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郁郁是形容词,意思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 孔子在此自称他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启后,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 这是连接到上面所讲的宗教文化之后。 孔子认为只有人文文化这个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量力而为 谦虚好学

    现在讲到另一段: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量力而为 谦虚好学鄹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即邹。 鄹人之子即指孔子。 这一段所讲的应该是正当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司法行政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古代官制,无法与现代比类,为了便于了解,姑且作此近似的比拟)

    ,参与了代表国家、代表王室的宗庙大典。 他进去以后,对于每件事都要问问清楚,向人请教。 走哪里?坐哪里?每事都问人。 于是有人笑他说,一般人乱捧,都说孔子这个人了不起,处处懂礼,可是这个“鄹地佬”进了大庙,什么都不懂,事事都向人请教。 这话被孔

 170

    八 佾 第 三751

    子知道了,他说:“这就是礼啊!”以前我们提到过,假如出国到了别人的国度,风俗习惯不同,对人家的事,不懂的应该多问。 到人家家里也是一样,求学问也是一样,做事也是一样,诚恳向人请教,就是礼的精神,也是作人的道理。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是古代传统的武功——射箭,那时的武功还没有发展到少林寺、武当派(这些是唐、宋以后的事)。周代的军事武功是车战的时代,最重要的武器还是拉弓射箭,武功高低的标准,就看射箭的高明到什么程度,相当于现代打靶、射箭的标准,在于射中了红心没有,而不问箭能否透过牛皮,每枝箭射中了标的,就绝对够标准,箭能不能透过牛皮,则不作考虑。因为每个人天生的膂力不同,有些人膂力很强壮,他的箭不但可穿牛皮,甚而可穿过墙,有些人的箭射出去不能穿透牛皮,但他每箭都中红心,也就够标准了。这一段是说明作人做事,够不够道德的标准,只问合不合正道,并不苛求他对事功成就的程度。 因为没有机会给他表现,环境不对,时代不对,他也就无从表现,这有什么办法?由此触类旁通,对人对事就可减掉些苛求了。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非常慎重的祭典之一——告朔。 每个月的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月暗为晦。 过去没有订出现在这些假日,“朔望”就是休息的时候,不过不像现在这样重视。 每月的初一,主政

 171

    851论 语 别 裁

    者要代表国家,向天地祖宗,禀告所作所为,这就是所谓的“告朔”。用现在观念来说,就是说在那时发表政见。 对谁发表呢?对天地鬼神。 现在对大众发表政见,讲了不兑现的也有。 当时对天地鬼神讲的话,如不兑现自己就害怕了,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在监视管制。 所以告朔这件事也很郑重。从前告朔时一定要杀羊。 到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风气已开始衰败,这些礼仪的精神,也慢慢跟着衰落变化了,所以子贡当时准备去掉告朔时候用的饩羊。 饩羊是蒸过了的,等于现在拜拜,杀了猪羊,还没有炊熟就放在祭桌上,稍稍蒸一下免得腐臭,这就是饩羊。 子贡当时想,拜拜就拜拜,这只羊可以省下来。 所以孔子告诉子贡说,你的主张也对,为了经济上的节省而不用羊也好,为了表示诚恳而不必用羊也好,不过我不主张去掉,不是为了这只羊要不要省,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精神。 固然不用象征性的东西,只要内心诚恳就可以,但现在的人,真正诚恳的心意发不起来了,就必须要一件象征性的东西才能维系得住,所以你子贡爱这只羊,而我更重视这礼仪和它的精神内涵。由这件事我们就懂得,在社会上,或在政治上,有时绝对空洞的精神,并不足以维系一件事物,而必须配合某些实质的东西才能生效。 如口惠而实不至,有时候就要失败了。这里又引用孔子另外一段话,颇为感慨。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诌也。

    这段话,连起上一段来说,是说作人处世的艰难。 我想大家有时也会有同感。一个人想做个忠臣,有时候也很难。对

 172

    八 佾 第 三951

    主管、对领导人尽礼,处处尽忠合礼,而旁边的人会认为是拍马屁。 所以孔子非常通人情世故。 凡是当过长官也当过人部下的,都有这种经验。 如果自己毅力不坚定,见解不周到,受环境影响,只好变了。那么该怎么办呢?

