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这边 美国那边-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美国,换工作很正常。社会流动性一年比一年大。人们会换工作、换职业。作为外交官,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有时也在想:自己要不要换换工作。任何人都会想:要不要改变一下职业和生活方式。中国有句古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在你寻找新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细节困难,因为这需要很谨慎的计划。比如,你通过发简历、打电话寻找新工作,这与你现在的工作会有矛盾,你会担心被现在的公司知道。一个人离开公司时,应该有权利把退休金带到下一家公司。这也是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一个议题。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怎样留住人才呢?方式包括增加薪水、给予休假等更多待遇,还有给予职位提升。在互联网公司还有一种较普遍的做法,即创造一种轻松好玩的工作环境。美国有一种新的职位,叫chief morale officer(首席工作精神官)。他是专门负责工作气氛的人员,职责是为了创造更有活力的工作环境。
第二篇  明天你做什么工作话题18:在3~5年内,失业状况很难缓解
    袁岳(Victor Yuan):
    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精简人员,用工总量在减少。另一个原因是新的劳动者不断产生。供应不断增加,而需求是稳定的,这造成了失业人数的上升。现在,在普通人关注的问题中,失业下岗问题连续两年处在第一位。
    中国有个词:下岗(unemployment)。这是一种中间状态,意思是先把你放在那里,有了岗位再让你上岗。通常,单位会发给你一点儿钱,作为生活费。这种情况通常存在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官方现在基本上不用“下岗”这个词了。这个词的出现有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原因。因为当初受聘时谈好是铁饭碗,现在不是了。另外,一个人在年轻时就为国家的工厂工作了,现在工厂要解聘我,从情理上说不过去。这些都需要给出一个说法。于是,“下岗”这个代表中间状态的词就产生了。如果将民营和三资企业的失业人群、国企失业人群、无业人群等所有失业群体都考虑进去,那么中国的总失业率还是很高的。
    有两种情况会加剧失业,一是国有企业转型速度加快,二是农村产业改造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3~5年之内,失业状况不会缓解,还会加剧。下岗之后,城市里面有30%左右的人口在失业统筹保障之下,他们可以得到救济金。在北京,有30万人有最低生活保障费,也有相当多的一批人没有处在这种保障之下。政府鼓励职工下岗后创业的具体方法还有待完善。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就业转型培训、发放小额创业贷款,这些方式的发展还不够,需要有更多的社会组织来关心失业的人群。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美国人很看重工作。一个人的工作与他的性格、家庭和身份是紧密结合的。一个人失去工作后,除了对自己的经济有影响外,还会让人感觉到他在道德上是不是不好?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但自然会让人这么想。美国人刻苦工作的敬业精神很普遍。一个人失去工作会对他的生活有长远影响。房子贷款很贵,失去工作,可能支付不起。房子每月大概付1 000~2 000美元的分期付款。孩子上州立大学每年要花一两万美元,私立大学三四万。失去工作对退休金也会有影响。
    年轻人更容易失去工作。因为“first in,last out”,就是说,公司裁员时,会从最新进的人开始裁。私人公司经常进行人员变更,在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大一些。最近,美国经济比较困难。虽然开始好转了,但达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高峰。人们失去工作后,第一个问题不是想让政府帮我太多,而是我有什么办法帮助自己。失去工作后,可申请州救济金,一个月大概六七百美元,让你吃饱饭,让你有一段过度时间去找新工作。现在,美国失业率在6%左右。而上世纪90年代只有4%多一点儿。
第三篇 人际关系:互相帮助 互相欣赏话题19:请客如吃干净是很好的状况
    话题19:
    对于美国人来说,请客时如果盘子吃干净了,见底了,是很好的状况
    袁岳(Victor Yuan):
    我最近一次招待客人是大前天。一个美国客户来北京,他是朋友介绍来的。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到什么地方吃饭:老美来了,什么地方合适呢?不能太辣,不能太奇怪。来了先谈事情,然后吃饭,吃完我会说今天我买单。招待美国人在我看来很划算,他们不太懂,点一些便宜的菜就把他们打发了。豆腐和宫保鸡丁就可以了。在吃的过程中该谈什么事情就谈,即使是他跑来约我的,在我的地盘上,也一样由他买单。
