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出逃的风险不可不防。。。。。。
注1:松井石根的战犯身份还是免不了的,但被特赦而免于一死,胡卫东同意这样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到公审处决一个日本皇族政治影响更大,同时朝香宫鸠彦王在南京大屠杀中的责任也确实要明显大过当时有病在身而且事实上根本管不了他这个皇族成员的松井石根。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必须尽快与日本停战以腾出手来对抗更为强大的敌人,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未完待续。。)
ps: 这周一直双更,继续求推荐票^_^
第四百八十六章 崇仁改制(中)
为此崇仁并没有秘而不宣,也没有动用军方的力量进行市场管制,而是采取了约谈大企业家的做法,他很清楚日本人的从众从上心理有多么普遍,只要这些大企业家愿意和政府一起共度时坚,其他人也一定会选择留下。而当他们看到国内的经济形势好转、甚至只是不再恶化之后,他们就更会熄了逃到外国的心思。毕竟对那些资本家来说,如果决定要出国的话,他们不但要贱价变卖资产、之后还得到黑市上换成外汇,两者都会令他们蒙受不小的损失,身家缩水一半都是轻的,只要日本国内形势尚可,大家肯定还是愿意继续留在国内发展。
对于崇仁的办法,四大财阀一开始都普遍持反对、至少是不看好的态度,这也难怪,挪用掉了准备金之后,日元难保不出现大幅度的贬值,到时候他们的身家可就要大幅度缩水了。但是包括加藤清源、松下幸之助在内的新锐企业家却普遍表示了支持,这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观念,爱国热情相对老人也往往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都想借机获得政府的信任,从而为自己的企业争取到一些优惠政策,甚至于取代四大财阀,成为日本经济新的主宰者。四大财阀的家主见状也只得无奈地表示了支持,毕竟日本虽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与西方的政府受制于大资本家不同,在日本权力一直都比金钱更加有力量。现在崇仁对他们客气不过是先礼后兵罢了,因此这些企业界与金融界的头面人物在天皇面前实在是硬不起来,何况细究起来,四大财阀当中哪一家不是多年以前搭上了政府的线,才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的?万一被这些新锐的企业家效仿他们当初的做法来个取而代之。。。。。。
当然,以四大财阀在日本经营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想要让家族之中的核心人员逃到外国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四大财阀家大业大,股权关系错综复杂,哪儿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将其理清的?如果说中小企业主外逃至少要损失一半身家的话。他们这些寡头资本家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缓冲就仓皇出逃的话。只怕连十分之一的家产都带不出去。与其身家败落还背上一个叛国的罪名,还不如舍命陪君子跟着崇仁天皇赌一赌,成功了不但会成为日本的功臣,财团也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崇仁也确实没打算让他们白白付出。他的思想虽然有些偏左。但也深知以日本严重依赖外部资源和市场的先天不足。想要像苏联那样在西方列强长期的封锁下搞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他自然不会愚蠢地来个“杀富济贫”,即使他心底里再怎么厌恶这些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却还是不得不依靠他们来进行经济建设。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崇仁还是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他将派出代表与会的一共10家财团和超级企业划进了一份特殊的名单,以后这10家不但可以优先得到政府的订单,而且一旦经营出现问题,政府也会直接伸出援手,这等于是说这10家财团和超级企业以后永远都不会垮台,这即便在自古以来阶级固化就十分严重的日本,也绝对是一份厚礼。虽说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之一,但对于销售商品的资本家自身而言,能够没有竞争自然是更好。。。。。。
但是崇仁自然也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今后这10家财团和企业集团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必须与政府步调一致,这一点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但第二个条件却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崇仁要求他们从此以后“全身心地为了日本的工业化而努力。”,必要时甚至必须牺牲眼前的利润(不过如果企业难以承受,政府会伸出援手。),因为科技发展的方向在很多时候与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不一致。而且这并非仅仅是对于企业界的要求,崇仁还在日本的高校当中挑选了一些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比如东京帝国大学进行重点扶持,而政府则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牵线搭桥,使“产学研”这三个环节紧紧相扣,以尽可能地加速日本的科技进步。此后,“所有有利于工业化的,都将得到扶持,一切阻碍工业化的,都将被我们铲除!”,历史上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产经联”由此提前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其实崇仁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当初在抗大学习时读了胡卫东一篇有关工业化的文章,而胡卫东那篇文章里提到的“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却是得自历史上日本产经联的经验教训。如果崇仁得知自己搞的这一套其实本来就是历史上后来的日本人发明的,不知道心底里会作何感想。。。。。。
