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的地缘特点、文化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事件的出现不过是历史的延续——近代历史上的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如今亦是如此。

 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历史的

    不妨简要看一下近代历史上的中国与日本。

    19世纪中叶,闭关锁国了数百年的中国遭遇〃3000年未有之变局〃。

    以中国文化的天下观而言,中国乃天下之中心,其他各国皆为夷狄藩邦。但是,始于18世纪中叶的西方工业革命,让英、法等欧洲国家〃提前〃进入近代历史,西方与东方的力量对比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进入19世纪,相对于西方世界,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国家无论是在政治制度还是科技能力方面,都已成为落后的国度。

    伴随着具有扩张性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诉求,开始叩打东方世界的门环,资本主义的触角如同钢针一样刺进古老东方国度的皮肤。作为被动一方,正在以旧体制惯性慢行的中国和日本,感到了不适,并作出回应。

    这种回应,最初中、日的表现类似,但最后又因为文化、国情的不同而选择了大相径庭的道路。日本以极短的时间通过明治维新,成为列强的一员。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也在短时间内给中国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在随后的维新力量与革命力量的作用下,暮气沉沉的中国也在缓慢地接近近代政治文明。

    但是,作为近邻的日本,在中国的这一关键点上扮演了一个〃破坏者〃的角色。

    19世纪初叶,当西方列强驾驶着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蒸汽轮船抵达世界的东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方世界的兄弟进入〃3000年未有之变局〃就已经成为注定的事了。

    在共同经历这场危机的同时,中、日再次〃纠缠〃在一起。与古代历史上的交往不同,在选择了不同的近代化路径的情况之下,作为近邻的日本与中国产生了冲突。这一冲突打乱了清政府苟延残喘般的自救。

    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彻底摧毁了洋务运动的清政府刚刚建立起来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路径的改革自信。

    自此以后,中国的历史再也无法摆脱日本的干扰,无论是晚清的预备立宪、辛亥革命、割占东北、全面侵华,中国的一个个历史机遇的断送,无不与日本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一样,被中国拒之门外。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再次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国家。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近30年里,中日关系再次出现微妙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的〃亲近〃到20世纪末的〃政冷〃,可以清晰地看出,日本对对华政策至今延续着100年前的脉络。

    当中国凭借改革开放重享一个大国应有的尊严之时,日本因为参拜靖国神社、挑起钓鱼岛争端等问题,再次成为中国人民的烦恼。

    一句话,近代以来,日本总是出现在中国的转折点上。以史实观之,日本对中国所起到的作用完全是负面的。不妨以这样一个视角,翻看一下近代中国的历史,不难看出百年前的梦魇又有重新出现的可能。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1)

    一、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

    昏聩懦弱的晚清政府也曾通过〃洋务运动〃来实行〃改革开放〃,但是甲午战争葬送了这场本来已经获得巨大成就的振作自救行动,也由此敲响了大清国的丧钟

    我们从历史课本上看到,晚清的中国被一个昏聩、懦弱、愚蠢的政府所把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被灌输一种〃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因为落后,中国才有了被侵略被侮辱的近代历史。事实上,晚清也有奋发向上的自救行动。那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是当时清政府实施的改革开放,其〃西学为用〃的口号,就是引入国外的技术,开展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开放。不幸的是,大清国的这一自救行动因为外部危机而发起,也最终被外部危机所打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甲午战争。这场战争,葬送了这场本来已经获得巨大成就的改革开放,甚至也由此敲响了大清国的丧钟。甲午战争,一场由日本挑起的海上战争,以一个让全体中国人蒙羞的《马关条约》作为终结,让洋务运动的所有成果遭到否定。不变革没有出路,变革成果又被日本所毁灭。古老的中国,由此错过了一个富国强兵的大好时机。来自日本的威胁,从此像噩梦一般,给此后的中国屡屡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大清朝的末期是一段最为〃有意思〃的历史,前所未有的变局,空前复杂的内政外交,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几乎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关于清朝走向近代的转折点,最早的说法是1793年。垂垂老矣的乾隆皇帝80岁了,他已经驾驭清朝这艘大船行驶了58年。

    这年秋天,作为外交官的马戛尔尼(1737…1806)奉英王乔治三世之命来到中国,以向乾隆皇帝祝贺80寿辰为由,要求清政府增开通商口岸,减低税率,给予租界,允许英国派遣公使长驻北京,允许英国人传教。

    接下来的故事广为流传。

    乾隆皇帝以其不识天朝体制,妄行乞请,而严加拒斥。在赐马戛尔尼筵宴,优加赏赉后,让其回国。

    马戛尔尼具体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大致如下:

    第一,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的港口。

    第二,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界地或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

    第三,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

    第四,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

    第五,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的其他地区。

    第六,向北京派常驻使节。

    第七,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2)

