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孟加拉东南驰援的孟加拉陆军将无法顺利及时抵达战场,如果他们还想来的话。
“我们必须迅速的赶往达卡市中心!”望着纷乱的窗外,负责整次行动的冷紫翎上校备感无助。可是战士们虽然无所畏惧,但是他们仍缺乏武器。此刻机场的候机大厅之上挤满了焦急的旅客,他们大多是来自伊朗、埃及、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投资商,与幸运的欧洲人相比,他们的国家显然没有能力将他们迅速带离这座即将沦陷的城市,他们只能望着写满了取消的航班指示牌期盼着奇迹的出现。
“就这些了!”捧着一堆半哄半骗从机场的孟加拉军警手中“借”来的警用武器,康伟中尉一脸惭愧的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看着放在休息室桌子之上不足二十件的武器—只有三发子弹的左轮手枪、锈迹斑斑的单发霰弹枪、警棍。冷紫翎上校无奈的苦笑着说道:“大家先简单的武装一下,我们到了市区再想办法吧!”
但就在众人拿着这些粗糙的武器无悔的走出休息室时,三辆没有任何标记的军用重型卡车突然一路闯过检查哨直冲到候机大厅的门前。正当大家无比错愕的望着眼前突然出现的车辆之时,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武官—金振印大校满是汗水的脸。“大家快上车,武器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众多战友,金振印大校微笑的向大家挥手说道。
登上面前的卡车,首先展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五花八门的各型轻武器。其中大多数即便对于一直与枪械打交道的中国海军陆战队士兵来说也是无比陌生的。“俄罗斯陆军的新型突击步枪—AN…94!”一直以来对俄制武器颇有好感的康伟中尉摆弄着自己眼前那支外型与一代名枪AK—74型小口径突击步枪有几份相似的新型突击步枪反复端详了好久之后,突然兴奋的大叫起来。
前苏联时代的终极名将AK—74型小口径突击步枪问世以后不久,便迅速被下发给了当时驻守在战火第一线的阿富汗战场上的苏联陆军部队。历次战火的考验,士兵们普遍反映AK—74型小口径突击步枪杀伤力的确惊人,但是这种新型步枪的精度却总不能令人满意。于是,前苏联国防部不得不计划重新研制一种全新的突击步枪。但是这种新型步枪还未来得及投产,庞大的红色帝国便轰然崩塌。1994年,这种名为尼科诺夫“阿巴甘”全自动步枪才以AN—94这一新名称作为制式突击步枪注册。一经问世,这种新型步枪便受到了俄罗斯军方高层和普通士兵的一致好评。在1999年8月发生的车臣战争中,第一次使用AN…94型突击步枪的俄罗斯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们都认为这种新型武器性能优异,而且耐用可靠。不过虽然早在1996年时,俄罗斯国防部就宣布,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开始装备AN—94型突击步枪。然而由于经费限制,至今只有少数部队装备了它。至于在孟加拉金振印大校是如何搞到这数十支AN—94型突击步枪的或许永远只能用传奇来形容了。
“真是千钧一发!差点就没赶上!”坐在宽大的卡车驾驶室内,金振印大校一边从自己的手边取出一个黑色的金属盒子交给坐在自己身边的冷紫翎上校,一边擦着满头的大汗笑着说道。“俄罗斯特种部队的PP2000型军用冲锋枪!”打开盒子,见多识广的冷紫翎一眼便认出了盒子里崭新的两只轻型冲锋枪。二战后,前苏联在轻武器装备调整方面花费了巨大精力,其中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开创了AK突击步枪(AK47、AKM和AK74)时代。当时,苏联军事学家曾断言:从战术用途上讲,突击步枪能够取代冲锋枪。继续保留冲锋枪没有任何价值,只会使装备体系更复杂,为供给和维修等保障工作带来更多不便。这一观点的直接结果就是冲锋枪被完全挤出了苏联军队装备体系。
