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的恒星系里,气态巨行星的数量甚至在一千颗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
只是,能源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在人类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资源,特别是各种物质资源。
显然,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改造“天鹅E”的气态巨行星的时候,科学家发现,巨行星的内部融合反应生成了大量较重的元素。
这个发现,让科学家想到,为什么不能人为的制造较重的元素呢?
要知道,轻元素在进行聚变的时候,会损失到一部分质量,剩下的就融合成了较重的元素。比如氢元素的聚变反应生成物就是氦。当然,让氢元素融合生成氦,实际上是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
越重的元素,越难以发生聚变反应。
当然,任何一种元素都能发生聚变反应,不然宇宙中也不会有那么多重元素,因为宇宙初期生成的只有氢元素,其他的所有元素,都是在宇宙逐渐形成与逐渐扩张、以及恒星在生死轮回间产生的。
三千年的时间,足够让科学家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了。
到大重建时代结束的时候,人类已经掌握了用氢元素融合生成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十六位元素以内的所有元素。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十六位元素是什么?铁
也就是说,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氢元素,也就是质子与电子,通过聚变融合,无中生有的制造出铁。
毫无疑问,这需要耗费巨大的能源。
所幸的是,能源已经不是问题了。
这样一来,就算在某个星系里缺乏前二十六位元素,人类也能制造出来,从而部分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
当然,在这二十六位元素中,有三种至关重要,即碳、氧、铁。
别忘了,人类是碳基生命,因此碳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元素。人类的正常生理活动基于简单的氧化化学反应,因此氧也是不可或缺的,而铁在人体内负责运送氧化剂,还是建造生存设施中用得最多的元素。
说白了,只要有了这三种元素,人类的生存就基本上不是问题了。
问题是,这只解决了生存问题,而没有解决发展问题。
人类要发展,离不开对宇宙的探索,或者说是飞往其他星系,也就得进行宇航探险,也就得建造宇航探险的工具。
建造探险飞船,最不可缺少的是数十种稀有金属。
原因很简单,这些稀有金属是用来制造反重力场推进系统的必须元素,而且消耗量极其巨大。
可惜的是,所有稀有金属都在元素周期表二十六位之后,而且大部分在最后。
可以说,即便人类再花三千年,也不见得能够通过融合的方式,用质子与电子制造出稀有金属。
当时,科学家已经发现,铁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稳定的元素。
说得简单一点,铁即不容易进行裂变反应、也不容易进行聚变反应。
有了这个发现之后,一些科学家甚至预测,宇宙的终极形态,就是在不断的聚变与裂变之后,成为一个被铁元素充满了的三维空间。
可以说,这个发现让科学家非常悲观。
要知道,这意味着,人类很有可能在元素融合领域,无法迈过铁这一关,也就无法制造出宇航探险必须的稀有金属。
结果就是,人类必须在宇宙中寻找稀有金属。
所幸的是,在人类控制的一百万个星系中,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稀有金属,而且在完成了殖民地建设之后,多少还剩下了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在环境恶劣的星系里的殖民规模一直无法扩大,在很大的原因上就与稀有金属严重缺乏有关。要知道,在一些环境恶劣的星体上建造殖民地,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稀有金属。比如,在一些质量较大的类地行星上,就得考虑用反重力场技术降低殖民区的重力场强度,而在一些质量较小的小行星上,则得用相反的方式,增强重力场,以让殖民者健康发育与正常生活。
面对这些艰难险阻,人类没有退却,而是加大了宇宙探险的力度。
说白了,只有尽快飞出第一次宇宙战争时的破坏区域,才有可能找到更加适合人类殖民的星系,也才有希望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由此,人类进入了“宇宙大发现时代”。
与之前的“宇宙大航海时代”相比,“宇宙大发现时代”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特征,总体上,人类变得更加理智,也更加文明。
显然,这肯定是第一次宇宙战争产生的影响。
比如,在探险的时候,人类改进了探险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探险飞船出发前,向目标星系发射一颗智能微观粒子,首先搞清楚目标星系的情况,以便探险飞船在必要的时候离开危险星系,或者直接摧毁危险星系,不给该星系内的文明发现人类文明、以及攻击人类文明的机会。当然,这个提前量,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五年、有的十年,具体根据所要探测的星系的情况决定。原则上,目标星系越大,提前量就越大。主要就是,在规模越大的星系内诞生的文明越强大。
当然,探险飞船也变得更小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除了资源有限,再也无法大肆挥霍般的建造那些动辄一千万吨、甚至上亿吨的超级探险飞船,各个殖民地的居民数量偏少,难以招募到足够多的探险者,以及需要探索的区域更加广阔,都是导致探险飞船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原因。当时,一般的探险飞船只有一百多名船员,大一点的也就一千人左右,更小的则只有数十人,一些被冒险家所钟爱的探险飞船甚至只有十几名船员。