    以当时大清朝的实力和整个统治阶层的盲目自大、闭目塞听,乾隆皇帝当然对英国的〃无理要求〃不屑一顾。

    大国的盲目自大与小国的褊狭自负具有同样的逻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同一个大城市的市民与一个偏僻山村的村民一样。在农村人面前,城市人就常常会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而农村人一旦偏狭,就会觉得〃离开我们农民生产的粮食,你们什么也不是〃,甚至对城里人产生仇恨。隔膜与仇恨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够开放和信息的不对称。

    一种文化一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常常因为自大而走向封闭,中国就以实际行动论证并上演了这样一个悲剧。驭御大清朝数十年,足以让乾隆皇帝沉淀下足够的自信心。所以,面对英吉利小邦,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不屑。

    中英此次〃外交〃,就这样如一段小插曲一样,埋藏在历史之中,如果不是后来的一系列大变局,或者不会为后来者对这一插曲再三玩味。

    形势和世道的变化,总是在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到来的时候,才会让人觉得历史早已经埋下了伏笔。

    时光飞逝。乾隆皇帝带着康乾盛世酿造的辉煌和积弊谢幕。祖宗的霸业连同历史的包袱,一同甩给了爱新觉罗氏的后人。

    29年后,大清朝的好日子似乎还没有过完的时候,英国再次叩响门环。

    此时驾驭大清朝这艘*的是乾隆皇帝的孙子,道光皇帝。

    这是1834年7月25日。英国新派的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乘船抵达广州,并于次日向两广总督府递交要求通商的信函。

    按照大清朝的规矩,律劳卑的这一举动是不敬的、过分的!作为一个商人,他是不能与大清朝官方直接递交公文的,有什么事情应该通过当地的行商代为转交信函。

    律劳卑如此大胆,自有原因。他的背后是一艘已经游弋在虎门外的军舰。

    这个时候清政府的官员还不像后来那样〃没有骨气〃,对于蛮夷洋人还有优越感。大家认为应该停止中英贸易,对英国人的这种示威行动进行惩罚。

    两广总督卢坤向道光皇帝所奏的〃为律劳卑来粤不遵法度予封仓示惩片〃中说:夷人所恃者,唯有船坚炮利。内洋水浅,礁石林立,夷人施放火炮,亦不能得力。我方只要调兵遣将,水陆分投布置,夷人便会折服。

    皇帝的御案上常年堆积着雪片一样飞来的奏折,要让主子有耐心看下去自己的奏疏,文字必须干净简练。卢坤奏折言简意赅,显然是合格的。

    快马加鞭,这份奏折越过千山万水到达北京的时候,差不多已经两个月后了。

    9月30日,正在圆明园里辛勤工作的道光皇帝看到卢坤的这份奏折时,批了8个字:所办甚妥,所见亦是。

    值得感慨的是,直到这时候,大清朝的统治者依然保持着足够的自信。但是在这个年代,这种自信已经成为愚蠢的象征。愚蠢不是因为智商不够,而是因为眼光太低。此时的大清朝,在已经经历过工业革命的西方世界对比下,已经成为一座很大也很深的井。道光皇帝自然就是地位最高的井底之蛙。

 日本军舰撞沉〃洋务运动〃(3)

    当道光皇帝提起御笔批下那8个字时,英国军舰已经〃宣战〃了。

    但这位坐在京城的皇帝在数天后终于收到广东的奏折:英舰强行驶入虎门,直逼黄埔,轰击炮台,水师竟不能挡

    从此,这一败势在后来的中外近百年的战争中,一直延续,包括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北京烧杀抢掠。

    这些战争中,让清政府感到空前触动的是鸦片战争,让中华民族最为沉痛的是甲午战争,让中国人最为无地自容的是八国联军的占领北京。

    每一次战争的结果,都暴露了统治中华大地的这个政权已经百病缠身,并引发民间和政界的自救行动。

    鸦片战争之际,在清政府看来,比外患更严重的是内忧,那就是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发起了自救行动,也就是发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改革开放〃。

    中国历史走到此处,我们不妨暂时打住,看一下中国的东邻——清政府发起洋务运动的时候,日本在干什么?

    日本与中国同是西方商船和军舰的目的地,但日本的危机要比中国晚大约15年。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将军舰开进浦贺港口。次年,日美签署《日美亲善条约》。数年后,日本相继与俄国、荷兰、英国法国缔结条约。日本的民族危机到来,已经是1860年代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清政府在遭受一番打击后开始自救的时候,日本的民族危机才刚刚开始。在面临沦为列强殖民地危险的情况下,日本也开始了自救行动,刚开始是〃尊王攘夷运动〃,接下来则是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在时间上处于同一时期,但结局迥然不同。前者是以政治改革谋求富国强兵,后者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下,〃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输入技术,发展军事和经济。

    有人将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进行过对比。发现二者之间有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