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库帕的第一部手机让人们看到了无线通信的希望。但是直到10年后, 即1983年, 经过5次技术革新,库帕团队将手机的重量减轻至450克时,手机才真正投入市场。
●移动互联网革命,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未来,或许会让人震惊。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场景一:家/睡房
床前的数码钟7点钟,发出了白光,四周的墙壁像百页窗般化成了一个风和日丽、碧海蓝天的景象,还有海浪声及海鸥声。
你在床对面的投影电视自动打开,新闻里播着早晨交通信息和天气报告。
躺在床上,伸了个懒腰,环视了四周的墙壁上的景色。
场景二:家/厕所
你来到厕所的镜子前,按了一下镜子,镜子出现一系列功能图案选择按钮:
· 重要提示
· 身体状况
· 日程表
· 心情指数
· 星座运程
你选择了“身体状况”,屏幕显示了一系列数据:
· 体重状况:65公斤
· 血压状况:58/Min,正常
· 脉搏状况:正常
· 营养状况:
所需养分:100克维生素C、50克钙、10克维生素B
建议食物:牛奶一杯,橙、葡萄、苹果半份,谷物一份
· 身体状况:良好
· 温馨提示:多休息,保持身心舒畅
你按了一下玻璃,屏幕提示了今天的出行路线。
场景三:家/厨房
你来到厨房,冰箱的显示屏出了这样的提示:
· 牛奶:5瓶
· 葡萄酒:1瓶
你看了看,打开冰箱门,拿了一杯牛奶,橙、葡萄、苹果半份及谷物一份,把牛奶放在显示屏上,牛奶的信息及有关牛奶的影片显示出来:
· 牛奶原产地信息
· 母牛名称及身体状况
· 营养物质含量
你在手机的屏幕上推了推,屏幕投影到洁白的墙上,你在购物网站上输入了账号, 亚马逊网店或者别的网站成了你的专属页面。
一个快推讯息跳了出来:画面出现一位俊朗的男士,他身穿运动背心,然后对你说: 亲爱的xx, 你的跑步机已经发货,祝你有个快乐的一天!
你按了讯息一下,另一个快推讯息跳了出来,一个打扮像侦探的男人对你说: 亲爱的xx, 新一辑的侦探小说已经准备好,等着你来下载。男人向你打了个眼色,然后跳走了。
你按了讯息一下,再按下音乐播放器,你喝着新鲜牛奶, 享受着轻音乐。〖TXT小说下载:。。〗
互联网带来的是一场革命,移动智能改变着全人类的生活模式,也主宰着全球经济的走向。马云称,互联网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我们很多人把它看作一种商业的模式,事实上它在影响一代一代的人,电子商务今天的一万亿,只是刚刚开始,中国成功的未来主导整个中国经济的不是马云,不是王健林,而是我们今天没有听见过,没有见到过,甚至没有听说过,很多人可能是看不见,看不起,跟不上,看不懂的那批年轻人,所以我们不是要取代你,而是帮他们取代你们”。
雷军认为互联网就如当年的蒸汽机和电,带来了工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是一个思想的变革,也是一个技术的变革,它还加速了中国的消费结构从传统大卖场、专卖店到邮购、互联网转变的过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
未来的电子商务会是如何?电商们该如何应对?贝索斯与马云,这两位商业经历、商业帝国截然不同的大佬,竟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作为电商的领袖与标杆,亚马逊虽然已经有18年的历史了,但贝索斯认为亚马逊还是处于第一天,变化发生的速度在加快,每天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发生,这让人兴奋,亚马逊有了更多创新的机会。
中国的电商领袖马云则告诉人们创新者赢,“拥抱变化者,创新就蠃,这是一个趋势,什么时候实现,我觉得它是一个过程,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出问题,但是越来越多新的企业会起来”。
漫长的时间洪流中,摧枯拉朽的力量一再出现。农业革命牲畜取代了人力,工业革命机器取代了畜力,今天的移动互联网革命让我们每天的工作、通信、出行、购物,都离不开移动终端、互联网和方兴未艾的智能家电。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可能会统治人类。也许会有一天,互联网对于我们的了解将超过我们对它的了解。我们需要仔细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把生活之门向它敞开?它又将把我们带向何方?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其实都是在解放着自己,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仰望星空,享受生活。事实上,最终解放人类的依然是人类本身,当我们清楚生活的意义,我们才会把握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全书结束!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年轻人如何独立思考》
作者:吴晓波
第一章 积累·成长·专业
●积累越多的人能力越强
主持人:作为当下的年轻人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思考?我们想这件事情,从您的这本书《激荡三十年》开始,最开始是怎么想到要写这本书的呢?
吴晓波:是2004年去美国去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我发现美国人对中国的当前经济和企业状况有很大隔膜,他们根本不了解。他们就在美国不断的给中国做预言,中国要垮了,中国犯错误了。当时觉得应该写一本这样的书,去的时候是一个基金会请我做中国民营企业的报告。后来就觉得应该把民营企业的报告,变成对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性描述的一部作品。我没有把它写成一本学术性的作品,是因为我是做媒体出身的。我自己的一种写作习惯。
主持人:你当时会想到这本书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吗?
