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直到那时,设计人员只想采用自然循环的方法来给室内换气,根本没有认真想过用人工方法给室内换气。
要想用人工方法换气,就需要花很多外汇高价进口冷却设备。正因为这样,世界上许多有名的滑冰馆也大都利用自然循环换气,从而调节室内温度。
设计人员踌躇一会儿,回答说,要沿用别国的办法处理。
金正日同志听了之后,说,只循环室内空气来调节温度,室内污染的空气还不是照样留在屋里。接着说:
“即使是一点点,也不要使污染的空气留在比赛场上。
“要百分之百地排除掉,百分之百地换上新鲜空气。
“资本家当然要看重建筑费和经营费,但我们为人民搞建设,就不该把钱当成重要问题。
“要以为人民的观点,重新设计好了。”
改过来的施工程序
1975年初,有一天,金正日同志到坐落在大同江畔的朝鲜纪录电影制片厂视察,在回去的路上到洗印厂建设工地停下了车。
他走下车,了解了洗印厂的建设情况。
当时,正在大张旗鼓地建设该厂,有特色的厂房三层楼,外墙业已砌好,并抹完了水泥。
他望着平地而起的厂房,了解建设情况,突然问一位干部,废水处理设施搞得怎么样了。
那个干部的脸上表现出为难的神色,犹豫了一会儿,吞吞吐吐地回答说:
“还没全部搞好废水处理设施,因为影片的洗印工作要求很急,打算先开工,一面工作,一面赶处理废水的建设。”
他听了以后果断地说:
“那不行。不先搞好处理废水的设施,决不许先开工。
“那些废水里含有有害物质,任它流进大同江里,那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你们想过没有?”
他停了一会儿,放眼眺望大同江那面。
碧清的大同江水早已封冻,变成了小朋友们的滑冰场。
人们在冰面上,凿出许多窟窿,垂丝钓鱼,给大同江的风光增添了异彩。
金正日同志激动的话音,又响了起来。
“大概你们还不能全知道,为了保护平壤市民,使之不受公害影响,金日成主席在多么呕心沥血。
“
“在那艰难的战后时期,金日成主席到平壤纺织厂进行现场指导回来后,为解决废水处理问题,通宵达旦地思虑,呕心沥血的情形,直到现在我还不能忘却,历历在目。
“不管有天大的事,也一定要赶紧搞好过滤设备,把废水过滤净化后,再放入大同江。
“要做到,碧绿清澈的大同江里游鱼成群,首都市民免受公害之祸。”
听了他的指示,在场的干部们禁不住心里涌上一股热流,激越不止。
车子又徐徐滑动,驶到玉流桥上。
他透过车窗俯视大同江的风景,语重心长地说:
“市区里的各个工厂,如果都把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水不经净化就放进大同江,使得鱼虾死灭,钓鱼人绝迹,那么,大同江的风景会变得多么凄凉啊。
“我们要遵循金日成主席的意旨,把洗印厂排出的废水净化好,使清净的水流进大同江去。这样; 那些钓鱼人即使在洗印厂的废水流入的江边也能够大量钓到驰名的大同江鲻鱼、鲤鱼、鲫鱼、飞鱼等。这正是我们党的构思。”
于是,在洗印厂开工之前,展开了一次搞好废水净化设施的突击战。
施工程序改动了。
金正日同志一向首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着想,从这一点来说,改动了的施工程序才是正常的程序。
重选厂址
1980年9月的某一天凌晨,金正日同志打长途电话给咸镜南道的一位负责干部。
这位负责干部认为金正日同志在这个时辰给他打长途电话必是发生了什么重要问题,急忙拿起了听筒。
金正日同志在电话里问他:由咸兴到城川江上游的某地距离有多远。
那位干部没能立刻领会他问话的意图,只是告诉了他确切的距离。
金正日同志反复默念了几次他告诉的数字,好象在思索。
过了一会儿,他用深沉的口气问,如果在那里建设一座工厂,会不会对咸兴市的饮水有什么影响。
那位道的负责干部这才领会他这么早打电话的用意,谈了自己的想法:
“在那个地区盖工厂,在目前还不碍事,但将来厂区扩大起来,恐怕会受些影响的。”
金正日同志说:“我也正是为这一点担心,想了一夜,才在凌晨给你打电话的。今后中央打算派人去确定厂址,他们到你那里后,你要跟他们好好商量另选厂址。”
电话已打完,可是那位干部不能马上放下听筒。
他在此刻,虽不能全部领悟他对人民的热爱,但他总觉得他的这一爱意随电流不断地涌进他的心坎里。
当时,中央正计划在城川江上游盖一座工厂,因为从经济上着想,那个地区正适宜于盖这个工厂。
建厂申请呈报到金正日同志那里,因为从国家情况来看,建这个厂既重要又迫切,因此理该很快得到金正日同志批准。
但是,金正日同志却深怕在城川江上游盖工厂,会给人民的饮水带来影响,深思熟虑,通宵达旦,最后打电话给道里。
过了几天,中央的几位干部接到金正日同志要重新选定厂址的指示,来到了这个道。
他们偕同道里的干部勘察观地,辛苦几天,最后找到了一处适于建厂的地区。
金正日同志又打来电话,问道里的干部,找没找到新厂址。
那位干部汇报说,已选定一处新厂址,它同原先的厂址比起来,虽差一点,但原料、燃料和动力等的供应条件还是挺好。
金正日同志表示高兴,说:
“好极了,你们辛苦了。”
那位干部见他那样高兴,不觉自己的心也热乎乎的。
金正日同志接着说:
