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蹋峁话芡康兀Щ罩荨T诤藿患樱纤嗑停龆ㄉ鲜枸乐话辔奈洳巫羧浩鸱炊裕腥松踔林冈鹚@攵饕澹惺Щ趾曛@詈枵乱脖硎疽室荒蝗送ǎ圆晃O窭钤日庋朐磺樯詈瘢矣泄蠊Φ慕煲坏┪シ淳睿菜亢敛挥韫孟ⅲ庖缓涠录龊螅诮萑唬侵ㄎ耷椋蝗莨肚摇!        �

第56节: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之律(11)     

同时,他对有功将士有才良士也倍加爱护,有功即赏。雷嘉澍是已被革职了的一个知县,因为失守德兴县,被江西抚臣毓科弹劾罢免了官职,他其实是一个品行正直端正的人,在清朝宦海中,是难得的清廉刚正的父母官,做事勤奋而又严谨,奉公守法,爱护百姓,深得民心。 

离职后,恰逢太平军的一支赖文鸿等人逃往德兴。左宗棠知道他平日颇得民心,就委令他招集兵勇,训练兵丁,阻挡围剿匪军,断其退路。雷嘉澍就在五村地区与左宗棠的官兵齐心协力,会战太平军,大获全胜。 

曾国藩知道后就上奏咸丰皇帝,陈述其事为雷嘉澍邀功,同时请求圣上取消对他的处分,并让雷嘉澍到自己的军营内听差,以观后效,再加提拔。

成大事者统率团队需要铁的纪律。要想使得某项主张得以贯彻,必须抓住两点:首先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道理、做法,让人们知道如何行动;其次便要照章办事,如有违抗或玩忽职守者,便拣其首恶者,严加惩治,以收惩一儆百之效。而对执行得好的则需加以表彰与奖励。 

施恩要讲究方法

曾国藩语录:惟用人极难,听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译文:用人是最难的事情,听从言语也特别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深思熟虑,果断处理,心目之中一定要有一个一定之规。

曾国藩认为,要想使自己的手下心服口服地为自己卖命,就必须对自己的僚属施与恩惠,使僚属自觉地将自己与官长联为…体。让僚属感到自己行为的选择既是对自己负责,但更主要的是对官长负责,否则我就不是人,或我对不起他!施恩的方法不同于施威的方法。对官长对僚属施威则主要是通过有过必罚、严厉督责等方式.使僚属产生惧怕得罪的心理,使其行为选择在主要是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间接对官长负责。比较而言,施威相对单纯,大抵做到〃有过必罚,不论亲疏〃即可,而施恩则颇有讲究,要施得巧妙,施得艺术,施得不露痕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如果把一番盛情好意弄成了…盘盛气凌人的〃嗟来之食〃,反而会弄巧成拙。 

在曾国藩看来,施恩之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推功揽罪法,也即是推功于下、归罪于己。功罪的归属,常常涉及到利害关系,官长们推功于下、归罪于己,往往能使僚属避害获利。推功揽罪有时是同时表现在一人身上的。 

例如北周赵善做尚书右仆射.其〃职务克举,则曰:〃某官之力。〃有罪责,则曰:〃(赵)善之咎也。〃〃功归下僚,罪责自己承担。不过推功与揽罪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分离的,某些人以 

推功见长,某些人则因揽罪而闻名。

先说推功。西汉赵广汉做郡守,经常〃推功善归下〃。说:这是某某曹掾所为,非我所及。由于赵广汉〃行之发于至诚〃,致使看到或听到此事的僚吏们,都〃输写心腹,无所隐匿,咸愿为用,僵仆无所避〃,东汉的刘宽为南阳太守,也〃事有功善,推之自下〃。酷吏张汤也精于此道。张汤奏事,汉武帝连连说好。张汤说:这个奏章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掾史某某所为。 