但是苏联解体后,随着大战记忆的远离和中低冲突的不断发生,步兵作战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是城市作战的逐渐升温和国内防不胜防的恐怖事件接连发生,使俄罗斯军队和安全部门越来越迫切地感觉到:急需一种结构紧凑、火力密集、射击杀伤效果较高的轻武器,以便在复杂的城市环境内执行清扫战场、解救人质和消灭恐怖分子等作战任务时,满足较近距离、短时间交战中的使用需求。俄罗斯军方重新审视冲锋枪的作战价值,认为小口径突击步枪只能完成冲锋枪的一部分战术用途,冲锋枪还有发挥更大作用的潜力。苏联时代遗留下来庞大的军工系统为苏/俄军制式冲锋枪半个多世纪的缺位准备了多种完全不同的选择,而融合了“单兵自卫武器(PDW)”概念的PP2000型冲锋枪更是当时备选的焦点之一。
“说来纯属巧合!这也是天赐的良机。”看着冷紫翎上校满是疑惑的眼神,金振印大校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始讲述其自己在过去几个小时里满世界搞武器的尴尬来。就在金振印大校的工作几乎陷入绝境之际,一个来自乌克兰驻孟加拉大使馆武官留奇科夫突然打来电话告诉金振印大校,自己可以从黑市为金振印大校搞到足够的武器。
留奇科夫曾担任过乌克兰驻中国大使馆的武官,一直以来都与中国军方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在调任到乌克兰驻孟加拉大使馆之后,更与金振印大校私交不错。当金振印大校到处寻找可靠武器的消息传来,留奇科夫第一时间想到了一个不错的途径—他的好友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的乌克兰裔国际军火巨头—尤里。奥洛夫正有一批不错的存货放在达卡市中心的仓库之中。
当尤里。奥洛夫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随着自己的家庭从乌克兰移居美国,在这个充满冒险和机遇的国家里,他开始逐渐学会如何使用自己的智慧和谎言来获得生存和壮大的机会。随着苏联的解体,尤里返回乌克兰,利用自己家族的关系开始向世界各地的战乱地区倒卖前苏联遗留在乌克兰境内的库存武器。并由此挤身世界军火巨头的行列之中。不过前苏联遗留在乌克兰的军火库虽然庞大,但也最终有搬空的那一天。于是尤里。奥洛夫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前苏联在俄罗斯境内诸多兵工企业。而面对俄罗斯军队日益萎缩的采购订单,俄罗斯军工企业也在为自己寻找拓展销路的机会。于是两方一拍即合。
而在非洲占领了相当数量的市场分额之后,尤里。奥洛夫也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亚洲市场。东南亚军火销售市场正越益兴旺,该地区多国政府不惜重金购买从轻型武器到战机等各类军事装备,希望能赶上邻国扩充军力的速度。近年来,亚洲已一跃成为发展中世界的最大军火销售市场,军火交易总额占同期全球将近一半。有着绝顶精明的商业头脑和投机意识的尤里。奥洛夫将自己的目标市场牢牢锁定在东南亚市场,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里复杂的民族纠葛和领土争议为军火商最爱的地区冲突提供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东南亚各国小量而又希望能价廉物美的需求以给了尤里。奥洛夫以一展拳脚的机会。
所以从21世纪初开始,尤里。奥洛夫便以每年一度的在吉隆坡举行的亚洲防务展为机会,借助着俄罗斯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展台为自己推销产品。俄罗斯旨在提高其在全球军事硬件市场的份额,因而特别积极推销俄制军火。俄罗斯军火商最近在东南亚武器市场收获甚丰,与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尼签订出口战机合约,成交额占俄罗斯相关出口总额的一半。而尤里。奥洛夫的策略则更明确,俄罗斯政府卖重型武器,而自己所垄断轻型武器的市场。对于俄罗斯政府而言,一个国家采购近百件俄罗斯轻武器的需求与主战坦克、新型战斗机的交易来说根本无足重轻。但是对于尤里。奥洛夫来说却是一笔利润丰厚的订单。近年来在亚洲防务展上选中自己所需要的俄制轻型武器,再通过尤里。奥洛夫的黑市拿货,已经成为东南亚各国约定俗成的惯例。
