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9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这还不是最大的区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中的大部分成员国都遭受了战火荼毒,苏联、法国、英国与中国等国几乎都被战火摧毁,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各国都遇到了重建的巨大难题,而且最显著的就是经济上的问题。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帮助所有国家进行战后重建,恢复社会秩序。也正是“马歇尔计划”,帮助大部分受到战争毁坏的国家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恢复了元气,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战后时期,甚至帮助德国、日本这样的元凶迅速发展壮大。更加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确保了美国在大战之后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

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不同之处在哪呢?

首先,东方同盟国集团中,遭到战火严重毁坏的国家并不多,即便是处在战区里的几个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所受到的毁坏也不是很严重,而真正算得上遭到战火荼毒的国家只有三个,即伊朗、叙利亚与约旦,其他国家的损失都不是很大。

其次,东方同盟集团在整个大战期间,经济运行相对正常,战争所造成的影响,除了使中国债务负担加重之外,基本上没有对主要国家产生太大的影响,大部分国家的经济秩序都比较正常。如此一来,在战后需要解决的就不是重建问题,而是如何让经济秩序不至于因为战争结束而出现问题。

事实上,从经济层面上讲,这是最大的问题。

要知道,在战争时期,维持经济的就是巨额战争开支,而这笔开支,在本质上又是由中国承担的,其他国家所做的,只是为中国提供战争物资、同时收下中国的欠条。随着战争结束,中国的军事订单肯定会急剧减少,而那些依靠向中国出售战争物资的企业,必然会遇到**烦。

显然,中国要做的,不是鼓励生产,而是如何消化掉在战争时期爆发出来的生产力。

第三,“马歇尔计划”在后来演变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工具,或者说美国通过该计划建立起了一个围剿苏联的国家集团,即后来的北约集团。可是在这次大战结束之后,中国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哪怕是欧洲联邦,也不足以挑战中国的霸权地位,更不可能对中国的全球利益构成威胁。

要知道,在整个大战期间,东方同盟集团就只有一个核心国,没有第二个。

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中国即便推出战后重建计划,根本目的也不是为了通过重建来对付某个潜在的对手。

事实上,后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反对把战后重建扩大到全球范围,更反对由中国承担重建义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这场战争已经在根本上确定了中国的霸权地位,因此中国没有必要搞一个全球性质的战后重建行动来巩固霸权地位,更没有必要让中国的纳税人为其他国家的重建工作买单。

这些区别,从根本上决定了,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计划与“马歇尔计划”并不一样。

当然,看上去,两个重建计划几乎如出一辙。

可以说,在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牧浩洋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战后重建,而且这份重建计划明显是在帮助战败国。

所幸的是,有一个人理解,而这个人就是黄瀚林。

到了二零五五年底,黄瀚林几乎全盘接受了牧浩洋提出的战后重建计划,也深刻认识到了帮助战败国重建的重要性。

也正是如此,在随后的东方同盟首脑会议上,黄瀚林打出了一系列的王牌,奠定了战后的国际秩序。

可以说,把黄瀚林在二零五六年六月底到七月初做的事情与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计划联系起来,就能发现,两者存在内部联系,甚至可以认为,正是牧浩洋提出的重建计划,推动黄瀚林在最后一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对战后的国际秩序提出了全面设想,并且最终得到了大部分盟国的支持。

看得仔细一些,就能发现,黄瀚林在这次会议上的很多提议,实际上都与牧浩洋的重建计划有关。比如,黄瀚林提出开发宇宙资源,建立国际空间站,并且以合作的方式在月球上建立殖民地,就是在消化巨大的生产力,让那些在战争期间生产军事物资的企业,在战后仍然能够获得足够多的订单,获得调整生产力的机会。又比如,黄瀚林提出用技术出口抵偿债务,就是在为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做准备。还比如,在美国的占领问题上,黄瀚林最后做出的承诺就与美国重建有关。

由此可见,“牧浩洋计划”的核心内容,不是使战后经济变得繁荣,而是要确保全球经济在大战结束之后,仍然能够正常运行,避免因为战时订单消失而引发大萧条。事实上,这也正是与“马歇尔计划”最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落实下来的时候,很多地方就与“马歇尔计划”没有什么区别了。

比如,在安置退役军人的时候,牧浩洋就鼓励其参加战后重建工作,并且想方设法的提供便利条件。

后来,中国出台了一项政策,即允许退役军人加入驻地所在国的国籍,帮助驻地所在国进行战后重建。这项政策,直接导致大约五百万中国军人在大战结束后的三年内,加入了美国国籍,并且成为美国进行战后重建的主要力量。当然,这也与美国的国情有关,即在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的人口性别比例已经严重失调,在将近八千万美国男性死于战争之后,女性占比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八。结果就是,美国在战后严重缺乏主要社会劳动力,急需获得新移民。

不管怎么说,牧浩洋推出的战后重建计划,绝对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正文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共同化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共同化

