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自二十年代以来,各国在中东勘探石油遭遇连续的失败,现在阿拉伯大多数地区还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可谓一穷二白,主要是靠渔业和工商过活,这样的不毛之地,究竟拿来有什么用呢?
安毅见罗斯福与丘吉尔陷入沉思,不由一凛,心说自己还是心急了点,罗斯福和丘吉尔会不会从中发现端倪?
他心念一转,又补充道:“波斯湾我必须控制在手里……现在南华已经拥有三百万犹太裔移民,我答应过犹太复国组织,战后在中东帮助他们复国,犹太人要求我们在中东地区必须拥有一片领土,有能力就近照顾他们,以威慑那些阿拉伯国家,减少对他们的敌视。
“自抗战以来,犹太人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物资和技术,于情于理,我们都必须完成所作承诺!当然,那些沙漠地区,对我们也不是全无用处,我们准备统一规划,在两河流域建设层层的抽水管道,将阿拉伯河的河水引到干涸的沙漠地区,不行再斥资建设海水淡化处理厂,那些沙漠和戈壁,有了水源,很快就会变为良田。”
丘吉尔嘴角翘了起来,觉得安毅未免太过异想天开。不过这样也好,建设如此庞大的工程,再强大的国家经济也会被拖垮,到时候大英帝国再利用亲英人士在阿拉伯地区煽动民族仇恨,英国势力就可以重返中东。
而对于罗斯福来说,谁控制中东都无所谓,反正美国的势力,从来没有染指过那里,因此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OK!”
丘吉尔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可以答应你的条件,不过这分明与《三国宪章》的精神抵触,不知道你如何处理?”
安毅笑道:“随着中东及北非的先后沦陷,现在那些部落的王室及政府成员,大多已由开罗转移到了德黑兰。我已经决定,在阿拉伯海沿岸及汉志、鲁布哈利等地区,帮助这些阿拉伯人建国。我们会承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甚至免费帮助他们建设完善的工业及农业体系!当然,某些国家会做出一些牺牲,但在当前团结一致抗击轴心国的大背景下,我认为这不过是小问题,你们觉得呢?”
罗斯福现在可管不了那么多,只要能够解救出被轴心国军队包围的盟军,什么条件都是可以商量的。美英就总体战略达成一致后,陆军总参谋部正在酝酿向英国本土派遣援军,一边进行训练,一边就近防御德国有可能发起的登陆作战。
此外,美国还准备派出舰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攻击马达加斯加岛及周边地区,以吸引日军从太平洋地区抽调援兵,减轻澳大利亚面临的压力。
按照美国军政高层的构想,一年后美国军队才有能力在北非发起反击,理想的登陆地点是法属西非的达喀尔,用一到两年时间,把战火燃烧到利比亚边境,逐步收复利比亚、埃及、中东等地,再伺机在欧洲大陆登陆。
而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盟国军队与轴心国军作战,而不是把匆匆编成、严重缺乏训练的美军投入到残酷的消耗战中去。
“安,我答应你的条件,战后中东地区的重建,将主要尊重你的意见。如果你不放心,我们可以签订一个协定,我想这应该表明我们的诚意了!”
罗斯福说到这里,再次把话题转了回去:“安,不知道你准备动用多少战机,用来控制红海及西奈半岛的领空?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完成战机的集结?”
安毅脸上恢复了严肃,凝神思考了一下,道:
“正如我先前分析的那样,怎么也得动员两千架以上的战机,至于时间,我只能说尽力,一般一周足够了,在此之前,或许西奈半岛上的盟军,等忍受一下饥饿的煎熬……总统先生,现在情况极为复杂,南华与德国的大战,有可能会因此而爆发……我想请你作为主婚人,出席我的婚礼,随后我就和新婚妻子一起,归国指挥作战。你意下如何?”
罗斯福脸上浮现笑容:“安,祝福你!我一定会准时出席!我想归还的那些文物,就以贺礼的形式送出吧,这样大家面子都过得去。你说呢,温斯顿?”
“这样很好!”
丘吉尔有求于人,因此放下了一贯的高姿态。而且他有个私心,如果能让德军和南华军队对掐上,那么英军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及东非的境地就会迅速好转,英国军队说不一定可以从中渔利,一旦德国和南华两败俱伤,英国军队就可以北上收复失地,届时一切协议都将推翻重来。
在国与国的关系上,能够拥有话语权的只有实力。丘吉尔已经开始想象南华军队在轴心国联军的打击下,一溃千里的景象了,嘴角不由露出了一丝笑意,看向安毅的眼神,多了几丝嘲弄。
~~~~~~~~~~~~
第一八一五章又一场婚礼
轴心国军队在取得北非及中东作战胜利后,德国的势力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希特勒的声望空前高涨。
针对美国、英国、南华三国发表的《三国宪章》及此后二十余个国家署名的《联合国家宣言》,希特勒召集意大利和日本使节,再加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希腊、挪威、芬兰、土耳其、丹麦及日本控制的傀儡国家的外交官员,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签约仪式。
新的《轴心条约》规定:所有轴心国家共同进行战斗,直到赢得胜利为止;未经一致同意,任何国家皆不得单独停战或媾和;战争结束后,德、意、日三国当密切合作来建设一个公平合理的世界。
条约还明确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作战地区,以及最终目标,指出分别在亚洲、欧洲非洲及大洋洲取得胜利后,德、日联军将携手攻占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地区,而德、意联军将攻取南美地区!