推功法是僚属主动、积极的再创造过程。它以对僚属过去成绩的肯定,激发他们的自觉并给予充分的再表现的机会。同时.由于推功涉及的是某个具体的个人,而不是笼统的〃大 

家〃.所以既鼓励了当事者,又激励了见知的其余僚属。

再说揽罪。揽罪法以官长引咎自责为特征。闻人晋做泰山太守,〃吏有过谬,引以自责。〃官长反躬自责,将僚吏的罪过等同于自己的过错,〃自责〃已经是出人意料的〃过分〃行为。 

而一旦从引咎自责进到引咎自罚,〃过分〃就更会带来意外的效果。

西魏文帝时,长孙俭做荆州刺史兼东南道行台仆射。辖区内郑县的县令泉璨有不法行为,被百姓告发,经过审讯,所告属实。长孙俭召集僚属,当众宣布:这都是因为我教诲不够, 

恩信不及。是我的罪过,不是泉璨的过错。于是在官衙前,袒衣露肉自罚了三十杖,却没有制裁县令。据说,自此之后,〃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听说此事后,下诏褒勉慰劳         

第57节: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之律(12)     

他;权臣宇文察也写信给长孙俭说:近来听说您部内县令犯罪.你自罚三十杖,警示众僚。过去虽听说过〃王臣謇謇,匪躬之故〃,说的是忧公忘私、知无不为的事,但还不如您舍身 

自罚、训诫群僚。听说之后,很是赞赏。

揽罪法也创造着僚属的主动积极性。它对僚屑行为的否定.是通过自我反省的〃反躬法〃作出的,这就是传统儒学的〃恕〃道。结果,同样以曲折的方式激励了僚属。因为按照 

〃恕〃道.不应当再让官长〃自责〃、〃自罚〃了,谁要再引起这种后果,就会惹发众怒、引火烧身。推功揽罪是一种稀见、难得,过分的极端举动.也正因为如此,它具有撼动人心的感化作用效果。 

西魏文帝时,长孙俭做荆州刺史兼东南道行台仆射。辖区内郑县的县令泉璨有不法行为,被百姓告发,经过审讯,所告属实。长孙俭召集僚属,当众宣布:这都是因为我教诲不够, 

恩信不及。是我的罪过,不是泉璨的过错。于是在官衙前,袒衣露肉自罚了三十杖,却没有制裁县令。据说,自此之后,〃属城肃励,莫敢犯法〃。魏文帝听说此事后,下诏褒勉慰劳他;权臣宇文察也写信给长孙俭说:近来听说您部内县令犯罪.你自罚三十杖,警示众僚。过去虽听说过〃王臣謇謇,匪躬之故〃,说的是忧公忘私、知无不为的事,但还不如您舍身自罚、圳诫群僚。听说之后,很是赞赏。 

揽罪法也创造着僚属的主动积极性。它对僚屑行为的否定.是通过自我反省的〃反躬法〃作出的,这就是传统儒学的〃恕〃道。结果,同样以曲折的方式激励了僚属。因为按照 

〃恕〃道.不应当再让官长〃自责〃、〃自罚〃了,谁要再引起这种后果,就会惹发众怒、引火烧身。椎功揽罪是一种稀见、难得,过分的极端举动.也正因为如此,它具有撼动人心的感化作用 

三是不罚示恩法。中国古代有一种通行的施之于僚属的责罚力式……杖罚,也即打板子。各级官长都拥有对僚属的杖罚权

。但精于治道、治术的官长们往往放弃这种法定的惩罚权,

不依恃杖罚而求得治理、、唐玄宗开元初,砀山县令韦恒〃为政宽惠,人吏爱之〃。遇皇帝出巡,硒山应当供应衣食住行事宜。当时沿途州县惧怕这一重要事情安排不好,〃务于鞭扑〃,督责吏人。韦恒〃独不杖罚而事皆济理〃。德宗贞元时,吴凑做京兆尹,僚吏〃非大过,不行笞责〃,召来当面问清事情原委,批评之后放归继续工作。〃吏尤惕厉,庶务咸举。〃 

