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辽新传-第8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朱雀阙下,此时却突然消失了。看起来,何苗与他的哥哥何进一样,其实都是被袁绍害死的。仅仅三天,盛极一时的何家便土崩瓦解。后来,曹操乘乱纳何进的儿媳尹氏为妾。曹家男子对别人的媳妇向来有兴趣,前有曹操纳何进儿媳尹氏及秦宜禄之妻杜氏,后有曹丕纳袁熙之妻甄氏,如出一辙。进曹操家门之前,尹氏已生有一子,即何进唯一的孙子、魏晋玄学的开山鼻祖何晏。曹操见何晏年幼可爱,便收他为养子,对待他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第四天,太傅袁隗、司隶校尉袁绍、尚书卢植三人伪造了一篇诏书(但也可能经过了何太后的同意),命令逮捕宦官任命的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斩首示众。这两个人真倒霉,连一天官都没当过,甚至可能根本不知情,却被当作阉党杀了,死后还留下恶名,成为袁家争权夺利的牺牲品。随后,袁绍和刚回到洛阳的王匡再次带兵入宫,向余下的宦官发难。宦官掌权已久,其中不乏武林高手,又早已武装起来,关闭殿门,袁绍麾下的禁卫军与新募兵都不敢上。袁绍与王匡于是带着袁绍的家兵带头撞开端门,冲入承明堂。在那里,袁绍手持长戈,亲自斩杀了中常侍高望等二名大宦官,众士兵这才消除对宦官的恐惧,一拥而上,当天就把宫内的所有宦者杀得干干净净,死者共2千余人。有些没有胡子的人被误杀,有些则要在士兵面前脱衣服,证明自己并不是半阉人。少数宦官把汉少帝和陈留王带出宫城,向东北方向的小平津逃跑。他们的目的性似乎不大明确,因为小平津和孟津当时应该都在丁原和吕布军的掌握之中。当天午夜,在尚书卢植和王允的幕僚闵贡的追杀下,包括张让、段珪在内的最后几十名汉朝宦官被困在黄河岸边,看到四面受敌,无处可逃,只得纵身跃入黄河,彻底结束了这个集团的生命。袁绍的岳父李膺等党人在天有灵,此时应当大呼“本初万岁”了。

几十年来,中朝与外朝,宦官与士大夫,阉党与党人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至此终于有了一个虽然不太令人愉快,但是十分干净利索的结局。作为外朝、士大夫、党人集团的主要领袖,代表“正义”势力的袁绍似乎已大获全胜。依靠众多人才和军队的支持,袁家的土德取代刘家的火德,似乎也已经没有了悬念。

一阵混乱之后,汉少帝与陈留王兄弟发现,自己正孤独地站在黄河边的荒野里。当夜没有月光,星星也非常黯淡,幸好周围闪耀着一些奇怪的火光。靠着这微弱的光线指引,两兄弟向南走了几里,终于和闵贡相遇,又在农舍里找到两匹马。汉少帝乘一匹马,闵贡与陈留王共乘一匹马,并鞍前行,总算有了一点安全感。突然间,一首清脆的民谣在他们耳边响起:“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他们这才发现,自己身处在洛阳城北的北邙(一作“北芒”)公墓里,难怪周围会有那么多鬼魅般的磷火!

渐渐地,远处出现了许多火把,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梦断三国——袁绍篡位阴谋破产记(12)

第五章乱世枭雄

第一节董卓入京——袁氏兄弟的逃亡(公元189年)

“太尉郿侯卓,起自东土封畿之外,义勇愤发,旋赴京师,先陈便宜,列表奸滑群慝情状,辞意激切,感物寤灵。精兵虎臣承持卓势,奋击丑类,漏刻之间,靡有孑遗。卓闻乘舆已移河津,身率轻骑,长驱芒阜,上解国家播越之危,下救兆民涂炭之祸,然后黜废顽凶,爰立圣哲,天心聿得,万民赖佑。”——蔡邕《荐太尉董卓可相国并自乞闲冗章》

成功铲除宦官的行动,似乎标志着袁绍计划的大获全胜。在张让、段珪等太监投黄河而死,汉少帝与陈留王在北邙公墓里流浪的那个不眠之夜,袁隗、袁绍和袁术一家都留在洛阳城内,丝毫没有急着寻找皇上的意思。如今,洛阳的军政大权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天下已经是袁家的了,这两个生活无法自理的小孩迟早会回来给他们当傀儡的,不是吗?