随着这份充满野心和杀气的《轴心协约》签订,希特勒已经不满足于现在的成就。在他看来,在征服了巴尔干、中东和北非后,下一个作战目标必须是苏联。
进攻苏联有几个原因:其一,苏联的陆地与德国接壤,不用跨过大海,只需动用陆军和空军,而这对德国而言,正是扬长避短;
其二,美国和英国正在与苏联勾勾搭搭。德国的情报人员汇报,美、英的外交人员频繁出入克里姆林宫,极有可能与斯大林达成了某种协议。想想苏联部署在边境线另一侧的重兵,不排除其有随时发难的可能。与其在敌人进攻时防守陷入被动,威胁到波兰及捷克工业区的安全,还不如先行发难,把战火燃向敌人的腹地,掌握主动权;
其三,苏联现在正处于内战中,此时德国突然发起进攻,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突然性。苏军于一月份发起收复乌拉尔及西伯利亚的战役,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随着战线的拉长,后勤乏力,苏军各路人马皆陷入被动,尤其是喀山,宛若一块吸铁石,吸引了大约五六十万苏军。目前,远东共和国正在进行一些战线发起反攻,短时间内东线的苏军不太可能抽调回西线;
其四,英国目前已筋疲力竭,而美国刚刚武装起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大可能开辟一个第二战场,因此必须抓住时机在东线进行打击,作为波兰战役的继续和扩展。希特勒毫不怀疑苏联的软弱,因为已经有两件事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一是苏联在芬兰可耻的失败,二是在德国入侵巴尔干半岛、土耳其加入轴心国威胁到苏联的传统势力范围时,苏联只敢提出口头警告,而没有付诸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其五,苏联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给了英国继续抵抗的信心。一旦德国以优势的陆军和空军,击败苏联,则德国不仅大大拓宽了自己的战略纵深,获得了一个粮食供应的永久来源,而且也打击了英、美等国的幻想。把苏联的领土纳入版图后,整合了整个欧洲资源的德国,拿下英伦三岛、亚速尔群岛,使得美国丧失登陆欧洲的跳板,指日可待。
除了这些理由外,希特勒一直对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念念不忘。他在二十年代的自传《我的奋斗》中这样写道:“我们是民族民族社会主义者,要自觉地改变战前对外政策的方针,消除德国长期以来在南欧和西欧的目标,并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东方……但当我们今天说到欧洲的新领土时,首先指的就是苏维埃俄国及其所控制的仆从国。”
在近期的纳粹党高层会议中,希特勒宣称:“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从来不是而且永远也不会是我们的朋友。即将开始的战斗是一场斩草除根的战争。如果德国不是用这种精神行事,它固然可以把敌人打败,但是今后三十年内他们还会东山再起,与德国为敌。”
一周前,希特勒在与纳粹党第三号人物海德里希会谈时透露:“俄国的辽阔幅员有无尽的宝藏。德国即使不能占有它,也必须至少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利用它。做到这一点,德国就能够对整个世界提出胜利的挑战。”
此外,由于进攻西欧、南欧及中东、北非的连续胜利,德军最高统帅部及海陆空将领普遍认为现在德国已处于军事鼎盛时期,时机极为有利。陆军元帅勃劳希契在秘密觐见希特斯时宣称,德国将会在四到六周内用不到一百个师击溃俄国部署于其西线的五十到七十个软弱无力的师,他建议中东和北非作战结束后,应立即投入反苏战争。
为了彻底统一军队思想,确定下一步的主攻方向,五月十六日,希特勒在狼穴与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及最高统帅部的将军进行协商。
德国人的严谨是举世闻名的,他们在希特勒面前,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演习和图上作业,来证明战争的可行性。谁知道事与愿违,结果推演下来,大多数将校感到若是对苏联发起进攻,会有空间及人力上的困难。
所谓空间上的困难,是指苏联的地理环境对作战极为不利。继前年两国瓜分波兰后,去年苏联先后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及占领芬兰南部地区,德、苏两国的边境线逐渐确定,它始于梅默尔的波罗的海之滨,沿旧东普鲁士至立陶宛边界延伸,接着向西进入波兰,形成一个突出的弧形地,然后向西绵延到布列斯特至里托夫斯克,接着继续向南延伸,直到匈牙利边境为止,这条边境线全长七百多公里。
而乌克兰至罗马尼亚边界沿普鲁特河至黑海,长约四百五十公里。最后,土耳其在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有狭长的边境线,这些都可以作为主要突击方向。
在苏联境内,其欧洲部分西部的中央地带,也即是布列斯特至里托夫斯克边界东南,有一片南北宽约一百五十英里,纵横三百多英里的辽阔沼泽地区,这就是普里皮亚特沼泽地,此处缓缓的河流纵横交错,不计其数。除了堤道上修了一两条公路外,该地区的通道寥寥无几,有些地方林木茂盛,成为坦克、装甲车和摩托车辆的天然障碍。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的白俄罗斯地区,尽管情况要好得多,但也有问题。这里有通往明斯克、奥尔沙、斯摩棱斯克与莫斯科的直达交通线,在奥尔沙与莫斯科之间,道路两侧地形开阔,又无河川障碍,被称之为奥尔沙陆桥,它是通向莫斯科的大门,是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两道水障之间的道路。德国士兵先要通过公路,穿越五十五英里多长的茂密林带才能达奥尔沙陆桥,这些林间公路将使部队像通过漏斗孔似的,把队形拉得很长,无法阻止防御和进攻。
波罗的海地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