    中国人的待客规则,一是要热情,态度上不能慢待,别人会用你的态度判定你的心意。对待不同地方的朋友,难度不一样:美国人,以低成本就能让他们满意;香港人,就难了,他们讲究吃;老家人,点些没吃过的菜就可以;对过去的同学、同事,不能点得太便宜,那表明你把他看得很便宜。二是量不应该不足,可以有余、可以浪费,但不能空盘。三是如果有求于朋友,那么吃饭是不够的,通常应该有另外的表示。根据办的事不一样,表示的程度不一样。对于外国人,选最不值钱的东西就可以了:小盘子和小手帕就行;对中国的朋友,这些东西人家都不会要的。如果你送的礼物显得很小气,那么前面的东西就都白吃了。另外,对于我们中国人,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买单要积极主动,这是表现你诚心与否的重要时机。如果你是公司老板,更要主动买单,不要让教授或公务员买单。如果有人邀请你去家里吃饭,在中国,一般不代表他对你很亲密,而是省钱的表现,不见外但不够重视。除非比较有钱,带到家是比较亲密的表现。总的说来,表面的热情要有高度。过去是酒要喝到醉,要喝度数高的、价钱贵的酒。现在,劝酒的方式缓和多了。不再强迫喝,不喝醉,喝低度酒。现在的待客之道是:热情、主动、考虑健康。待客之道变得比较宽容合理了。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在北大学习时就意识到中美在待客上存在不同了。中国人特别讲究规矩,比美国人多许多。但这不意味着美国人不好客,只意味对待客人的方法是不同的。最近,我邀请了一对夫妇到家里做客。那时,我们就知道,这对夫妇不是经常有机会到美国家庭做客,于是我们就做了美国菜。菜量是足够的。如果吃干净了,盘子见底了,那么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很好的状况。考虑如何对待客人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客人从哪里来;二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招待客人。请客人到家里是对待关系比较好或特别亲密的朋友。有时也会与好朋友去外面吃一些特色菜,吃一些我们自己做不出来的东西。在家里和在外面不一定意味关系怎样,但如果在家请客,那么更大的可能性是很好的朋友。
    美国人更看重做客之道,而不是待客之道。对于待客,热情,让人有回家的感觉就好了。习惯上,要事先告诉客人除了他还有哪些人要来。另外,应该问客人有哪些菜不吃,如宗教上的忌讳等。反过来,做一个客人的规矩比接待客人要多。客人要准时到,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一般的情况下,要带点东西,如酒或水果等。作为客人,在没上菜时或吃完饭后,应该问主人,“我能帮什么忙吗?”有时,主人真的会允许你收拾桌子或洗盘子呢!这是很亲切的表示。劝酒在美国是不存在的。
第三篇 人际关系:互相帮助 互相欣赏话题20:纯粹的友情减少了,利用色彩增强了
    袁岳(Victor Yuan):
    与我保持紧密关系的朋友大概有40人~50人,其中1/3是同学关系,1/3是商业合作关系,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社会关系,如媒体记者和网友等。总结一下结交这些朋友的目的,1/3是自然认识的,另外2/3都是带有功利成分的。从友谊的发展看,朋友的总量特别多,而且新朋友特别多。每个星期,我都要发出一百多张名片,收回八十多张名片。全年接触六七千新人,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比较紧密的新朋友。虽然我不代表一般人,但这些反映出,现在人们的社交更具规模了,通讯服务的发达更进一步支持了这种规模社交。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友谊的特点是功利性层面加强了,从负面来说,这种情况也支持了开后门情况的发展。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经济重要性的提高,朋友的功利性也会进一步提高。短期利益的朋友关系会占用大量的交往时间和精力。保持长期交往的朋友减少了,纯粹的友情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用色彩增强了。友谊中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减少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成分有明显增加。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我必须说,作为外交官,我的生活流动性很大,有时在这个国家,有时在那个国家。这对友谊产生了影响。一方面,我在不同地方都有朋友。中国朋友和俄罗斯朋友都有。另一方面,我的朋友在不同地方,比较分散,不容易保持友谊,因为友谊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来维持。有时,我觉得朋友怎么这么少,后来意识到,哦!原来我已经在莫斯科了,一些朋友不在这个国家。我周围很好的朋友,差不多有20个~40个。在这些人中,有些是一起长大的,大概占10%左右。更多是在上大学和工作时结识的朋友。我的这些朋友有个特点,就是国籍多样化。但是如果朋友太多了,到了一两百个,那么我个人觉得很难安排时间,很难保持友谊的质量。这一点涉及到美国人最近几年对友谊的看法的变化。感情色彩稍微淡了一些,但我还是比较珍惜友谊。工作上的朋友虽好,但不能完全满足对情感的需求。中国人对友谊的重要概念是我依靠你,你依靠我,我帮你,你帮我。一些我不认识的中国人,刚认识我,就让我帮助他们拿签证。这种事情在美国很少发生。在美国人眼里,友谊的核心不是互相帮助,而是互相欣赏——我们是朋友,我们在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就是这样。
第三篇 人际关系:互相帮助 互相欣赏话题21:美国人不会看对方花了多少钱买礼物
    袁岳(Victor Yuan):
    中国人给朋友送礼分为不同情况。大致有三种:一是随份子,每个人一份。朋友结婚就是一种,好像这是必须随的。二是朋友有了红白喜事,要有所表示,这是被一种习惯决定的,不是必须做的,但是否送礼表示你与他之间的关系。三是情感型的,生日送花,情人节送花,或者没任何原因,就是送花。后者更多地是为了让对方觉得自己被关心着。送礼需要考虑两点因素:一是送礼要拿得出手,要像样子,最低限度为自己保全面子;二是习俗的力量,不送礼是否有负面评价。前两种礼在传统地区(如农村)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情感礼则是在都市中、在年轻人中较流行。一般说来,如果送礼花的钱太少,则还不如不送。买太便宜的礼品送人通常会导致负面影响。情感礼则关键在于趣味性和独特性,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