不过,袁家忽视了一个存在变数的因素——董卓。按理说,董卓是袁氏故吏,应当支持袁家对朝政的控制才对。而且他在事发前已经向西北方撤退,袁绍屠杀宦官时,董卓军远离洛阳300里,似乎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赶到。所以,董卓因素不在袁家的战略考虑之中,倒也合情合理。

但是董卓不按常理出牌。他知道,如果自己不能在局势平定之前赶到洛阳,控制皇帝,那就只能听任袁家摆布。袁家能授予董卓的,最多也就是一个九卿或州牧,但他并不满意于此。所以,他一得知洛阳城内着火的消息,便立即率领3千兵马急进,一日一夜狂奔300里,在凌晨抵达洛阳城西。他的辛苦马上就收到了回报,听说宦官们把皇帝兄弟带出城外,而且至今未归,机智的董卓便立即明白,自己没有白跑,好运真的来了。

在北邙公墓里,前来迎接汉少帝与陈留王的官员越来越多,为首的是那位以花钱买官闻名的前太尉崔烈。东方破晓时,他们护送着两兄弟返回洛阳,却迎面碰上了董卓的部队。崔烈见状,拍马上前,对董卓说:“皇帝在此,一切安全,有诏书命你退兵。”董卓回敬道:“你们各位身为朝廷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播荡,却想让我退兵?我昼夜疾行300里赶来护驾,得到的却是这种待遇,难道我不能砍下你们的脑袋吗?”然后策马来到汉少帝面前,教训说:“陛下纵容太监们乱搞,导致今天的大祸,错误不小吧?”少帝一看是众多羌胡骑兵簇拥而来的董卓,立即被吓哭了。他当然知道自己的母亲是怎样杀害董太后一家的,却没想到报应会来得这么快,不禁喃喃自语。董卓连一个字都听不懂,就又转到闵贡马前,对陈留王说:“别怕,我是董卓,到我这来抱。”于是从闵贡手里把董侯抱过来,问他这场祸乱的起因和过程。此时,董侯虽然才9虚岁,比少帝小8岁,但因为从小和董家亲近,所以在董卓面前丝毫不紧张,把政变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董卓大喜,觉得董侯真是比史侯强多了。

清晨,汉少帝与董卓一行回到洛阳宫中,随即宣布大赦天下,清理皇宫内外的废墟。这一清理,人们才吃惊地发现,秦始皇的蓝田玉玺不见了。汉承秦制,皇帝拥有6块玉玺,分别称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除此6块玉玺之外,还有一块更重要的秦始皇蓝田玉玺,即所谓“传国玉玺”,上面刻着“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一说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在这场袁绍指挥的“排宫之变”中,乘舆六玺倒是都找到了,但传国玉玺却失踪,有人说是被张让揣着跳黄河了。当日天降大雨,而且此后一连下了3个月,好像连老天爷都在为宦官之死哭泣。确实,汉朝衰亡的命运,此时即便老天爷也难以挽回了。

与董卓抵达洛阳几乎同时,另外3支部队也相继赶到。他们是:丁原和吕布率领的几千名并州兵,骑都尉鲍信率领的千余名泰山弓弩手,以及张辽在河北招募的千余人。董卓收编了张辽及其部队,又封丁原为执金吾,吕布为司马,让他们统领洛阳的一部分禁卫军。看到董卓傲慢自大的样子,鲍信便劝袁绍说:“我看董卓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将有异志。您如果不早作打算,必将受他制约。乘董卓现在新至疲劳,我们发动袭击,可以将其擒获!”袁绍不同意,鲍信只好引兵回泰山去了。