而为了加快到货日期,尤里。奥洛夫也在整个亚洲寻找合适的仓库,西亚各国距离太远,而且政治欠稳定。东南亚各国表面上对军火贸易采取打击的态度,私下虽然多有漏洞,但是为了打通关节所要花费的资金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最终尤里。奥洛夫将自己专供东南亚市场的仓库选择在了孟加拉的达卡。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一选择将为中国军队今天的行动提供极大的便利。
通过留奇科夫的关系,金振印大校迅速联系到了正在欧洲的尤里。奥洛夫,双方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经过一个小时之内讨价还价之后,金振印大校以300万美金的价格吃下了尤里。奥洛夫在达卡的几乎所有存货,这个价格虽然比尤里。奥洛夫期望的价钱略低,但是这个国际军火巨头也明白达卡随时有可能被印度军队攻占,一个不小心自己的存货就会被已经输红了眼的印度政府鲸吞,而血本无归,与其如此不会及时的将货物出清。自己还可以顺便作个顺水人情,搭上中国政府这艘大船。
在事急权变的宗旨之下,金振印大校来不及请示中国政府便作成了这单贸易,一边向大使馆和中国国防部方面申请了预备金用于支付货款和留奇科夫的佣金,金振印大校一边第一时间借用了孟加拉内卫部队的卡车去尤里。奥洛夫的秘密仓库“提货”,仓库大量崭新的俄罗斯新型单兵装备着实让金振印大校也大吃一惊。此刻金振印大校还不知道自己的这人生的第一笔军火交易将对此后几个小时的苦战,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由3辆重型卡车组成的车队一路向达卡市区的方向前进,沿途到处可见盲目的选择庇护的难民和失去指挥的孟加拉准军事部队。种种的迹象都清晰的表明达卡的局势正在进一步的恶化。车辆艰难的行驶到孟加拉总理府附近,一辆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花饰的人力三轮车突然横在道路的中间。
达卡人口1300多万,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公共交通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达卡市内的交通工具包括出租车、公共汽车、机动三轮车和人力三轮车。不过,街上很少能看到出租车,大饭店门口一般会有几辆。公共汽车也不多,偶尔一辆公共汽车过来都很破旧,而且很拥挤。车顶上、车后、车门外都是人。三轮机动车虽然速度快,价格也便宜,可噪音太大,因此,坐人力三轮车就成了当地人和外国游客出行的首选。因此在达卡市街上至少有50万辆三轮车。面对着这突然阻塞着交通的人力三轮车,金振印大校有些不耐烦的用力按了几下喇叭。但是却毫无回应。忍无可忍的金振印大校不得从车窗内探出头去,用孟加拉语大声询问着车主在哪里?
但是就在此刻一个穿着裙子包着花头巾的男子一路小跑的出现在车子的旁边,一边点头哈腰一边向自己车子跑去。“孟加拉的男人都穿裙子吗?”看着眼前奇异的人文,冷紫翎上校笑着向身边的金振印大校询问道。“孟加拉国男人是穿裙子的,车夫也不例外,裙子的布料很像格布床单。我们问当地人为什么车夫不穿裤子而穿裙子,他们说:一是穿裤子太热,不透风,不凉快;二是穿裤子每天只磨一个地方,裤裆很快会磨破,而穿裙子可以每天转着穿,快磨破的地方就转到旁边或前边,非常节省。”
金振印大校也微笑着回答道。蹬三轮车的车夫多属低收入者,工作非常辛苦,烈日不分季节地灼烤着他们的脊梁。所以对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