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旁边一些校尉听了都兴奋的抬头看着关平,他们都以为关平是要出动隐藏着的力量了,不过,关平接下来一句话泼了他们一头冷水:“明日之后,这支黑山军将不复存在,弟兄们再坚持一天,不要被敌军攻破了城池。”
说完,关平就将城门交给了几个校尉,然后,他自己则下楼回到军营中去了,军营内还有五千步兵,两千骑兵,这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士兵,关平将他们一直留到现在,就是为了等公孙续一道命令。
令人兴奋的是,公孙续的这道命令已经传来了,公孙续从草原大营调来的两万七千骑兵已经抵达雁门外百里处,由于急行军两天,他们现在需要休整,但是,明天中午之前,他们就会出现在雁门城下。
而幽州方向,公孙瓒已经率领三万人马抵达预定位置,虽然公孙瓒一直没有出手,可是,等明天公孙续这边发动攻击的时候,他又怎么会闲着呢?
而关=关羽这边,虽然只有两万新兵,可是,这段时间他们也没少跟黑山军交手,况且,关羽的任务不是杀敌,而是阻止黑山军南下,想必,明日一战后,关羽的任务就是要抓住所有被击溃难逃的黑山军了。
公孙续的合围计划就快要实施了,可怜的是李大目现在都还不明白为什么雁门总是攻不下,为什么匈奴援军还不出现,为什么幽州方向公孙瓒的大军一直没有出现。
太多的不寻常,终于引起了这个流民头领的怀疑,雁门之地何其重要,几乎就是并州通向草原的咽喉,公孙续不应该会让雁门成为兵力空虚之地。
匈奴那边本来约定会有三万援军,可到现在一点消息都没有,难不成匈奴那边也出了什么事情不成,李大目越想越不对,他终于感觉自己是不是被骗了。
可是,当李大目真的意识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却已经晚了,这天早上,李大目本想着继续攻打雁门,可就在他准备出兵的时候,有斥候传来消息说后方四十里出出现了幽州骑兵,领兵将领乃是公孙瓒。
这下子,李大目终于是明白了,原来人家是挖了个陷阱让自己跳,可怜自己忙活了这么久,纯粹就是往人家张好的口袋子里钻啊。
后路被断的李大目这时候也狠了心,他正准备全军压上一举攻下雁门,因为雁门这几天的抵抗越来越弱,大多数守军都是负伤上阵,只要自己这边再坚持两三天,说不定就能攻下雁门了。
不幸的是,李大目这命令还没有下达,前方士兵传来消息说雁门城上出现异常,所有雁门守军都被换下,就连那些破烂不堪的旗帜也被换掉了,现在,雁门城上全是黑山军们没有见过的守军,全都是铠甲齐备,兵甲犀利的老兵。
李大目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气的把眼前的桌案给踢飞了,忙活了这么久,真的是被雁门守将给坑了啊,雁门内肯定还有大量守军,只不过一直没有显露出来而已。
到了现在这个地步,黑山军要么南下,要么北上了。可是,南下的话,必定还会遇到更加激烈的抵抗,更重要的时候,南下就等于进入了并州腹地,想逃出来的话,就更难了。
为今之计就只剩下北上进入草原了,说不定还能和匈奴大军汇合,或者从草原绕道回到黑山去,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唯一一条路了,李大目不走也得走啊。
可惜,上天不会眷顾李大目这等凶徒,正当黑山军准备拔营的时候,北边则传来一阵阵马蹄声,接着,一个身中数箭的斥候跑进了大营,他挣扎着只说出了半句话:“北疆军,公孙、、、、、、”
话还没有说完就断气了,李大目等人都看到这斥候身上的雕翎箭,他们明白了,自己这边现在是逃不掉了,本来还以为北边草原有匈奴人作为依靠,可是,现在,北边出现的竟然是北疆军。
当那斥候说出“公孙”两个字的时候,李大目差点没吓的蹦出三丈高,好在这斥候还没有说完就挂了,不过,也不用他说完了,听着马蹄声就知道,这必定是公孙续从草原方向率军回来了。
李大目明白自己已经是死路一条了,可是,就是死,他也想拼一把,再怎么说自己手上也还有十多万人马,出去受伤的,还有八万多能上战场,而公孙续那边必定是轻装简从,人数肯定不会太多,李大目觉得自己还有机会的。
黑山军大营现在其实已经是混乱起来了,李大目立马下令据营而守,他也不再妄想朝北突围了,反正营寨内还有这么多人马,要是北疆军想打进来的话,就必须得付出巨大代价。
李大目的想法是好的,至少,他觉得自己手上还有这么多人马,在人数上不下于公孙续和公孙瓒他们兵马总数,可是呢,公孙续会给他这样的机会吗?
