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声比该校更大的耶鲁大学。
决定到耶鲁法学院继续深造应该算作希拉里毕业那年的第三件大事。她认定自己要做一个律师,她认为利用法律体系来促进改革能够给穷人以更多的帮助。谢克特教授认为耶鲁是合乎逻辑的,适合希拉里的兴趣。他说:“耶鲁并不太注重教人怎样作为律师来挣大钱,它的重点主要是法律的哲理和原则。”
她曾考虑上哈佛大学法学院,但后来转变为上耶鲁大学,部分地是由于耶鲁大学看重政治哲学,部分地是由于她曾同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她同时收到了哈佛和耶鲁的录取通知,选择这两所知名度差不太多的学校中的一所就读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她举棋不定,左右徘徊,直到参加了哈佛学院的鸡尾酒会并在会见过哈佛一名大名鼎鼎的法学老教授后才最终打定了主意。
希拉里向《阿肯色新闻报》叙述道:“我曾见过一位非常卓越的法学老教授。我的一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的朋友(把我介绍给老教授时)说,‘某某教授,这是我的朋友。她正在设法作出决定,明年究竟是来这里上学呢,还是上跟我们竞争最激烈的其他大学。’
“这个个头很高、模样威严的教授有点像《空忙一场》一书中的人物。他低头看着我说:‘可是,首先,我们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第二,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女人。’这使我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不管怎么说,我之所以倾向于耶鲁,那位教授也是一个原因。”
谢克特1968年10月写给耶鲁大学法学院招生办公室推荐希拉里的信热情洋溢,他在信中写道:“我在韦尔斯利学院任教了七年。七年来,希拉里·罗德姆显然是最杰出的女学生。我对希拉里和她的未来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她具有为美国社会作出出色贡献的智力、个性和品德。”虽然谢克特的话看起来有夸大之嫌,但是希拉里在以后的岁月里将逐渐证明,谢克特的评价是毫不为过的,耶鲁大学法学院对她而言只是进行政治活动的一个训练基地。
谢克特说:“她上法学院,并不是为了赚钱或成为一名公司律师,而是为了利用法律领域中的技能和机遇,去影响社会的进程。”
希拉里自己则这般解释自己对于去向的选择:“在长大成人以前我始终有一种既包含个人机会也包含社会责任的中心思想:像我这样幸运的人对社会是负有义务的。”
需要顺便一提的是与希拉里约会的希尔兹虽然也去了耶鲁大学法学院,但他与希拉里的关系逐渐地由恋人转变为朋友,这对于希拉里与克林顿的相遇相识相爱绝对不是无关紧要的一笔。
对希拉里·罗德姆来说,上耶鲁大学法学院是又一次求知新旅程的开端,也使她准备好开始进行富于浪漫色彩的冒险活动。正如谢克特所预言的,浪漫和理智相结合,结果当然会令人注目。
在耶鲁,她的天空更为广阔,她在那里遇到许多对她终生有影响的人,从而使得如烟往事成为序幕,浪漫的、戏剧性的耶鲁之恋才开始粉墨登场,演出一段令希拉里刻骨铭心的恋情。
耶鲁大学向希拉里张开了怀抱,她期待着再一次羽化成蝶的机会,她比其他人更为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人”———比尔·克林顿。
第三章 耶鲁之恋一、邂逅克林顿
1969年秋耶鲁大学法学院共录取235名学生,希拉里是其中27名女生之一,她的聪慧、美丽、热情使她像在韦尔斯利一样赢得了众多的关注与支持。在韦尔斯利,她吸引了那些喜欢辩论的女生围绕在她身旁,而在耶鲁,他吸引了男生,其中之一就是后来对她一生具有决定意义的比尔·克林顿。
希拉里与克林顿第一次的秘密接触是在上政治和公民自由课的时候,穿着法兰绒裙子,戴着副厚眼镜却不失漂亮的希拉里吸引了克林顿的目光,他跟在希拉里后面走出教室。他紧跟着她,但未能鼓起勇气同她讲话。这个以前从未胆怯过的小伙子竟然莫名其妙地胆怯起来,他对自己的举动感到惊讶,仿佛这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女子有使他胆怯的某种东西。但他不知道的是希拉里也早已注意到他了。当时是在法学院的休息室内,克林顿正在滔滔不绝地演讲,企图说服他的同学们:阿肯色是个不错的、值得一游的去处。希拉里听到他吹嘘说他的家乡出产“世界上最大的西瓜”。克林顿的少年时代是在霍普度过的,当地被称作是“世界上的西瓜之都”。每年那儿还举办西瓜节,出产的西瓜果然大得惊人,只不过未必如克林顿所说的那样。
“不仅如此,我们这里还培植世界上最大的西瓜。”这句话后来导致了希拉里人生的转折,虽然她当时并不知道。她转身朝这个讲话的人看。
她问一位朋友:“他是谁?”