陆象先,玄宗先天二年做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在官〃以宽仁为政〃。同僚司马韦抱真劝说他:希望您厉行杖罚.树立威名。否则.一旦下僚懈怠起来,却没有震慑他们的东西。陆象先说:做官能够治理就行了,何必用严刑来树立威风!损人利己,那不是{:恕之道。后来,陆象先又做了蒲州刺史、河东道按察使。…次,一个小吏犯罪,陆象先只是批评他几句,就放他回去了。旁边的录事说:这种情况按法应当行杖。陆象先驳斥说:人情都是相差不多的。你怎么就不懂我的意思?如果说今后一定要打板子的话,那就从你开始吧!一席话说得录事〃惭惧面退〃。按照陆象先的说法:天下本来是没有多少事的,只是那些庸人插手干扰,这才搞得繁不胜繁。如果在源头上就以清静安之,不用发愁,事情自然就减少了。因而,陆象先前后做州刺史,〃其政如一,人吏咸怀思之。〃 

武则天时.徐有功为蒲州司法参军,〃为政宽仁,不行杖罚〃,胥吏们感恩戴德,互相诫约:谁犯了徐司法杖罚,大家就一起来贬斥惩罚他!结果,胥吏们争相做好自己的工作,直 

到徐有功任满离开蒲州,没有…个人被杖罚过。

玄宗先天时,李日知做刑部尚书。他做官的风格是〃不施捶挞而事集〃,即不用杖罚威胁,公事也都办利索了。有一次,一个令史接到诏敕,竟忘记了当天发下去。这当然是了不得的过失,作为刑部长官的李日知自然发怒了。他召集众僚,命人取来杖板,准备杖罚这个小吏。但转而一想,又改变了主意。对那个令史说:我要是打了你,天下人肯定会说你能撩拨我发怒。而一旦真的打了你,你的声名也就完了。不光矮同僚半截,你的妻子儿女也瞧不起你子。这次就饶了你吧!从此之后,〃吏皆感悦,无敢犯者。脱有稽失,众共谪之。〃         

第58节:第六章 曾国藩的进退之智(1)     

陆象先把大肆杖罚看成不会得一日安宁的〃繁扰〃

下策,以为…施杖罚就会造成〃打而不胜打〃的恶性循环,所以,他认为不用杖罚是〃安静〃、〃简化〃的根源,也即开始不打板子.最终也就无人可打了。其实不罚示恩的功效也在于此,它能使官与吏的关系呈良性循环状态。 

一个想成大事的人,必须要在下属心中建立良好的形象,树立有力的权威,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内心上真正服从你,真正地为你卖命。因此,除了施威之外,他还必须巧妙地下属施以恩惠,做到投之以桃李,而报之以琼瑶。 

第六章 曾国藩的进退之智

曾国藩认为:凡办大事,以识为主。在人生的进退问题,尤其是如此。人生是一个不断进退的过程,如果在该进的时候不前进,在该退的不回收,就会让自己遭致失败。曾国藩把握了进退的智慧,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这不但成就了他的成功人生,也使他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进退必先观大局

曾国藩语录:论事,宜从大处分清界限,不宜从小处剖析微茫。

译文:研讨事情,要从大处分清界限,而不适宜从小处剖析细微。

任何事业,某种意义上都是局部的事业,都在一定的大局之内,要想把事业做好,必须先察大局,认清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特别是大局的发展趋势,然后借势生风。不然的话,纵有千条妙策,亦难有所作为,纵使有所作为,因为局部毕竟决定不了全局,也算不了什么。 

曾国藩从办团练那一天开始,因为没有实权,又没有军饷,兵力发展不快,真是惨淡经营,屡战屡败。而他想要实权以便办事的想法,更是屡遭挫折。

至咸丰十年止,曾国藩以客寄的身份办团练,建湘军,剿杀太平天国已有七八个年头。其间,咸丰三年攻克武汉,巡抚一职与他擦肩而过,后来,他费尽心机,甚至剥下理学 

家的面具,在守父丧期间伸手公开向清政府要督抚的位置,但遭到拒绝;再往后,听到石达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