但不管如何,产经联成立后对日本的工业化与科技进步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致于日本虽然在与中国停战后流失了不少人才,但科技发展的速度却反而比历史同期更快,这其中固然有美援的帮助,但光靠外援是完成不了工业化的,产经联对于大方向的把握和对国家有限资源的高效调配才是最大的功臣。
不过呢,产经联在短期来看并不是赚钱的,反而是个恐怖的吸金黑洞,而日本现在最大的困难却是缺钱,因此产经联的出现不但无助于现在日本的摆脱困境,反而可能令其变得更加严重。为此崇仁几乎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以尽可能多地搞到外汇,即使因此会令日本的长远利益也在所不惜,因为他当初在抗大的时候读过太祖的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了欧战爆发的必然性(太祖历史上接受斯诺采访时就预见了欧战的爆发,不过这个问题上很多历史名人都早有预见,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吧。),对崇仁启发很大,他现在也是将日本复兴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欧战上面了,但对于日本到时候该何去何从,现在的他却还没有拿定主意,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日本的实力越强,欧战爆发后可能获得的利益就越大,不管日本最终选择站在哪一边都是如此。(未完待续。。)
ps: 晚上还有一更,求推荐票^_^
第四百八十七章 崇仁改制(下)
日本政府之所以现在会严重缺乏硬通货,除了之前侵华战争的巨大消耗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个年代的日本出口创汇能力很差,本来还有生丝这个拳头产品,如今也因为尼龙的发明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虽然日清株式会社的方便食品起到了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在日本政府身背巨债的眼下,仅靠这一类商品带来的外汇收入无异于杯水车薪。如果是其他国家,这时往往会采取货币贬值的办法来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对于大部分资源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的日本来说,这一招因为同时增大了进口的成本,其实并不是太好用,加之崇仁刚刚挪用了央行发行日元的准备金,这时就更不敢让日元大幅贬值,所以他的重点还是放在了开发新的出口商品上。
可是,以日本在列强中倒数的工业化水平,“日本制造”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又谈何容易?除了完成美国人提供的那些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订单,日本的工业品除非将价格定到比造价还低(因为工业化程度低,同样的商品【注1】在日本生产的成本比在西方更高,即便日本的人工便宜很多。),否则在国际上根本就没人要,也正因为这样,为了获得珍贵的外汇,日本政府毅然出台政策对出口企业给予高额的补贴,这样就算它们将产品卖得比造价还便宜,也不至于亏本。这个方法自然增大了日本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花的是日元,换回来的却是外汇,对于目前的日本来说还是划算的,尽管这必须以降低国民生活水平为代价。虽然日本这种破坏公平竞争的办法后来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反垄断调查,但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日本多赚了不少外汇,从而有更多的财力引进日本急需的各种资源和先进技术设备。
低价促销虽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因为二战之前各国的贸易保护还很普遍,加之“日本制造”几乎就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因此日本出口商品当中的大头还是各种原材料。比如生丝的市场地位虽然受到尼龙的猛烈冲击,但依然是日本最为重要的几种出口商品之一,而崇仁和他的大臣们还想方设法发掘出了一些新的资源性产品。。。。。。
世人皆知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但那是指整体而言。但日本毕竟是人口超过7000万的大国、土地再怎么狭小在列强之中也仅次于美苏法德四国(不算殖民地)。特产嘛总是有一点的。在中国明清时期日本更是世界闻名的“黄金之国”和“白银之国”,虽然因为开发较早的缘故,如今日本境内已经基本没有较大的金银矿了。但那些古代废弃了的金山银山如果应用现代冶炼工艺,多少还是可以榨出一点金银来的,虽然那样做经济上并不划算,但在极为渴求硬通货的崇仁和日本政府看来,能够用日元换来金银,那就是大大的划算。
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在短短两三年间从这些老矿山中榨出了几十吨黄金和更多的白银,但同时也对矿山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汞污染更是成为后来长期困扰当地政府的一个严重问题。类似的政策还有日本政府对于砍伐山林的鼓励,要知道二战之前虽然环境保护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但日本自古以来就一个多山而又多雨的国家,因此对于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多少还是知道一点的,所以虽然日本境内森林密布,但日本政府从未想过大量出口木材,而崇仁现在却下了这样的决心,“两年、最多三年之后,世界大战就将爆发,为了那时能够获得的丰厚利益,在此之前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而且只是两三年的过度开发,日本应该还不至于承受不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日本政府对于本来一直十分珍惜的国内煤矿也进行了过度开发,以省下珍贵的外汇用于进口更有价值的战略资源,毕竟日本煤矿储量虽然不多,但若是不惜涸泽而渔,维持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消耗却还是足够了(历史上战后初期一段时间日本的煤甚至还有出口,不过当时煤矿工人的血泪也成为了后来日本文学重要的题材。),而渔业的情况也差不多。
日本政府这些明显不合常理的做法很快就引起了美国大使的注意,但罗斯福虽然堪称是一代伟人,性格却一向优柔寡断,并没能马上作出决定,加之当时日本政府在外交上“软弱”的表现也成功地迷惑了他,结果等到美国停止援日的时候,日本已经通过大力引进美国的技术和设备而大幅度提升了工业化与科技水平,虽然与美英德三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