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邓,你们老家四川老鼠成灾,夜间老鼠上炕把小孩儿的耳朵都给咬了,你怎么不管管?” 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又一浪高过一浪地响起来。

  毛主席突然说道“我的计划还有五年!”大家齐声高呼:“不!”“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说“你们还要我超额完成任务吗?”大家都笑了。“人是没有不死的。有哪一个两千年前生的人活到现在?人不断的诞生和死亡,一代传一代,这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所以我说归根结底还是你们要担负起这个担子,不是靠我,因为我已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俗语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只打算再干五年”这时礼堂内此起彼落地响起了“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足足喊了两三分钟。毛泽东甚为感叹地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哪有万岁的?我计划再活十年,争取十五年就行了。”主席的话又引来一阵“万岁”欢呼声。




第九章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0)




  还差几分钟就到七点了。毛主席还要到小礼堂接见那里的学生。刘晓大使已经开始催毛主席快走。但毛主席说再坐一会儿。刘大使说转一圈要五分钟。毛主席说我只要两分钟。这样我还可以在这里坐三分钟。毛主席就像坐在家里一样和刘晓大使谈起话来。毛主席看了一下台下问道:“这些都是激进派吧?”大家都笑了。接着毛主席问有多少人在这里,都在什么地方学习。然后毛主席又说:“我看你们这里男的多,女的少呀!”所有人都大笑起来。从一个角落喊起来“祝毛主席身体健康!”另一个角落又发出一声“我们一定好好学习!”这时毛主席轻轻的鼓掌表示感谢。

  毛主席问:“你们这里有湖南人吗?”“有!”台下答应。毛主席开始谈起自己的生活。他说他曾五次爬山,爬过几个有名的山,曾一渡长江,三渡湘江,还游过钱塘江。同学们都静静地听毛主席的叙述。

  已经过七点钟了。毛主席这才说:“我们该走了”。同志们立刻全体起立,用热烈的掌声为毛主席送行。

  此时,在学生俱乐部的同学们忍受了近一个小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折磨,早已迫不及待。毛主席的出现,又立即引起了一阵山鸣海啸般的欢呼。毛主席在学生俱乐部逗留片刻,向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第一,青年人既要勇敢又要谦虚;第二,祝你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第三,和苏联朋友要亲密团结。”

  毛主席一行人离开了莫斯科大学。可是同学们仍然长久地聚集在大礼堂里,大家齐声响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这时候,许多人才发现自己的手掌早已拍得肿胀,发痛

  尽管时隔半个世纪之久,可是当年有幸亲耳聆听领袖教诲的老学长们,竟然还都能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主席的音容笑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言语中仍然是掩饰不住的激动和自豪。

  对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来讲,这次与毛主席不到一个小时的短暂会面,成为青年时代,乃至一生中最值得回味、最幸福温馨的记忆。领袖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嘱托,更化作巨大的精神动力,时时鞭策青年学子们发愤图强,如同初生的太阳一样无私地奉献能量和才智。

  陈国藩老人对此做了精辟的总结:

  “由于工作和学习关系,我曾经多次见到毛主席。以前见到主席时,我更多感受到的是深深的光荣和幸福;而这一次,我最突出的感觉是强烈的责任感。”

  “我感到,毛主席的讲话不仅是对我们留学生的希望,也是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希望。毛主席‘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嘱托,最精辟地表达了党和领袖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最典型地体现了祖国和人民对青年一代的关怀和培养。‘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成为我,像我一样的留苏学子,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座右铭,时刻鼓舞着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第十章 红莓花开(1)




  相濡以沫

  1955年,十八岁的王邻孟在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上,第一次见到了已闻大名的程海'U34'。

  还在留苏预备部的时候,从同班的男同学口中,王邻孟就经常听到程海这个名字。据这些曾是程海中学同学的小伙子们介绍,程海“思想深邃、见解不凡,比我们都强”。

  如今,在嘈杂的车厢里,王邻孟终于得以近距离地端详这个高高瘦瘦、表情严肃、话语不多的年轻人。

  相逢是短暂的。火车到了莫斯科后,年轻的新生们各奔东西。王邻孟被分配到哈尔科夫农学院,程海则转车去了列宁格勒。

  列车上这个清纯、活泼的少女的身影,在程海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终于,程海提起笔来,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姑娘写下了第一封信。在信中,程海描述了初到异乡的观感,关切地询问对方的情况。

  “他呀,真够狡猾的。明明对我有好感,偏偏拐弯抹角地问我有没有男朋友呀,还说大学期间要专心学习,不要过早谈恋爱呀!” 说到这里,王邻孟老人咯咯笑了起来,脸上浮现出一抹少女般的红晕,“其实,我对他也有好感,觉得他像个大哥哥一样,可以依靠和信赖。所以呢,我就回信了。”

  从此以后,两个年轻人便开始了鸿雁传书。每当王邻孟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心里有了什么委屈和困惑,都向程海寻求建议和帮助。与千千万万普通的青年学生一样,两人在信中谈学习、谈思想、谈生活,谈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至于那份朦胧的情感,却深深埋在心底。

  第一年暑假的时候,程海获得了一次到哈尔科夫旅游的机会。为了给姑娘一个惊喜,他故意没有透露这个消息。在哈尔科夫的工作结束后,他马上买了一小把鲜花,兴冲冲地奔向农学院。

