在默默地消化陈诚这个让人感到震惊的推断。
蒋介石非常满意,陈诚的判断和安毅如出一辙,这说明自己看人的眼光不错,这也不辜负这次扩军,自己一口气将陈诚麾下的中央军嫡系部队,扩大为四个集团军。要知道陈诚所部,是全国军队中第一个将财务行政面对全国全军公开的部队,陈诚对于自己更是忠心耿耿,事无巨细都要向自己汇报,这让蒋介石始终有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也给予陈诚更多的信任。
白崇禧慢慢消化陈诚的判断,突然问道:“若是德国与英法交战,孰胜孰败?”
陈诚有些迟疑了,随后道:“应该还是和上次欧战的结果差不多,英法胜德国败。法国人不但在边界上修筑了马其诺防线,其步兵也是首屈一指,再加上英国强大的海军实力,德国可能会比上次欧战输得还惨!”
白崇禧点了点头,接着又问:“那我国可以从这中间得到什么好处吗?”
陈诚苦笑道:“现在我们还自顾不暇,哪里能有什么好处……”说到这里,陈诚心里突然一动:
“也说不一定,德、日可是签订了《反共产国际》条约,或许日本会在远东制造一些摩擦事件,吸引英法的注意力,然后德国骤起发难,说不一定会有惊喜……不过,那个条约并非是正式的盟约,日本人不会傻到引火烧身,我想起码得欧洲分出一个胜负,他们才会决定自己的立场,就像上次欧战一样,坐收渔人之利。”
蒋介石默默点头,这时,他突然想起一个人——国民党法属安南党部的负责人吴子良。
吴子良,字重楼,出生于法属安南华侨家庭,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并于东京帝大加入同盟会。此后一直追随中山先生,直至因反对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两大政策被发配到国民党法属安南党部任主任,到那儿一待就是好几年。
九一八事变后,吴子良曾亲自赶到南京,向自己献上《南进方略》,其中就好像提到过在日本步步紧逼、欧洲局势恶化之际中国如何从中渔利的建议,当时自己还认为此人无稽轻狂,竟敢预言若干年以后的时候,不想今日此事竟真的发生,看来回憩庐后,自己得把那个《方略》翻出来好好看看,说不一定对看清楚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有所启发。
~~~~~~~~
PS:今天一直忙到现在,腰酸背疼的,要知道搞编制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尤其是要把国民党军有迹可循的200个师(包括许多在淞沪会战和河北会战中溃灭的部队)、50余个新编师、数个荣誉师搞好,真是一件极为伤神的事情。
好在经过高强度的劳动,编制终于完成,现在心中对全国的军队基本上有了数,码起来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37年底全国战区、集团军、军、师编制表已经发到了公众版,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不过相应的,由于在搞编制上付出的时间太多,脑细胞损伤过大,今天正文的内容就要少一些了,请大家谅解啊!
第一四四二章何去何从(上)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北平,中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