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京城的明朝往事-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叛军虽然勇猛但数量有限,和号称百万的南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在叛乱初期虽然互有胜负,总体上却一直处于劣势。东昌一战,不仅大将张玉阵亡,朱棣本人也差点做了俘虏。如果不是建文皇帝有令不准伤害朱棣性命,战争可能早就结束了。另外,叛乱初期朱棣叛军追求的是攻城略地,但由于人数上的劣势,要么顿兵坚城久攻不下,要么旋得旋失。面对不利局面,朱棣几经动摇。姚广孝一方面在战争不利时及时建议回撤保存实力,一方面千方百计给朱棣鼓劲打气。在仔细分析了形势后,姚广孝提出避免和南军进行硬碰硬的对抗,放弃夺取城市,直接从南军缝隙穿过南下,直取南京的战略建议,被朱棣接受。此后叛军一路南下,只在淝河、灵壁遇到少许抵抗,即杀进南京,夺得天下。 

  在朱棣的心腹中只有姚广孝是文士,其他都是武将。姚广孝虽然没有随军亲临前线,但他在策划叛乱、为前线指挥献计献策方面贡献最大,因此朱棣在登上皇帝位的第二年即不顾他和尚的身份,封他做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恢复姚姓,并赐名为“广孝”,同时要求他蓄发还俗,赐给他府第和两名宫女。姚广孝撺的朱棣叛乱,为的是实现早年建功做官的理想,但朱棣即位之后大肆屠杀异己,特别是杀害他先前特别叮嘱要留活命的方孝孺的事实,让他心存余悸,唯恐朱棣像其父一样大杀功臣,于是坚决拒绝还俗。平时穿朝服上朝议政,退朝后随即换上僧服,而且依旧住在寺院。为表示不喜欢荣华富贵,在奉命赈济苏州、湖州一带时,特意到家乡长洲走了一遭,把所获得的金银布匹全部散发给宗族乡里。
  此后姚广孝曾和解缙一起主持纂修《永乐大典》,在朱棣北伐蒙古时辅佐朱高炽处理日常国务,并曾辅导后来的宣宗学习。朱棣迁都北京后,姚广孝回到庆寿寺居住,直到病逝。
  姚广孝帮助朱棣叛乱,颇为正直之人所不齿,他的朋友王宾拒绝与他见面,双胞胎的姐姐要么不理他,要么对他厉声痛骂,让他大为失望,开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并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如在晚年病重,朱棣亲身探望时请求赦免已经被关押十余年的建文皇帝的僧官溥洽;为表示忏悔并帮助朱棣赎滥杀之罪,建议并亲自设计建造了著名的永乐大钟,等等。
  姚广孝死后,朱棣非常悲痛,为之停朝二日,追封荣国公,以僧礼安葬于房山,并亲自撰写了神道碑。在今房山区崇各庄乡常乐寺村东仍保存着姚广孝的墓塔。塔高33米,八角形九级密檐式。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塔刹铁制,状似葫芦。朱棣御撰神道碑也已出土。 (张金奎) 

