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戴尔的长相倒也完全符合这一标准。
戴尔曾荣获《CEO》杂志“2001年度最佳CEO”、《Inc》杂志“年度企业家”、《计算机》杂志“年度风云人物”、《价值》杂志“美国商界最佳CEO”,《金融世界》和《工业周刊》杂志“年度CEO”等称号。
在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他都名列《商业周刊》评选的“年度最佳25位经理人”之中。海德里克Heidrick和斯卓格斯Struggles等知名高级经理人和猎头公司称戴尔为“富有影响力的CEO”。
戴尔公司于1992年进入《财富》杂志500强之列,戴尔因此成为其中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戴尔公司目前名列《财富》杂志500强的第48位, 《财富》全球500强的第154位。自1995年起,戴尔公司一直名列《财富》杂志评选的“最受仰慕的公司”,2001年排名第10位。
开着宝马上大学
迈克尔·戴尔1965年出生于美国NBA王牌、休斯敦火箭队的大本营——休斯敦市。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通货膨胀、石油危机一类的话题,这使他从小就对生意场产生了兴趣。
在他12岁那年,他进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险——为了省钱,他不想再从拍卖会上买邮票,而是通过说服邻居把邮票委托给他,然后在专业刊物上刊登卖邮票的广告。出乎意料地,他赚到了2000美元。这让迈克尔·戴尔第一次感受到“直接接触”的力量及收获,即没有中间人的好处。同时他体会到,如果有好的点子,绝对值得采取一些行动。在尝到少年时直接销售的甜头后,迈克尔·戴尔在以后的创业尝试中,把这一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从16岁开始就从事卖报纸的业余工作。那年夏天,他负责为《休斯敦邮报》争取客户。报社交给他一个厚厚的电话号码本,让他打电话去向顾客推销。但戴尔不久就在推销中发现,有两种人几乎一定会愿意订阅报纸:一种是刚结婚的,另一种则是刚搬进新房子的。
接着,他调查后发现,情侣在结婚时一定会在法院登记地址,另外有些公司会按照住房贷款额度整理出贷款申请者的名单。于是,他想办法搞到了周围地区这两种人的资料,然后给他们寄信,提供订阅报纸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戴尔当年就挣到了1.8万美元,这不但使他有能力购买更多的计算机,也启发他日后创造了“比顾客更了解顾客”的市场细分战略。但是卖报纸的收益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则是使他拥有了苹果电脑,并迅速将兴趣转移向电脑背后的商机。
当18岁的戴尔开着自己卖报纸赚钱购买的乳白色宝马汽车,后备箱里塞着他的3台个人电脑,威风凛凛地驶进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校门的时候,他成了全校公认的“另类青年”。
云上的日子
大学生活才开始,他就注意到了商业用途更多的IBM个人电脑。他马上将苹果电脑一脚踢开,热切地学习一切有关IBM电脑的知识,利用卖报纸所赚到的钱来购买电脑零部件,将电脑改装后卖掉,获取利益,接着再改装另一台。这期间,他发现电脑的售价和利润空间很没有常规。一台售价3000美元的IBM个人电脑,零部件可能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买到。而且,大部分经营电脑店的人不太懂电脑,并不能为顾客提供技术支持。而他当时已经买进了一模一样的电脑零件,并把电脑升级后卖给认识的人。
于是,戴尔有了一个想法:只要自己的销售量再多一些,就能够跟那些店去竞争,因为没有中间商,所以自己改装的电脑不但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有品质和服务上的优势,即能够根据顾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脑。
1984年,一直和宿舍伙伴一起做着小生意,并且每个月有5万美元进账的戴尔,再也无法忍受医科教程的折磨,斗胆向父母提出退学,开办自己的公司而痛遭斥责。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这也无可厚非。为了打破僵局,戴尔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如果那个夏天的销售额不令人满意的话,他就继续读他的医学。通过家庭议会商讨,通过了这一提案,因为父母认为他根本就无法取得这场争斗的胜利。
但戴尔的表现使得他没有留任何机会给他的父母,因为仅在第一个月他就卖出了价值18万美元的改装PC电脑。从此,他再也不用回学校了。
戴尔决定正式成立戴尔(Dell)电脑公司。1987年10月,戴尔依靠他过人的胆量和敏锐的感觉,在股市暴跌的情况下大量吃进高盛的股票,马上便获利了1800万美元。这一年,他只有23岁,他开始向成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是在这一年年仅23岁的迈克·戴尔被美国学院企业家协会评为1986年度青年企业家。
戴尔“摔了一跤”
年轻人的身体里总是充满了热情与果敢,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年轻人也容易热情得过了火。1991年,戴尔公司的销售额达到8亿美元。1992年他给公司的市场份额定位于15亿美元,但结果却大大地超出了戴尔的预想,戴尔公司的销售额竟然突破了20亿美元。
过分的顺利使得戴尔有些如坐云端。一味地追求生产量使得戴尔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公司陷入了一种无序的状态,戴尔公司自创立以来首次出现了亏损,股票价格也大幅下跌。