“选定厂址,当然要考虑原料的供应、运输条件等各种问题,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工厂将给人民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对这一点必须慎重考虑。
“即使经济上有很大收益的事,只要它对人民有害处,决不容许去做。”
好房子要先让人民住
1979年1月的某一天,金正日同志主持同苍光大街的建设有关的协议会。在会上,他就建设工作中提到的基本问题做指示之后,听取了环行路大街上的住房拆除计划。
负责这项工作的干部坦率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说,由于金正日同志怕使人民在生活上感到一点点的不方便,已采取措施,让党中央的工作人员暂时两户同住一所房子,腾出他们部分住房,让那些拆迁户住进去,但是因为有些党中央的工作人员家口多,不宜同住,无法调整,所以拆迁居民当中还有300户无法安排,打算让平壤市负责解决。
金正日同志留心听他汇报,末了摇了摇头说:
“那不行。平壤市哪里有那么多房子来给他们解决住房呢。真的要让平壤市来解决,他们除了让那些居民去和别家同住不会有别的办法。决不能那么办。”
他的口气很坚决,对侵犯人民的利益,他是丝毫也不放过的。
那个干部悔悟自己的想法太短浅,表示决心说,让党中央的工作人员都同住,从而让所有住房被拆的居民住进好房子。他听了后,好象才放下心,说:
“对了。应该是这样。我们党中央的工作人员就是受点苦,也应该暂时跟人同住,腾出房子先让拆迁户住,使他们毫不感到不方便才是。”
于是,按照他的指示,住在这条旧的大街的人们开始搬家了。
为使那些在大冷天搬家的人们毫不感到不便,金正日同志采取措施给他们派去多辆载重汽车,又派党中央的工作人员去照顾他们。
有一天,有一个干部在现场发现正在打包准备搬家的一家人,不知为什么个个愁眉不展。
他再三了解,才知道这一家本来很早就到这里跟别人同住一户,这次原主要搬到新居去,他又不得不跟了原主去到新居同住,所以甚感难为情,左右为难。
于是,这位干部重新全面做了一次了解,结果发现16户人家处在这种境况。
他把这一情况,当天晚上就报告到金正日同志那里。
金正日同志听到报告,脸上现出忧郁的神色,沉思了一会儿,说:
“幸亏你到现场去,了解到这种情况,你做对了。
“若是我们没了解到这一情况,放了过去,那他们又该怎么样呢。
“我们照顾得不够周到啊。差一点让那些长期跟人同住的人家,又去跟人同住了。
“即使让党中央工作人员多腾出一些住房,也要让他们都住进自己的房子。”
接着,他谆谆告诫说,今后要建立严格的制度,某些机关根据需要申请拆除居民住房,就必须让他们为那些居民提供了别的住房之后再拆房。
至于那16户人家当然拿到住房证,搬进了曾有党中央工作人员住过的住房。
钢水和炉前工
1966年5月3日,金正日同志到黄海钢铁厂视察,走到第六号平炉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当时,炉里钢水正在沸腾着,炉前工们站在炉前观察着炉内的变化。
金正日同志问一位厂干部说,炉前工们不那样站在炉跟前,而离炉远一点不行吗?
那位厂干部回答说,靠炉近一点才能很好地观察炉内的情况。
他沉思着望了一会儿炉前工们工作的情景,便向厂干部提醒说,技术人员不该死抓着旧技术不放,而要积极努力把最新科学技术成就采纳到生产中去。
他又突然问:
“炉前工为什么不戴护目眼镜?”
干部们回答说,用肉眼看,才能准确地观察出炉膛里面的变化;这里的炉前工们往往不愿戴护目眼镜,因为这样只看一眼炉膛内钢水的颜色就能看出它的温度。
金正日同志想了一会儿,说:
“给我一副护目眼镜。”
他把护目眼镜接在手里,迈起大步走向炉前。
人们张煌起来了,有一位干部向前挡着他说,那里喷出的热风太厉害。
他把他轻轻地推开,说:
“炉前工们天天在这里干活,我站一会儿还怕什么呢。”
他走近平炉,久久地观察着炉膛里的钢水。钢水在炉膛里烧得滚开,象是波涛汹涌的海水,不时喷出热风,使人难耐。
他摘下护目眼镜,翻来复去,仔细端详了一会儿,问:
“戴了这架护目眼镜,眼睛能完全得到保护吗?”
“这个”
“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护目眼镜?”
“”
直到那时,干部们对护目眼镜不甚注意,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护目眼镜,尴尬地犹豫着不敢马上作回答。
金正日同志便爽快地说:
“不论对谁来说,眼睛都是最宝贵的,而对只看一眼钢水的颜色就能判断出钢材质量的炉前工更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可是,象现在这样,老站在炉前受强光刺激,会很快弄坏眼睛的。”
他在视察别的车间的时候,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他视察完钢铁厂后,向厂干部们说:
“钢铁,如今对我们来说当然很宝贵,但炉前工的健康更为宝贵,可以说要胜过钢铁几倍。
“因此,我们的干部在考虑钢水之前,应该先为炉前工着想。”
他留下语重心长的话,离厂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