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巾张狂-第3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狂起兵之初。由于人少地狭,采用的是军法统治。等到攻克美稷,开始在河套地区屯田以后,张狂势力才正式开始了民事管理的探索。不过那时候,河套一带依然属于半军半民的管理方式。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政统治机构。
    在并州入手之后,为了统治骤然扩大的地盘,缺乏统治经验的张狂,不得不借用了汉室的统治模式。虽然在军事组织上,张狂一直没有套用汉军的编组方式,但是在民政这一块,几乎是完全照搬了汉室的“郡县乡里”制度。
    吞并冀州,是张狂势力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点。由于将重心放到了冀州,张狂对并州和幽州二地的关注程度明显下降了不少。而当青州和徐州又陆续落入张狂手中以后,原本的州牧治理模式,不但在名义上变得不合适起来,更兼在统治上发生了大量的弊端。
    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冀州与其他州,从理论上来说,都是一个平等的大州。可是冀州州牧府却将并州刺史府、幽州刺史府、青州刺史府等同级机构都管理起来了。如此行事,可谓是“名不正言不顺”。不少其他州郡的掾吏,也因此不自觉的抵制起从冀州州牧府下达的各项命令。
    对于这种现象,第一个指出来,并提出解决方案的人是董昭。董昭在并州刺史的位置上干了两年,就转到了幽州刺史的位置上。当青州被拿下以后,董昭便上书张狂,认为己方如今的地盘太大,不再适合用区区一个冀州牧来加以统领。
    在上书中,董昭很直接的提出,此时的张狂,完全可以自行称王,然后以王爵的名义,统领北方四州。
    这是张狂下属献上的第一份劝进文书。
    张狂接到董昭的上书,当时并没有同意。他在给董昭的回信中,说明了自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发展战略,表示如今时机还不成熟,汉德还未完全衰弱,不适合随随便便的就称王。
    张狂可是清清楚楚的记得,三国时期第一个称帝的大诸侯袁术,可是在称帝以后,势力飞快的土崩瓦解,最后走投无路,在投奔兄长袁绍的路上吐血而亡。所以,第一个称王称帝的人,结局多半都不太好。
    得到张狂的回信,董昭对这个问题沉默了几个月。不过,当吕布向张狂投降,徐州的地盘大半入手之后,董昭再次上书张狂,劝说张狂称王。
    在上书中,董昭列举了多条张狂应该称王的理由。
    第一条,南方诸侯们在从长安的韩遂那里抢走了天子以后,立刻汉家天子的名义,宣布张狂为大汉的叛逆。张狂若还是以汉家任命的冀州牧为主要官位,则在面对南方诸侯的时候,天然便有气虚的感觉。
    第二条,作为现实问题,张狂治下的土地越来越多,区区一个“冀州牧”的官位,已经不足以治理地方。张狂只有在称王以后,奉王爵之尊,才可以顺理成章的压制住各地州郡。
    第三条,董昭列举了当年汉光武帝的故事,表示大伙儿跟着张狂东征西讨,就是为了“攀龙鳞、附凤翼”,期待有朝一日成功得志。如今张狂占据了大汉的半壁江山,却连个王位都没有,未免使得众将官大失所望,各自离散。如果人心一散,则张狂未来的大业,还能够有什么指望?
    董昭的劝进文一公开发表,立刻引起了各地州郡大吏的群起支持。为了向张狂表示忠心,也为了以后的官位能够再提上一提,表示支持张狂称王的文书,如雪花般飘到巨鹿城中。除了程昱、赵云等寥寥数人之外,差不多所有的重臣大吏,都对张狂的称王表示强烈支持。
    其实在张狂心中,又何尝不想早日称王称帝?
    不过,张狂到底是来自后世的穿越者,他在史书上,见多了各种实力不足却强行称帝者的下场,深知“帝”“王”的位置,是一份有进无退的高风险职业。万一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不小心,可是后悔都没用的。
    而且,汉室虽然比从前又大大衰弱了,可是在大汉的统治下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还在决定天下局势走向的中坚力量。这批人哪怕对大汉有再多不满,却始终在内心最深处怀有一份对大汉的留恋之情。冒冒然的去挑战这批人的底线,风险太大而收益有限。
    要知道,历史上曹丕篡汉,也是在乱世维持了几十年,成长于大汉依然完整时期的那批人几乎都死光了,人们不得不接受汉室必亡的结论之后,才顺利完成的。曹丕的老子曹操当了好些年的魏王,就是不敢乱动,还不是生怕自己的行为引出大麻烦来吗?
    当然,董昭等人只是希望张狂称王,并没有直接支持张狂称帝。但是按照汉家的故事,汉高祖当年立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张狂这个异姓者,只要称了王,那天下还有谁不知道他最终迟早是要称帝的呢?
    考虑到以上这些事情,张狂倒是不急于称王称帝。不过董昭等人说的也是有道理的,张狂现在手中有五州之地,还要加上小半个司隶,确实需要更加高级一些的官位来领导手下了。
    要不然,张狂自己不过区区一个州牧,他的手下总不可能升官升的比张狂还要高吧?
    如此一来,很多州郡大吏呆在张狂手下不就升官无望,还有多少做事的动力呢?