这位朋友耸了耸肩说:“他是阿肯色州的比尔·克林顿。那是他讲的话。”
希拉里向这个漂亮的、愉快的男子偷偷看了一眼,从此心中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多少年过后,她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一天比尔说过的话和他的神情。
以后,克林顿一直远远地盯着,远远地追随着希拉里。接连几天,希拉里老觉得背后有双目光炯炯的眼睛盯得她背上发热。她内心波澜起伏,但外表又异常平静,对于这个神秘的男子,同样充满好奇心的希拉里相信如果两人有缘终会有机会交谈并结识的,她和他都充满了无限期待。
他们在一个春天的某个晚上开始了有纪念性意义的第一次“交锋”。
这一天,她为了查找一份关于儿童权益的资料走进了图书馆。
有关这第一次的会面,早已成为传闻。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比尔和希拉里都无数次地提到它。两人都说,在他们的想像中,他们仍能生动地描绘出他们在那个图书馆中首次交谈的地点。但问题是,他们记忆中的地点不同。这种不一致成为美国人在餐桌上经常争论的话题之一。但他俩人的讲法更多的还是一致,他们能回忆起来,在那个重要的晚上,比尔·克林顿站在法学院图书馆的一端,装作在同别人谈话的样子,但他的眼睛始终盯着室内另一端一张桌子旁似乎正在学习的希拉里。
一位教师正在试图劝说克林顿参加《耶鲁法学评论》的工作,并且说如果他成为该刊的一员,他就可以为美国最高法院工作可以去纽约赚一大笔钱但克林顿对此没有任何兴趣,他只希望回到故乡阿肯色州,因为他认为参加《耶鲁法学评论》对阿肯色人民没有意义。
但就是在这位教师和克林顿谈“法学评论”的时候,克林顿眼睛不断往图书馆那头的希拉里身上瞟,而后干脆盯着她了。
耶鲁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是一间又长又窄的房子,希拉里正在图书馆另一头看书。忽然,她合上书走到克林顿的面前对他说:“喂!你再这样盯着我,我可也要盯着你了,我想,我们至少应该互相认识一下,我叫希拉里·罗德姆,你呢?”
克林顿不知所措,竟然想不起自己叫什么名字了。他事后说那一次他“碰了壁”。
此后有一段时间两人没再见面,直到1971年春天最后一次上课,两人才有机会再度交谈。上完政治与公民自由课后,希拉里要去注册办公室确定下学期的课,克林顿说他也正要去。注册办公室的学生很多,等到两人排到队伍前头时,那位管注册的人说:“比尔,你在这儿干什么?你不已经注册过了吗?”
克林顿才第一次当面对希拉里表达了自己的好感,承认自己只是想与希拉里在一起才撒了一个小谎。
两个人一起走了很久,并且以此开始了第一次约会。
第三章 耶鲁之恋二、两个同样优秀的人
希拉里与克林顿之间的相互吸引,部分地与他们的外表有关。希拉里回忆说:“1970年秋的克林顿很难令人忽视,那年他刚从牛津大学学成归来,刚进耶鲁法学院,可他的模样与其说有罗德学者般的气质,不如说更像维京大盗。他体型高大,长相在红棕色胡须与一头卷曲浓密的头发的衬托下还算英俊,每个毛孔中都散发出活力。”克林顿的回忆中也总是不断闪现出那个穿法兰绒上衣的金发女子,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又绝不单单与外表有关。
后来有人问起希拉里:是克林顿的什么吸引了她,她回答说:“是他不害怕我。”
这无疑是个十分有趣但又真实准确的答案,它至少说出了两人之间的“势均力敌”。
他们两人都是早就出名的杰出人才。由于希拉里在深受欢迎的《校园天地》电视节目问答比赛中曾代表韦尔斯利学院参赛而多次获奖,因此她进耶鲁大学时已有点名声。再加上她在韦尔斯利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的讲话受到人们的注意,并且照片被刊登在《生活》杂志一事,更使她的名声广为传扬。希拉里在耶鲁大学学习的第一学年结束时,已多少成了耶鲁大学校园的一个知名人物了。
1970年4月,因黑豹党领导人博比·西尔及另外七名成员因谋杀罪在纽黑文受审,数千名愤怒的示威者纷纷拥入纽黑文,校园内外到处可以见到示威活动。耶鲁大学里的示威者准备在5月1日举行声援黑豹党的大规模集会。4月30日,尼克松总统宣布将出兵柬埔寨,延伸越战战线。这使5月1日的集会比预期的更大。
当时有成千上万的抗议者进城支持黑豹党人。不久前,国际法图书馆发生了一场大火。许多人认为,这是有人放火,以惩罚法学院院长路易斯·波拉克,因为他对支持黑豹党之事避而不谈。耶鲁大学跟全国各个城市一样四面楚歌,笼罩在紧张和潜在危险的气氛之中。
耶鲁大学校长布鲁斯特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他声称对黑人革命者能否在全国任何地方受到公正审判抱怀疑态度。在全校教工的支持下,他曾投票决定要“支持”这一罢课浪潮。
在1970年春季举行的那次集会,吸引了学生团体中的绝大多数人参加。这对纽黑文来说是个不祥的时刻,对耶鲁大学法学院来说也是一个不祥的时刻。在闹市区,在该校邻近的街道上,店主们因担心抢劫和暴乱,用木板封闭了窗户。“看起来事情要糟了。”法学院院长路易斯·波拉克说。可是布鲁斯特表现出非凡的高见:“那么,我们该做的就是开放宿舍,让那些学生有地方吃饭。”这种态度多少使这次革命行动冷了下来。
校长的安抚使愤怒的学生逐渐安静下来,当然,集会的平安解散也有希拉里的调解之功,她就是在这次群众性集会之后,赢得了一名熟练的讲解人的声望的。
那时,希拉里身穿蓝色牛仔裤,跷着腿坐在讲课大厅的讲台上,她的周围都是高年级的学生。
每当一名男生或女生讲话时,希拉里都专心注视。接着,她像一名翻译那样,把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