袁绍不采纳鲍信的建议,有两方面原因。首先,董卓既是袁氏故吏,又是一介武夫,入京之后,虽然态度骄横,但遇事也常与袁隗、袁绍商议,双方似乎没有立即决裂的必要。其次,董卓在军队中威信很高,加以收编张辽,联合丁原,实力不可低估。袁绍、袁术兄弟麾下的禁卫军从骨子里怕董卓的凉州军,鲍信等人的部队又都是新兵,武力对抗,没有多少胜算。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洛阳的其它势力怕董卓,但董卓也有隐忧。他带进京师的先头部队不过3千人,自嫌兵少,担心别人不服,于是从5个方面着手,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按照正史的记载,董卓每隔四五天,便秘密把军队带出城外,次日大张旗鼓而还,令别人以为自己有无数援军。这条记载不可信,因为此计最多只可用一次,第二次便很容易被别人察觉。董卓并非没有来自西方的援军,他在讨伐王国时有2万兵,后来一直没有移交给皇甫嵩,所以其余1万多步兵迟早会赶到洛阳来。董卓的另一个西方兵源来自边章、韩遂,这件事很复杂,留到后文再分析。

除了自己的旧部、张辽的新兵、边章与韩遂的援军之外,董卓的第4个兵源来自丁原的并州兵。丁原的主簿吕布见利忘义,董卓于是以高官厚禄诱使吕布杀死丁原,兼并了这支部队。董卓见吕布文武双全,特别喜爱,收他作养子,拜为骑都尉,作自己的贴身保镖。

最后,何进、何苗兄弟的旧部也都倒向董卓,董卓拜刘表为北军中候,统领这支部队。这件事很奇怪,因为从军制上讲,何家部曲理应接受袁绍、袁术兄弟的领导,不应投靠董卓;刘表又是袁绍的心腹,董卓不应加以重用。其实,这件事正好说明,袁、董两家当时沆瀣一气,不分彼此,所以双方在人事问题上相互妥协。除了刘表之外,董卓又重用何颙、郑泰、周毖、伍琼等袁绍的朋友为心腹,因为他自己的老部下都是武将,没有行政经验。

董卓花了3个月时间,整合了上述5支部队,于是兵力大盛,取得了洛阳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粗略计算,董卓的旧部有2万,张辽的新兵千余,吕布的并州兵数千,刘表的北军不下万人,即便边章与韩遂的援军尚未赶到,董卓也应至少拥有了4万部队。随后,他又以长期下雨,导致水灾为由,迫使朝廷禳灾,革除司空刘弘的职务,由自己取而代之。

何颙、郑泰、周毖、伍琼等人成为董卓的幕僚之后,纷纷建言献策,要求录用在野党人。董卓欣然同意,于是征名士荀爽、陈纪、韩融、蔡邕、申屠蟠等名士入朝。这些人刚刚动身,便在沿途被加官进爵,备极荣华。荀爽从上路到被拜为司空,只用了93日。在此期间,董卓还拜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蔡邕为侍中。只有申屠蟠还是像以前回绝何进、袁绍一样,婉拒了董卓的邀请。

在何颙等人的建议下,董卓又拜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这几个人不仅都是名士,而且全是袁氏故吏,与袁绍有不少交情。通过这些人事任命,董卓在士大夫间的威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而取代老上司袁隗,成为朝廷的真正领袖。

董卓既然已经获得了强大的军政实力,接下来就要推行自己的下一步计划了。

九月癸酉日,董卓与袁绍进行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谈话”。有关的记载很多,但不太符合逻辑,所以被裴松之认定为“妄之甚矣”。但要说它们全是编造的,似乎也不合理,很可能只是被断章取义,导致前后顺序错乱,内容缺失严重而已。综合各种史料,并根据日常逻辑对前言后语的顺序略作调整,再补充些相关材料,这场谈话的大致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