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14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帝国到底准备在大战期间投几枚原子弹,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异议,因为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橙子”的存在,一直认为唐帝国在大战期间实际上就只生产了两枚原子弹,而没有生产第三枚,直到30年中期,唐帝国在沙漠里进行了第一次实弹投掷试验的时候,才生产出了第三枚原子弹。可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坚信,唐帝国在大战期间实际上制造出了三枚原子弹,而不是两枚。

“橙子”是在十九日当天晚上就被运送到了机场去的,当天晚上,轰炸行动也安排了下去,上次被吴林糠挤掉的那架轰炸机承担起了轰炸任务。可当原子弹送到的时候,工程师首先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前为“雪茄”设计的装弹轨道太小了,无法容纳“橙子”。

“雪茄”的直径仅70厘米左右,而“橙子”的直径达到了,提高了一倍多,在加上装弹车的高度,就算利用下面的装弹轨道,也无法装到轰炸机里去。随即,工程师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轰炸机的弹舱容纳不下这么大的炸弹。

怎么办?工程师立即开始想办法,首先是加深了装弹轨道的深度与宽度,这还算是比较容易办到的,找几十个力气大点的士兵,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主要的问题还是轰炸机的弹舱容纳不下。最后,工程师只能采用了一个笨办法,那就是拆掉轰炸机弹舱的舱门,将原子弹半挂在弹舱内,也就是说,原子弹有一部分还得暴露在外。为了确定这套办法的可行性。当天晚上,工程师就做了一个尺寸与“橙子”相近的模型,用另外一架搭载了足够配重物的轰炸机到天上飞了几圈,确定没有问题之后,工程师们才放心了。

准备工作落实到位之后,罗云冲在八月二十日上午下达了执行第二次核轰炸的命令。首先出发的仍然是气象侦察机,因为哈里斯堡已经遭到了轰炸,这次新增加了一个目标,即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当时的克利夫兰只有大概30多万人,还不算是大城市,而之前没有遭到过轰炸的费城,以及波茨菲尔德仍然在名单上,而且名列名单的前两位。

下午一点不到,飞往费城的侦察机就发来了消息,报告费城天气情况良好,可以投掷原子弹。罗云冲没有迟疑,随即就命令轰炸机前往费城投弹。与前两次一样,飞往波茨菲尔德与克利夫兰的气象侦察机没有急着返航,而是继续在这两座城市上空盘旋,如果费城那边天气有变的话,就将改变轰炸目标。

几个小时的等待是很让人难以忍受的,可又不得不耐心的等待。也许,很多人都想知道此时罗云冲在想什么。后来,谈仁皓在向一名传记作家讲述当时执行核轰炸任务的时候,就格外强调了罗云冲承受的心理压力。与以往使用燃烧弹不一样,使用原子弹的轰炸行动会让人背负上很沉重的道义负担,特别是在战后,在要不要使用原子弹的争论中,当时执行了核轰炸任务的军人都被俘着极为沉重的心理与道义负担。

罗云冲肯定是最早意识到核武器拥有毁灭一切威力的军人之一,谈仁皓自己都承认,在最初的时候,谈仁皓对原子弹是持支持态度的,毕竟一种威力空前的武器对帝国带来的意义也是空前的,可是罗云冲从来没有对原子弹表现出任何的热情,而且在使用原子弹的问题上,他也只是在尽到一个军人的职责,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坚决支持与拥护使用原子弹。这也算得上是当时帝**人中少有的一部分吧,毕竟在原子弹出现之后,几乎所有的帝**人都支持,或者是默认使用原子弹。

在任何官方资料中,都没有关于这次核轰炸的记录,不管是美国,还是在唐帝国,都没有任何这次核轰炸行动的记录,因为这是帝国历史上第一次“折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失败了的核轰炸!

第二十二章 折戢

“报告,报告,没有看到爆炸闪光,没有蘑菇云,没有出现任何爆炸迹象……”

指挥部里安静得出奇,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再确认一下,炸弹是否已经投了出去!”罗云冲脸色铁青,可他仍然保持着镇定。

参谋军官迅速联系上了前线的指挥飞机。“已经确定了,炸弹已经投出,可是……”

“尽快给我一份详细的报告!”罗云冲咬了咬牙,“轰炸机返航后,所有人员单独隔离,但是不要审问,让他们尽快各交上报告。”

在轰炸机返航之前,罗云冲就通过绝密频道发了一封电报回去,电报内容只有两个字:“折戢”。后来,这成为了帝国核武器丢失,或者是核轰炸失败的统一代号,意思就是发生了最严重的,最紧急的事故。

关于这次轰炸行动,没有任何的政府记录,也没有任何的政府报告,甚至连战后的美国政府也没有任何相关的记录。战后,真正知道这次轰炸的人并不多,而且都三缄其口。可猜测与怀疑总是有的,而且很多人甚至拿出了一些证据来证明有这次轰炸,而且证明这是一次失败的轰炸。

证据之一就是帝国生产的核材料足以制造两枚钚弹,而不是一枚。特别是在帝国政府公开展示了帝国的第一台重水反应堆之后,这一猜测得到了有力的证实。从重水反应堆的结构,功率等性能指标上可以大概计算出其生产钚的能力,也就可以计算出在29年的时候,帝国到底生产出了多少钚,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一枚钚弹最多需要12公斤,最少8公斤的钚(后来在改进了设计后,需要的就更少了),就算按照12公斤计算,帝国在29年的时候,也至少能够制造出两枚钚弹,而不是一枚。