第233章 :剿灭贼军2
对于这一次围剿黑山军,公孙续也是做了精心策划的。。现今总共有四路兵马分别守住了黑山军逃跑的所有方向,对于只有十多万流民的黑山军来说,动用四路大军还真是瞧得起他们了。
这四路人马中,除了关羽那一路是两万新军战斗力较弱之外,其余三路都有独自跟黑山军叫板的实力,公孙续这边是两万七千沙场老兵和三千虎贲骑兵,且个个都是骑兵中的好手,算是实力最强的一路。
公孙瓒这边有一万精锐骑兵,八千白马义从全在此中,另外还有两万多乡勇,也都是骑兵,是三路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而关平这边,马步军共两万,但是,关平有城池之利,黑山军根本就攻不下来,况且,雁门内还是十几万百姓,要是真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的话,关平还能征召青壮上战场。
不过,黑山军虽然容易击败,但是,要想妥善处理击败黑山军后的恶果,却不是那么简单了。黑山军同当年的黄巾军一样,其最厉害的不地方并不是他们的战斗力,而在于他们的破坏力。
一旦让这样的流民军队四散逃开涌入民间的话,那当地百姓就会遭受无妄之灾,把黑山军逼急了的话,他们什么都敢做,而且,最重要的是,打散了的黑山军根本就不好抓捕,所以,公孙续才苦心积虑的谋划了这次围剿。
总的来说,李大目还真的是很配合公孙续的行动,当他得知自己被围困的时候,李大目依然想做困兽之斗,他立马收缩人马聚集于大营中,殊不知,这下子,李大目还真是随了公孙续的心愿。
不等李大目这边做好防御准备,大营外的马蹄声就越来越接近了,紧接着,数千骑兵出现在黑山军士兵眼中,迎风飘扬的选锋战旗,黑色的战甲,高大的骏马,剽悍的战士,这一刻,所有黑山军士兵都明白,北疆军最精锐的选锋军出现了。( )
不少黑山军士兵都被眼前的景象给吓呆了,他们中大多都是新加入的流民,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的经验,更别说跟骑兵对阵了,而且,选锋军乃是沙场老兵,人人手上至少都有十几条人命,每个选锋军将士都散发出一种凌厉的杀气,数千个这样的骑兵聚集在一起,这种杀气就更加可怕了。
这是公孙续安排的最先抵达的五千选锋军,此时,其余人马正在黑山军大营附近,为了保证不会有黑山军士兵跑掉,公孙续下令让选锋军堵住黑山军大营的四个营门。
就在黑山军士兵们惶恐的时候,紧接着,雁门城池方向传来一阵阵怒吼,然后,将近五千步兵,三千骑兵排列着整齐的步伐出现在黑山军视野中,这是关平率领城内人马出战了。
步兵当然最适合攻城拔寨,五千步兵在替下守住营门的选锋军后,他们就立马摆出阵势,然后,从城池内运出的一架架重型器械正在组装,要想攻下黑山军大营,可不是仅靠人力就可以的。
撞杆,鹅车等器械慢慢的出现在黑山军士兵的视野中,此刻,黑山军士兵大都陷入恐慌状态,他们不敢出营迎战,只能等着北疆军攻打进来,似乎,只要他们躲在营寨内就是安全的,殊不知,要不是公孙续不想白白浪费士兵的性命的话,这样简陋的营寨,早就被攻破了。
此刻,黑山军大营内,李大目这个黑山军头领再也坐不住了,他下令所有士兵都要全力抵抗,就在他刚刚下达命令的时候,北疆军已经开始攻打营寨了。
李大目正骑在战马上观望着,上次匈奴人送给了他三千战马,他全部用来装备自己的亲兵,此刻,在他身边除了三千刚刚组建的骑兵以外,还有五千可靠的步军正等着他下达命令。
李大目心里清楚,大营肯定是守不住的,他本以为公孙续会急着采用骑兵攻城,这样的话,他或许还有点机会,可是,公孙续的骑兵抵达后压根就不急,北疆军先是封死了黑山军所有逃跑的道路,接着又调来步兵和重型器械,看这架势,明显是要将自己这边全部剿灭啊。
不过,在李大目看来,事情不并不是没有转机,至少,本来应该是围困自己的四路人马现在才出现了两路,关羽那一路都是步兵,且新兵居多,应该是不会来了,而公孙瓒这一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竟然也还没有来,这,就是李大目唯一的机会了。
黑山军的大营其实很大,不然何以容纳十几万人马,所以,就算是公孙续的大军加上关平的人马也不过才三万五千多人,根本就无法将黑山军大营全部困死。
公孙续只不过是派人盯住了黑山军大营的四个营门,且现在还将主要兵力放在了北门这边,虽然其余三门也有骑兵攻打,但明显是忽悠人的。
要想攻进大营,还就真得依靠关平的那五千步兵和重型器械,而这些东西都集中在北门,相对而言,其余三门的进攻力量就薄弱很多,李大目现在正是想找个机会赶紧突围。
这次跟袁绍达成协议出来劫掠粮草,本来也是满而归,可惜,最终还是遇到了公孙续这样的狠人,要是当初能早点回去的话,也不至于有今天这样的窘境了,李大目此刻正处于深深懊恼中。
不管怎么说,只要能活命就行,中山那边还有黄龙和雷公的部队,李大目心里清楚,只要自己能跑到中山那边去,自己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且常山还有张燕,他不信张燕会见死不救。
北门外,喊杀声接连不断,简陋的营门根本就抵挡不住北疆军的进攻,但凡是有敢露出头的黑山军都被北疆军骑兵们重点照顾,到目前为止,公孙续手上其实还有一万五千选锋军没有出动,他在等,等黑山军崩溃。
七千仆从军和分作三队分别在其他三门那里阻击敌军,关平带来的三千骑兵作为机动力量准备随时支援,北门这边,有选锋军五千人来回奔射,黑山军已经是被压着打了,压根就没有还手之力。
李大目在北门那边调集了四万人马,几乎就是自己这边可战之兵的一半了,其余三门也各有一万人马驻守,除去他身边的这八千亲兵外,他手上还有一万人作为突击力量。
终于,在黑山军众人焦急的等待中,北门那边传来了一阵阵惊呼,接着,不少黑山军往大营内部跑来,嘴里喊着:“北疆军打进来了,北疆军打进来了、、、、、、”
李大目等的就是这一刻,能不能安全逃出去就看现在了,他立马下令那作为预备队的一万人朝东门突围,然后,他自己亲率八千最可靠的部队跟在这一万人后面。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能在史书上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