吴晓波:没有。我当时写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秦朔打了一个电话,现在是《第一财经日报》的总编。我说打算花几年时间,一年肯定写不完,因为那么多史料的收集,有些还要做面对面的访谈核实。我跟他讲了这个想法,秦朔电话里跟我说这个想法很好,他说这个选题值得你花三年生命投进去做。
第二,他说其实全中国,大概会有5…6个人有能力写这个书。因为写这个书,需要实地去看过这些企业看过这些人。别的人可能都很忙,比如有的人当总编,有的人要当院长,有的人要办企业,就我最空。他说你有机会来写。
主持人:你当时会算笔帐吗?因为你没有想到后来会这么成功。
吴晓波:时间就是金钱。当04年秋天跟我太太回国我就跟她算帐,如果花四年时间写这一本书,如果这本书只卖五万册,一本书赚四块钱,我能赚二十万块钱。
主持人:四年的时间只赚二十万块钱?
吴晓波:对。这是我的风险边界,我觉得值得的。当时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别的工作,找不到更有意义的事。我当时的理想是办一本中国的商业周刊,中国到04年的时候只有半月刊,中国整个媒体界发展到半月刊阶段。因为我是学媒体出身,有能力来中国做一本商业周刊。但我碰到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解决不了产权问题。
主持人:这是所有困惑中国企业家的难题。
吴晓波:每一个出版集团都说你来做我们非常欢迎,当我跟他们谈产权的时候,他们就出去倒茶了。因为我看过中国太多企业家因为产权问题最后掉到一个体制陷阱里,我绝对不能干这件事。
主持人:你当时很敏感,觉得没有产权一定不能做?
吴晓波:我一定不做。之所以我做蓝狮子是因为,这是一间百分之百的民营出版公司。
主持人:你预计只赚20万的这两本书,后来总共赚了多少钱?
吴晓波:两本加在一起卖了100万册,大概在400万左右。
主持人:为什么当这样一个书的模式,完全没有被证明它会这么成功的时候,你愿意去做呢?
吴晓波:一直到今天除了极少数的作家以外,非虚构写作的作家要靠写书来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是个偶然现象。所以写作的人可能是不能想钱的事,我们写一本书前一定要想,第一,写一本书为了回答一个问题,不是把一个现成的答案表达给我们的读者。写的时候你是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在。写作的过程就是把这个问题不断解开来,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一个答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是很让你满足和快乐,这个是最关键的。很幸运的是,我这些年写的书都是让我解开心里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不太考虑赚钱的事,甚至发行量跟我关系都不太大。
主持人:当时《激荡三十年》要回答的那个问题是什么?
吴晓波:在这三十年里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由哪些商业力量所推动的。看过《激荡》的人都会觉得自己跑到了一个事实的丛林里去,因为用大量的事实来构成。所以很多人问我的问题是说,你从哪儿找到这些事实的?对一个写作者来讲,这个一点都不重要。每天会发生很多的事实。对我比较重要的是,1978年到2008年30年来,写这么多事实背后它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大概想了一年半,才把它想清楚。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要问您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大量的信息面前,我们如何去筛选去伪存真去辨别真相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当你了解了很多事实之后,怎么样梳理自己的思路?
吴晓波:对,这是有很多叙述逻辑的。一直到08年甚至到今天,如果问学术界一个问题,中国三十年的变革是什么力量,能够让这个国家从78年中国全球经济十六大经济体,现在排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结论。比如说香港的张五常他是1979年就到中国来,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就到广东,79年就到广东。他在09年出了本书叫《中国经济制度》。他的逻辑是说,中国三十年发展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县级经济。每一个县,县委书记跟董事长一样的,县长跟招商局局长一样,他们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还有的人认为,当过邓小平英文翻译的张维为先生,他认为中国三十年经济的发展,是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模式是最适合中国当前现状的。
《激荡三十年》内在的逻辑认为是,如果我们从经济面来讲,这三十年实际上就是三种资本在中国不断博弈的一个过程。一个叫国有资本、一个叫民营资本、一个叫外资。这三种资本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此消彼涨不断博弈,我把每一年这三种资本在中国的表现做了一个解读,民营资本原来是零,改革开放的时候百分之百是国有资本。国有资本需要被改革,中国当时改革需要引进外资,外资哪儿来呢?需要开四大特区,从特区引进外资。
民间资本从哪儿开始的呢?不是从城里开始的,是从农村开始的。因为它有个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革命以后人口从乡镇溢出等等。从这样的逻辑民营资本不断的壮大,后来也到最近这两年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就是三重资本,我认为这个逻辑到今天还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面。
主持人:怎么找到这个叙事的框架呢?它的方法是什么?
吴晓波:在我之前,大概华人学者里面只有一个人曾经用这样的方式,试图解释中国奇迹。麻省理工学MIT的黄亚生,他在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