这次打击是巨大的,但这也使得戴尔变得清醒起来,“我又从云中落回到了地面上”。戴尔回顾了公司9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把公司的发展方向从误区“追求最大的生产量”中解脱了出来。取而代之是新的经营策略“流动性、利润和增长”,而成为公司以后发展的坐标。从那以后,戴尔公司开始了PC帝国的征程,戴尔也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商人。
引戴尔折腰
戴尔的企业战略一直是立足于直销模式上的。现在直销的根本策略“为客户服务,为消费者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经营的核心。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戴尔对这一点的理解是十分深刻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从少年时代的创业开始,戴尔就深深领会到了这一策略的精髓:“当时我想应该直接从消费者那里反馈信息,然后按消费者的要求定做产品,并且省掉经销商的费用,这样就能把更好的技术和价值提供给客户,这就是我们的模式,它推动了我们公司业务的发展。”
而这一模式随着因特网的出现,使戴尔的业务出现了第二次飞跃,在线支持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减小了库存便是减少了支出。1999年9月份之前的三个季度,戴尔的销售额已达到215亿美元,今后销售额可达260亿美元,2000年是182亿,3年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利率都在40%以上。而最近一个季度,全球的付货量增加了50%,由于成本低,利润也得到了充分保证。现在的戴尔电脑销售50%都是通过在线进行。
从戴尔订货客户无论是通过网络还是电话发出指令不到一分钟信息就会出现在控制中心的电脑里。控制中心再通过网络迅速通知供应商供货同时也把用户要求的配置信息输入装配程序:配件的运输、需求的数量、规格、型号和装配,这些全都按照控制系统的安排精确运行前一道工序与后一道工序严丝合缝。
在戴尔公司设在得克萨斯州的制造中心里装配厂里的三条装配线每条每小时可以生产700台根据用户要求而配置的不同电脑每台电脑从零部件进厂到最后装配检验完毕后装车出厂,只需要5个小时。工厂每两个小时接到一批零部件每4个小时就发出一批装好的电脑。这里既没有零部件的库存也没有成品的库存。有人把戴尔公司比做是一个像沃玛特那样的电脑“超级市场”。但最大的不同,则是沃玛特有仓库,而戴尔没有。
另外,低成本销售也是直销模式的一个重要基点。戴尔的经营成本仅为康柏、惠普等大公司的50%,甚至更低,缩短了产品到用户手上的时间,从而拉近了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实践了最为宝贵的真诚。
戴尔的直销商业模式在过去10年里,在客户忠诚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有信心继续保持下去,这正是利润水平雄居全球5大电脑巨头首位的奥秘。由于戴尔公司在PC销售上的霸主地位,全球第一富翁比尔·盖茨也于1997年亲自飞往奥斯汀会晤戴尔,共商合作大计。现在,戴尔公司已成为微软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
白纸一张
除了直销商业模式,戴尔管理公司的方式也被认为是成功秘诀之一。
熟悉戴尔的人对他的评价是“随和”。有人说在微软可以听到讽刺比尔·盖茨的笑话在英特尔可以听到讽刺安迪·格罗夫的笑话可是,在戴尔公司你却听不到有关迈克尔·戴尔的笑话。不过随和归随和,这掩饰不了戴尔在商业上的精明他创造的直销模式迅速改变了全球计算机市场的格局。
戴尔说:“用十亿分之一秒的时间予以庆贺,随后便开始新的工作。”事实上虽非如此夸张,但每当公司取得成功的时候,大家的确会用5秒种的时间来庆贺,而接下来则会用5个小时进行事后剖析,检查哪些方面本应做得更好。
公司在马来西亚开办了亚洲第一家工厂之后,戴尔给工厂负责人寄去的贺礼是自己的一只旧跑鞋,其中的寓意就是:这只是马拉松长跑的第一步。
那些复制戴尔模式的公司几乎个个不能维持,更不用说赶超戴尔,他们无法复制的是戴尔的作风。20年来,戴尔始终“像大学时那个陷入困境的毛头小伙子一样,以一股紧迫感和坚定的决心经营着戴尔公司”,简直让人难以理解。
戴尔相信问题一旦被发现,就应该立刻予以解决,不得推延,不得找借口。戴尔说:“这里没有什么‘狗把我的家庭作业吃了’之类的借口。”他希望所有管理人员都能密切关注每一美分的经营成本——并将之转化为至少25美分的经营收入。
与绝大多数技术行业的老板不同,戴尔认为,自生产的第一天起,产品就应该开始获利。为了能做到这点,他希望自己的管理人员成为活数据库,随时收集各方面信息——从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到计算机售出的头一个月里某个零部件的平均更换次数。这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戴尔却一直走过来了。
戴尔并非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领导着公司。他既没有杰克·韦尔奇那种强悍的作风、非凡的魅力,也不像已故的山姆·沃尔顿那样平易近人、风度翩翩。有一次,在聆听完甲骨文公司派头十足的CEO劳伦斯·埃利森的辉煌业绩之后,戴尔举起手中的一页白纸,不动声色地对自己的助手说:“看到了吗?它普普通通、平淡无奇,我也一样。”戴尔不相信个人魅力,相反地,他希望所有员工能为公司利益而抛却私利,没有人期望成为大明星,包括他自己。
这种无我的行事作风渗透进了公司的每个角落,在一定程度上,它成了戴尔迅速发展的推动力,至少在今天我们还可以这么说。这种管理方式一度使戴尔公司在竞争对手纷纷落马时得以继续前进。
自2000年起,公司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大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