    还是以礼为准,也是上面的话“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人格还是建立在自己身上。 别人尽管不了解,只看自己内心真正的诚与不诚。 诚正的建立,久后自知。 自己的见解与人格的精神,等待时间来考验,等待时间来证明并不是他人说的那么一回事,也就心安理得了。

    儒冠错换八卦袍的诸葛亮

    平常一般人谈到修养的问题,很喜欢引用一句话——“宁静致远,澹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现在先介绍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有人说文人都喜欢留名,其实,岂只文人喜欢把自己的著作留给后人。好名好利,是人心的根本病根,贤者难免。先不谈古人,就拿现在来说,几十年来,不知出版了多少的著作,但其中能被我们放在书架上要保留它到二三十年的,又

 173

    061论 语 别 裁

    有几本书?尤其现在流行的白话文章,看完了就丢,只有三分钟的寿命,因为它缺乏流传的价值。 一本著作,能够使人舍不得丢掉,放在书架上,才有流传的可能。 所以留名是很难的。清代诗人吴梅村说的:“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

    一点不错。所以古人又有一句名言说:“但在流传不在多”。比如诸葛亮的一生,并不以文章名世,当然是他的功业盖过了他的文章。 而他的文章——只有两篇《出师表》,不为文学而文学的写作,却成为千古名著,不但前无古人,也可说是后无来者,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他的文学修养这样高,并没有想成为一个文学家。从这一点我们也看到,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往往才具很高,如用之于文学,一定也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家。 文章、道德、事功,本难兼备,责人不必太苛。诸葛亮《出师表》外,留下来的都是短简,文体内容简练得很,一如他处事的简单谨慎,几句话,问题就解决了。看他传记里,孙权送他东西,他回信不过五六句话,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就这么解决了。这一篇《诫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儒家思想的修养。 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 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衣服,变成儒家的。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 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 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 后来八股文也是这样,先把题目标好,所谓

 174

    八 佾 第 三161

    破题,就是把主题的思想内涵的重心先表达出来。 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只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澹泊无以明志”

    ,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

    ,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我们在孔子思想里也说过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学无以广才”

    ,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 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 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 “慆慢则不能研精”

    ,慆慢也就是“骄傲”的这个“骄”字。 讲到这个“骄”字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 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用以骄傲。 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 所以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成就,假如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我们中国人,力戒骄傲,现在外国文化一来,“我有了他真值得骄傲”这类的话,就非常流行,视骄傲为好事情,这是根据外国文字翻译错了,把骄傲当成好事。 照中国文化规规矩矩翻译,应该是“欣慰”就对了。 这是几十年来翻译过来的东西,将错就错,积非成是,一下子没办法改的地方。但

 175

    261论 语 别 裁

    是,为了将来维护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要想办法的。有许多错误的东西,都要慢慢改,转移这个社会风气才是对的。 这是说到慆慢所引出来的。再回到本文“慆慢则不能研精”

    ,慆就是自满,慢就是自以为对。 主观太强,那么求学问就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为什么用“险躁”?

    人做事情,都喜欢占便宜走捷径,走捷径的事就会行险侥幸,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 尤其是年轻人,暴躁、急性子,就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这个地方,有些本子是“志”字,而不是“意”字,大概“意”字才对,还是把它改过来。 ——年龄跟着时间过去了,三十一岁就不是三十岁的讲法,三十二岁也不同于三十一岁了。 人的思想又跟着年龄在变。“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后悔,已经没有法子了。看诸葛亮这篇《诫子书》,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 这道理用之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

    ;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养,只是学问的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 由历史文化谈到诸葛亮的学养,到此告一段落,现在再继续原文。

    孔子的换心术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76

    八 佾 第 三361

    这个问题,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就牵涉到政治思想,也可以说是政治的作法,简明一点就叫政治领导术。 鲁定公所问的,是领导术或领导的方法,而孔子答复他的,是领导的道德,撇开了鲁定公所问的方法。 换言之,乃是在驳鲁定公。认为用方法——手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