“牧浩洋计划”的正式启动时间是在二零五六年底,即东方同盟国集团就战后重建方案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可是在八月十五日,牧浩洋就签署了一份针对美国的重建方案,开始了重建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牧浩洋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帮助美国重建。

这里,关系到了中国的对美政策。

不可否认,在大战爆发之后,中国从上到下,对美国只有仇恨、没有同情,甚至连绝大部分军政领导人都认为,只有让美国成为历史书里的文字,才能彻底消除威胁,确保在今后不会次遭到毒手。

这些观点,在大战最初的两年里,通过一些较为极端的政策,表现得非常突出。

比如,中国在二零五二年底制订的战时生产计划,远远超过了打败美国的最高限度,而是以彻底摧毁美国为目的。

当然,在一些绝密文件中,表现得更加露骨。

根据战后的一些传闻,在二零五二年底、或者是二零五三年初,牧浩洋曾经委托李明阳制订了一份绝密计划,而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彻底毁灭美国。为此,李明阳提出建立一个秘密武装机构,专门负责毁灭美国的作战行动。随后,军事情报局就毁灭美国,制订了一套非常系统性的方案。

这套方案已经不是秘密了,在战争结束后五十年,就已解密。

按照该方案,中国军队将在攻上美国本土之后,设置集中营,开始有计划的杀害所有美国人,而执行该计划的将是一支专门成立的秘密部队,最终目的是使美国人像当初的印第安人一样,成为极少数。

显然,这太疯狂了。

要知道,美国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有七亿人,而系统性的毁灭七亿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哪怕是当年几乎毁灭了欧洲的大流感,也就只夺走了两亿人的生命,而历史上最大的几次黑死病,所夺走的生命根本就算不上多。

所幸的是,牧浩洋没有这么疯狂。

更重要的是,黄瀚林绝对不会允许军队这么做。

结果就是,这份毁灭性计划只是个设想,从来没有变成现实。

只是,由此可以看出,在战争初期,中国人对美国的仇恨感有多么强烈。

当然,客观的讲,这种仇恨感,多半来自恐惧,即对战败的恐惧。要知道,在战争最初的一年多里,中国一直处在战败的边缘上,在任何一次重要会战中失利,都会导致中国在两年内战败。虽然中国顶住了美国的强大军事压力,打赢了战争初期所有的重要会战,避免了战败的结局,但是这只是事后诸葛亮,而身处当时,别说普通人,连牧浩洋都得为战败做好准备。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还制订了一份“民族生存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战败之后,如何让中华民族延续下去,并且在将来、也许数十年、也许数百年之后,再次复兴。可以说,这是一份更加疯狂的计划,其中很多内容在事后看来,简直就是匪夷所思。比如,用反物质武器炸毁喜马拉雅山,彻底改变亚洲大陆的气候环境。又比如,在西北地区修建地下城市群,安置一千万人。还比如,在西太平洋上制造一场超级海啸,在沿海地区制造出纵深在一百公里左右的淤泥地带,使美军无法在中国本土登陆。

毫无疑问,这些疯狂计划的根源,都是对战败的无限恐惧。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情况就有所改变了。

随着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稳步推进,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喜讯传来,民众对战败的恐惧感渐渐消退,对美国的仇恨感也就渐渐淡化。

到了二零五四年,随着中国军队在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上取得重大胜利,中国本土遭到轰炸的次数越来越少,战火逐渐远去,中国民众的情感也逐渐变化,对美国的仇恨也就抛到脑后了。

进入二零五五年,仇恨逐渐被同情所取代。

当然,这得归功于中国的战时宣传。

在宣传机构的嘴里,美国已经是一个被军国主义控制了的**国家,成千上万的美国平民被强制征召入伍,然后派往战场送死,大批美国军人阵亡,美国人民正在国内反抗穷兵黩武的暴*。

总而言之,美国就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地方。

当时,很多宣传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不仅仅夸大其词,还有意丑化美国。

比如,在与美国国内情况有关的宣传中,宣传机构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绝大部分美国人不愿意参军服役,二是美国民众的生活极为困苦。前者,宣传机构把功劳归到了美国民众的觉悟上,即美国民众知道这是一场由万恶的寡头资本家策划的战争,而卖命的却是平民百姓。后者,宣传机构强调了美国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把重点放在了军事生产上,导致民生物资供不应求。

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事实。

至少在二零五五年,美国民众的参军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而且美国的生活物资供应也非常充足。

只是,这些宣传确实改变了中国民众对美国的看法。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很多中国人相信,美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国家,美国人民也正受到军国主义政府的迫害。

到了二零五六年,随着战略轰炸全面开始,中国民众对美国的同情,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国内甚至出现了反战思绪。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很多民众认为,不应该把矛头对准美国的平民百姓,即便为了彻底打败美国,也应该打击美国军队。

结果,中国的宣传机构不得不刻意压低战略轰炸所造成的影响。

事实上,当时很多与前线有关的消息都没有在国内公布,中国民众只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