  当他费劲周折来到王邻孟的宿舍门前的时候,却遇到了紧闭的房门。邻居告诉他,王邻孟不巧去外地实习了,要一周以后才能回来。小伙子怅然地把花束插在了门缝中。

  直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王邻孟利用到列宁格勒实习的机会,来到了程海的宿舍。当程海打开房门,两人都怔住了。

  三年的时间里两人阴差阳错从未谋面,双方在气质和外表上和从前相比都有了一些变化。可是两个年轻人此刻感到彼此竟然如此熟悉。三年间持续的思想交流,让他们觉得仿佛从未分离过。

  就在这一天,两人彼此吐露了心声,恋爱关系终于得到确定了。

  聚首是短暂的。两人很快又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在遥远的两座城市,两人靠书信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最终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1960年,程海提前回国参加工作。第二年王邻孟大学毕业,一对恋人才得以组建家庭。

  在两人相识、相恋的几年时间里,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感情的丝线仅仅依靠一封封书信维系。尽管身边人来人往,其中也不乏优秀的异性。可是用王邻孟的话来讲,“我们心中都已经有了一个人。”

  在家中,王邻孟满心甜蜜地向我们展示了珍藏了五十多年的“两地书”:

  “这都是程海上学时给我写的信,我一直珍藏到今天。从第一封到最后一封,一封都不少。”老人满怀柔情地抚摸着那厚厚一迭已经有些陈旧发黄的信笺。这一瞬间,我仿佛又看到了恋爱中年轻少女的浪漫情愫。

  回国后,由于工作的缘故,他们经历了长达近十二年的两地生活。两人共同扶持,走过了人生最艰难坎坷的岁月,迎来了祥和宁静的晚年生活。在两位老人频频交换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什么是半个世纪相濡以沫的依赖,什么是风雨过后的淡定从容。

  曾为莫斯科铁道学院同学的池秀峰、杜斌夫妇则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爱情故事。

  二人在留苏预备部就相识了,而后有幸被分配到同一所大学学习。杜斌做得一手好菜,引得包括池秀峰在内的一群男生趋之若骛。

  可是两人感情的微妙变化,则源于杜斌的一场大病。




第十章 红莓花开(2)




  由于语言障碍,杜斌学习比较吃力。精神紧张,加上刚到苏联不久对当地气候不适应,使得杜斌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患了严重的感冒,住进了医院。

  入院的第一天,杜斌躺在病床上,心情非常忧郁。自己孤身一人病倒在异国他乡,无法得到亲人的帮助和慰藉;本来学习就吃力,这一病又要落下一大截,真不知如何才能追上。想到这些,她不免偷偷地流泪。

  第二天早晨,一个清俊的身影出现在病房门口。

  是池秀峰!

   “这是你最喜欢吃的排骨。我按照你的做法试着做了一下,你尝尝看是不是可口?”说着,池秀峰一层层揭开紧密包裹的毛毯,里面露出一个热气腾腾的饭盒。“你先趁热吃了。我还带来了笔记和参考书,过会儿我给你补一下昨天的功课。”

  泪水从杜斌的眼中唰地一下涌了出来。

  此时,在她最需要安慰和帮助的时刻,这一份贴心的关爱,显得多么及时,多么珍贵!姑娘的心弦,被这份意外的温柔和体贴拨动了。

  “池秀峰非常有心计。就在我内心最虚弱的时候,他就‘乘虚而入’了。”杜斌笑着对我说。

  此后,每天放学之后,池秀峰都马上赶往医院,为杜斌送去亲手准备的饭菜,为她补习功课。不论医生、护士,还是同屋的病友,都注意到这个体贴细心的年轻人,向杜斌称赞:“你的男朋友真好,我们真羡慕!”姑娘羞涩地低下了头。

  在池秀峰的细心照料下,杜斌很快病愈了。

  出院后,学习成绩优秀的池秀峰又每天为杜斌辅导功课,使她不仅赶上了课程进度,还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在相互支持和关心中,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

  四年后,两人在学生宿舍中举行了朴素的婚礼。

  这一天,中国同学、苏联同学全都赶来了,狭小的宿舍房间被挤得满满的。大家唱歌、跳舞,举杯庆祝,祝愿两位新人生活美满、白头偕老。苏联朋友勃得列夫夫妇也赶来了,坚决要求为两位新人作证婚人。

  在北京的家中,一起走过人生的大半旅途,白头偕老的池秀峰、杜斌夫妇,向我展示了婚礼那天朋友们赠送的各种礼品:

  “这是苏联当时非常珍贵的玻璃雕刻杯子,是一个苏联女同学送的;这个礼物是莫斯科大剧院的微缩模型;这个水晶盘子,是苏联朋友勃得列夫夫妇送的”

  尽管后来不乏辗转流离的岁月,但是池秀峰夫妇一直珍藏着这些礼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宝贵的礼物,更是那段难忘的岁月,那段珍贵的恋情的纪念。

  尽管在出国前,有关部门曾明确表示,不赞成学生们在留学期间谈恋爱。然而,在我对近六十位学长近乎完全随机性的访谈中,除了前面提到的程海、王邻孟夫妇和池秀峰、杜斌夫妇外,夫妇二人同为留苏生的竟然不下十几对,可见当年中国留学生在学习期间结成伴侣的情况还是不少见的。

  由于具有相似的经历,我能够深刻地理解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