  在怀柔北宅村北泽山将军顶下有一片明代陵墓遗迹,石人石马散落在田间地头或农家墙、院内,当地人称之为“小十三陵”,理由是北泽山与昌平十三陵属于一个山系,十三陵是龙头,北泽山是龙尾,而且这里恰恰埋葬着13位武将。论气派,显然没有十三陵宏大排场。但此处三面群山环抱,就像一堵天然的围墙,一面平地开阔平坦,山上的流水从北向南而流,将平地整个环抱起来,与明代福建派的风水选址观点完全吻合。是谁有此眼光,而且有资格与朱家皇帝埋在一条山下呢?查阅史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成国公朱能一家。
  朱能的父亲朱亮,安徽凤阳府怀远县乐河乡人,也算是朱元璋的老乡。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亮组织义兵保卫乡里,后率部整体投入朱元璋起义军。明朝建立后不久被调往北平,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主要负责保卫当时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
  朱能(1370—1406年),字士弘,朱亮长子,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继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曾经参与朱棣主持的北伐,活捉了元朝太尉朵儿不花。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大肆屠杀元勋功臣,国初名将杀戮殆尽;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元朝残余侵扰的重任,护卫甲士尤多。其中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燕王曾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所以倍受重视,有权“节制沿边士马”,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需可以自断军中小事,大事才向朝廷报告。但朱元璋低估了诸位“孝子”的政治野心,致使藩王势力日渐膨胀,呈尾大不掉之势。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没有从其他儿子中另外选择一个继承人,而是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专权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下令取消亲王节制文武将吏的权力。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
  燕王朱棣早就对朱元璋不立自己为继承人不满(朱标死时,二子、三子已死,四子朱棣是事实上的长子),于是密谋反叛。朱能是他的三个主要助手之一,另外二个是谋士姚广孝和大将张玉。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朱能等人的协助下,诱杀了中央派来监视自己的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迅速占领北平九门,起兵叛乱。朱能因功晋升指挥同知。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后,朱能首先领兵攻占北平以东的蓟州,进而攻占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与此同时,其他部队也先后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等地,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朝廷已经没有大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30万伐燕。八月,南军进至河北滹沱河地区。朱棣军在中秋之夜发动突然袭击,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朱能在此战中率先攻破雄县东门,并追击到月漾桥,活捉南军大将都督杨松、潘忠等,继而一鼓作气追赶南军到莫州,斩获无算。当时耿炳文大军尚有数万,而且已经于滹沱河北岸摆开阵势,明显是敌众我寡。朱能见南军连败,士气低落,于是冒险率领30多个敢死军士,跃马疾呼,冲入敌阵,南军气馁,纷纷后退,自相践踏,损失惨重。三千多南军缴械投降。耿炳文无奈,只好率残部退守真定城内,闭门不出。 

  建文皇帝得到耿炳文战败的消息后,召其回京,改任李景隆为大将军。李景隆虽然是名将李文忠的后人,但自幼娇生惯养,只会纸上谈兵,没有真本领。九月,李景隆进至德州,收集溃散兵卒,调集各路军队,号称50万,进抵河间府。此时江阴侯吴高奉建文皇帝命令,率兵从辽东南下进攻永平。朱棣为争取战略上的优势,不理睬李景隆,而是亲率大军回援,朱能跟随前往,赶走吴高,杀获很多。随后,朱棣又兵指大宁,控制了宁王朱权,把宁王手下精锐的朵颜三卫军士收归己有。
  李景隆听说朱棣主力离开北平,于是率兵过卢沟桥,抵北平城下。朱棣长子朱高炽在姚广孝的帮助下,拼死守卫。李景隆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都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经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迟迟不至。李景隆贪功,命令瞿能停止前进,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乘机休整,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再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十一月,朱棣带兵回师至北平郊外,在郑村与李景隆军遭遇,朱能大败南军。又进攻南军大营,再获胜利。北平城中军队也乘机出击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了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朱棣命令张玉、朱能等率军十余万迎战,首先占据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三日后南军才赶到。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朱能作为前锋,首先击败南军都指挥平安部。次日,朱能又率领左哨军,连续冲破南军营栅,并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南军在平安的率领下于济南城外的铧山居高临下摆开阵势。朱能派奇兵绕道南军背后,突然袭击,取得胜利,收降万余人。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才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
  建文二年(1400年)九月,建文帝改用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打败,大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朱能率小股部队殊死迎战,保护朱棣冲出重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由于建文皇帝不愿意承担杀死叔父的罪名,致使南军不敢致朱棣于死地,朱棣才得以逃跑,朱能也因此立下救主大功,晋升都指挥同知。
  东昌大战后,朱能又于建文三年(1401年)跟随朱棣参加了夹河战役。此战中,燕军大将谭渊战死,先败了一阵,朱能领兵赶到,获胜,军威复振。朱能进而又在藁城三次击败南军,追杀到真定,进而攻占彰德、定州。又袭破西水寨,打败驻守衡水的南军。活捉指挥贾荣。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朱能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攻克东阿、东平,尽破汶上诸寨,进至淝河。朱能在淝河设伏兵,大败十余万南军。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燕军夺得的城池虽多,但往往得而复失,不能巩固。此战失利后,燕军士气低落,很多将领建议撤军。朱能劝阻朱棣说:“兵家胜败是常事,怎能因为一时的小挫折就气馁呢?当年刘邦屡战屡败,项羽屡战屡胜,可最终的胜利者是刘邦。殿下您举兵以来获胜很多,此次失败不足多虑。还是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只能整兵前进,怎么可能撤回继续作臣子呢?”朱棣同意,整兵进攻灵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