关于钚的生产能力,帝国并没有做太多的解释,也没有公布任何官方数据,这成了大部分人猜测帝国很有可能在美国丢失了一枚原子弹的主要理由。而且,甚至还有人大概推测出了这次轰炸的时间。

“汉江”号是在十九日就到达了圣地亚哥的,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已经获得了轰炸经验,而且美国航空兵已经被彻底打垮了的情况下,二十日进行新的一轮轰炸,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支持这一论点的就是,二十一日,帝国首相发表了声明,继续敦促美国无条件投降。这也许是对二十日轰炸失败的一个掩饰。

第三个观点就是,在美国爆炸的第二枚原子弹的时间很仓促,也就是说,帝国急于要证实还有更多的原子弹,因此没有给美国太多的准备与反应时间。这有点像是在亡羊补牢,更像是在加强压力,或者说是政治讹诈。

关于帝国是否丢失了一枚原子弹的最重要的观点不在战场上,也不在帝国这边,而是在德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时间上。

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德国在核武器理论技术方面是相当先进的,因为德国有世界上最好,最多的核物理学家,可问题是,制造原子弹仅靠理论是不够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原子弹的理论基础,而且原子弹的理论并不复杂,最大的问题是在工程上。也就是说,原子弹本身是一项工程,一项复杂的,需要巨大投入,更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庞大工程。特别是时间,不管投入有多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任何国家都造不出原子弹。

“盘古计划”从启动,到完成第一次核爆炸实验,前后超过了七年,就算前期有所耽搁,但是其研制时间不会少于五年。而这可以说是当时很多国家研制原子弹的最低时间门槛了,而这个时间是由生产核武器用的核材料的速度所决定了的。那么德国有可能用更短的时间生产出原子弹吗?

首先是德国在战时有没有能力生产核材料,这是最大的疑点。战前,德国的核研究中心设在霍耶斯韦达,也就是德国柏林东南部,可是很快就里就遭到了俄军的威胁,随后英国轰炸了德累斯顿,德国被迫将核研究所先转移到了柏林西面的勃兰登堡,然后又转移到了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兰茨胡特。

这两次大转移对德国的核计划影响非常巨大,不说别的,光是核反应堆的转移与运送就是一件大麻烦事,这几乎等于重建了两次核反应堆。可以说,这两次转移至少让德国研制原子弹的进度慢了两年以上。

除了转移之外,德国还受到过一次严重的打击,那就是设在挪威的重水厂被英国破坏掉了。而重水是生产原子弹最关键的原料之一,可以说,英国特种兵炸掉了挪威的重水生产厂,对德国核武器研制计划的影响是致命的。

可以说,德国与美国都是在重水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如果当时美国得到了那几百吨重水的话,也许在29年的时候也造出了原子弹,同样的,如果德国设在挪威的重水厂没有遭到破坏的话,也很有可能在战争结束前就造出了原子弹。可问题是,没有足够的重水供应,核反应堆就难以正常运转,而仅仅依靠提纯铀235,需要的时间,以及制造原子弹的难度都大了很多。

在资金投入上,德国能否在战时保证为核计划提供足够的经费,这也是个问题。也许德国并不缺乏人力资源,毕竟德国的核物理学家是世界上最多的,在核理论研究方面,德国也是最先进的,可是德国有足够的资金吗?这是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

唐帝国为“盘古计划”先后投入了500多亿,虽然这其中很大一笔经费都用于了相关的开发工作,比如“快中子反应堆”就是“盘古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投资力量绝对不小,只是在原子弹投入实战使用之前还没有建成。钚的后处理工厂也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还有在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甚至是在后来的“黄石计划”中的一部分研究项目也囊括在了“盘古计划”之中,从而使帝国在“黄石计划”中的投入只有几十亿,远比预料的少得多。

同样的,美国在“曼哈顿工程”上的投入也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根据战后解禁的一部分“曼哈顿工程”的资料与文件来看,美国先后在“曼哈顿计划”中投入的资金超过了200亿美元。虽然这个投入远少于“盘古计划”,但是“曼哈顿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造原子弹,在很多相关方面的投入要少得多,因此实际上用于研制原子弹的投入并不少。

那么,德国如果要造出原子弹的话,其投入肯定不会比“曼哈顿工程”少多少,问题是,当时德国有这么多的经费吗?

“盘古计划”的总投入相当于帝国海军在27年时的全年军费预算,相当于帝国29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而德国在战前的国民生产总值大概只有帝国的6成左右,在战争期间,德国本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而唐帝国本土就没有遭到过打击,显然,在战争期间,德国的生产能力肯定更低。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一直是在为扞卫本土而战,而帝国的战场却在本土之外,相对而言,德国拼了命才坚持到了最后,而唐帝国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基本上维持了国内的稳定。

特别是在22年到25年之间,德国几乎是完全依靠唐帝国与波斯帝国的战略援助才坚持下来的,在此情况下,德国哪来的经费搞原子弹呢?就算战时的应急计划可以有效的降低研制成本,可问题是,经费仍然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德国连足够的经费都没有,那还搞什么原子弹呢?

实际上,到了战后,德国也很难拿出足够的经费研制核武器。在“施鼐兴计划”中,德国是获益最少的国家,主要是德国一直奉行大欧洲政策,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