    所以,王是不好直接称的。不过,换成比“王”低上一级的“公”,张狂觉得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第37节 有公国名赵
    大汉的制度里,制定了总共二十等爵位,最高一级的爵位为“列侯”,并无“公”这个头衔。然而只需上溯到战国春秋年间,就有现成的例子可用了。那时候,“公”为诸侯之首,仅次于周天子的“王”爵。
    张狂此时抛出一个“公”爵来,很快就得到了部下们的认可。总而言之,张狂需要的只是一个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制度,至于具体叫什么爵位,都是可以商量的。作为一个穿越者,张狂对爵位的名字不挑剔,哪怕自己现编一个,也未尝不可。
    “公”这个爵位不高不低,既上承三代,比之寻常诸侯明显高出一头,又不违背“白马之盟”,可谓是两全其美。
    于是,在一番引经据典之后,董昭再次上书张狂,献上了他为“公”这个爵位特地制定的封国制度。张狂在浏览了一番以后,略作修改,便同意了董昭的建议。不过,在正式称“公”之前,还有一个争议不小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
    国号为何?
    按照董昭的意见,张狂是巨鹿人,巨鹿为故赵国地,因此张狂的国号,可以称为“赵”公。不过,张狂有不少的部下都是当年的太平道道众,这些道众在商议后提出,张狂应该继承当年“大贤良师”的遗愿,将太平道的理念推向天下。因此,张狂这个太平道的现任首脑,理当被称为“太平”公。
    此外,也有参与过黄巾起义的将士,提出不如称“黄天”公。甚至有人翻出张狂军最早的称呼,建议张狂称“天平”公。总而言之,这些事情可谓是乱七八糟,说什么的都有。
    好在这些家伙打嘴仗归打嘴仗,对地方的治理影响不大,让张狂容忍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议论。
    按照后世人的观点,国号什么的。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国号的叫法,却是大大值得争论的关键东西。在双方反复的辩论下,张狂渐渐也意识到了“太平”和“赵”两个国号的关键性差异所在。
    关于国号的争论。还真不是无所谓的。在某种程度上,国号的叫法,将直接影响到张狂即将建立的国度里,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和施政倾向。
    “赵”这个国号,是按照中原传统的地域命名法,意味着新的国家将要遵循三代以来的传统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未来的国策,以延续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政治传统。而国号“太平”,却意味着将会在未来的国策中,大量采用来自太平道的各种宗教意味浓厚的政治构架。
    说的直白些。若是采用“太平”这个国号,就预示着张狂的新政权,会倾向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形式。
    弄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让本来对此不以为意的张狂,不由得大吃一惊。小小国号。其中的政治意味居然如此重要,可不能随便乱选。
    在经过简单的考虑之后,张狂很快否决了“太平”公的提议。
    政教合一,并不是华夏的政治传统。这种肯定会受到无数士人抵制的政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肯定会出现严重的保守倾向。根据张狂在后世的认知,但凡政教合一的国家。还真没有哪一个实现了现代化。而且教权越强大的国家,种种根据实际而必须的改革活动,往往受到的抵制就越大。
    也许政教合一的政体,会比较有利于他张狂的子孙维持自己的统治。但是,张狂并不觉得选择这种政体,能够让华夏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走的更加顺畅。再说了。政教合一的国家里,王朝一样会更迭,而且被推翻的家族下场会更加凄惨。
    “太平”公,绝不可行!
    否决了“太平”公的提议,张狂自然只好选择了“赵公”的头衔。
    张狂的这种做法。虽然引起了相当的反对,但所幸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这是因为他手下的太平道道众为数不少,不过身居高位的并不算多。
    而且,一直以来,张狂用人的时候,考虑的是“唯才是举”,一般并不看重人才信不信奉太平道。所以,在张狂的治下,太平道的发展虽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却也没有太过于明显的优势。
    这种情形,显然让一些太平道的中坚分子不太满意。只可惜张狂身为“天师”,足以死死的压制住太平道内部,任何不协调的声音。道众们提出的“太平公”建议,也是一种对张狂态度的试探。以张狂这些年里在太平道中树立起的威望,既然他果断否决了这个提议,其他人再有意见,也没有办法坚持下去。
    从表面上来看,关于国号之事就此为止了。不过张狂凭借自己修炼的《遁甲天书。人之卷》里的神秘道法,发现一些原本狂热的道众支持者,居然因此变成了心怀不满的异己者?
    对此张狂心中吃惊之余,表面却不动声色,只是吩咐郭嘉派出他部下直辖的暗探,悄悄打听这些太平道狂信者的行动。
    选好了国号,接下来需要在此基础上,架构一个有效的完整统治体系。这时候,一直在国号之争中保持沉默的程昱,终于加入进来。程昱、董昭、郭缊和谢逊四人,被张狂任命为“赵公”公爵府机构的设计者。四人秉承张狂的意思,又结合汉朝的制度,历时近一个月,终于拿出了一份为众人所认可的公爵府机构清单。
    按照统治的需要,张狂直接要求“赵公府”的编制组成,必须具备能够统治全部地盘的政治架构。在这个问题上,他准备借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不过,“三省六部”当中,张狂只记得六部的名称,对于三省就有些模糊了。所以,他最终给出的指导意见,是一个叫做尚书台加六部的制度。
    尚书台是赵公国的最高行政中枢,尚书令的地位,便相当于汉室诸侯国的国相。从汉武帝时期提升起来的尚书台,在张狂手中终于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国治政的中心机构。
    不过,对于这种大权独揽的宰相位置,张狂可不敢太放心。眼下以他的威望地位,当然可以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