船员减少,也有好处,那就是在取得重大发现后,每一个船员的获益更多。
当然,这不是人类变得更弱小了,而是人类在变得更理智与更聪明之后,所出现的一种自然的变化。
要知道,第一次宇宙战争已经告诉人类文明,在宇宙级别的战争中,人数多寡实际上根本不重要。很多时候,一艘只有一百个人的探险飞船,依然能够摧毁一个星系,其效率不比那些船员多达数万的探险飞船低。
当然,人类文明也借此机会,发展出了一套全新的宇宙战争理论:前沿战争。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由探险飞船承担摧毁外星文明的任务,绝对不给外星文明任何进行反击的机会。
根据这套战争理论,人类文明也对探险活动进行了规划。
可以说,这是宇宙探险活动上最大的变化。
按照宇宙人类政府出台的法规,宇宙探险活动,必须按照区域进行,即每一次出动足够多的探险飞船,搜索一整片区域,并且按照目标星系的距离,依次出动探险飞船,确保所有探险飞船在同一时间到达目标星系,并且同时完成探险工作。如此一来,如果在探测区域内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那就能在几乎同一时间内,彻底摧毁外星文明,确保人类文明不会遭到反击。
要知道,在第一次宇宙战争中,正是人类文明的反击毁灭了“星敌”文明。
结果,探险活动,成为了一种半军事化的活动,所有的探险家,都得跟宇宙人类政府签署一份军事合同。
也就是说,探险家同时也是准军事人员。
当然,变化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点。
正文 第三百一十七章 文明的上帝
收费章节(12点)
第三百一十七章 文明的上帝
当时,在宇宙探险中,还有一个极为显着的变化。
这就是,每一次搜索的区域,都由人类文明的活动半径决定,因此每一次探险活动花费的时间呈几何级数增长。
事实上,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通过第一次宇宙战争,人类文明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其中就有一点,即一个文明的活动半径几乎决定了这个文明的生存概率。
说得简单一点,文明的活动半径直接代表了文明的实力。
在宇宙文明中,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适用法则,几乎可以用到任何一个文明身上,而且几乎屡试不爽。
根据这个结论,科学家给出了一个推论,即在于更加强大的文明交战时,人类文明的前沿战争理论根本派不上用场,所以人类文明在扩张的道路上,前沿战争理论只能用在对付比自己小、或者是相当的文明上。如果遭遇了比自己更加强大的文明,那么人类文明就得寻找别的战争理论了。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人类文明本身的活动半径决定了宇宙探险的活动区域。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人类文明的活动半径为一千光年,那么在进行第一轮探险时,搜索区域就是该象限内两千光年范围内的所有星系。因为宇宙分成八个象限,所以第一轮探险将分成八次进行,或者八次同时进行。
如此一来,在光速限制下,第一次探险所需时间就为两千年。
在此之后,人类文明的活动半径扩大到了三千光年,因此第二次探险的搜索区域是六千光年,所需时间为六千年。到了第三次探险的时候,搜索区域扩大到了一万八千光年,所需时间为一万八千年。
也就是说,每一次探险的区域都是前一次的三倍,所需时间也是前一次的三倍。
从理论上讲,这是最安全,也是最稳妥的扩张方式。
只是,由此产生的大量问题,也成为了人类扩张道路上的拦路虎。
比如,空间尺度是一维尺度的三次方,所以在理论上,每一轮探险所需要搜索的恒星系的数量是上一轮的二十七倍
当然,这还是平均值。
要知道,人类此时的探险活动,主要朝着银河系内部前进,而在银河系中心地带的恒星系分布粒度比外围大得多。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类越飞向银河系中心,所需要搜索的恒星系就越多。
显然,遭遇高等级文明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时,一些科学家已经提出,人类不应该向银河系内部扩张,而是应该向围绕银河系运转的矮恒星系统扩张,比如大麦哲伦星系与小麦哲伦星系,还大犬星系、小熊座星系、御夫座星系、六分仪座星系与天炉座星系等等。这些矮恒星系统不但规模小,而且恒星系的密度也比较小,出现高等级文明的概率就更低。
为了说服更多的人,这些科学家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根据人类已经了解到的情况,在银河系的正中央,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而且这个黑洞正在缓慢的吞噬着银河系,预计将在一百多亿年之后完全吞噬掉银河系,因此前往银河系中央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要知道,当时人类还没有遭遇过自然黑洞,对黑洞的了解全部是理论上的。
更重要的是,银河系中心的黑洞,与那些巨恒星泯灭时形成的黑洞完全不一样,不但巨大的得多,而且很有可能连物理特性都不一样。
总而言之,靠近银河系中心,是非常冒险的事情。
只是,人类害怕冒险吗?
再说了,人类本身就不是一个靠逃亡幸存下来的文明,哪怕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准备进行文明大逃亡。
更重要的是,如果去外围的矮星系,人类文明将在接下来的数十万年内原地踏步,很那迅速发展壮大。
这是个什么概念?
到大重建结束的时候,人类文明进入宇宙阶段还不到七千年。
在绝大部分人看来,放弃几十万年的发展机会,无异于自取灭亡,或者说是坐以待毙。
人类文明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即建造更多的探险飞船,进行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