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著名的数学专著《算罔论》;制造出指南车、记里鼓车等机械。
    张衡一生中就遇到过多次地震。据记载统计,从公元 92 年至 139 年间,
京城洛阳和陇西就连续发生 20 次地震,其中有 6 次还是破坏性极强的地震。
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郡,以致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倒屋塌、物毁人亡。
面对这深重的灾难,张衡的心被强烈地震撼着,他决心制造出一架观察地震
的地动仪,为抗震救灾服务。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张衡终于造出了他日思梦想的地动仪。他为这架仪
器取名为“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用青铜铸造而成。它的外形很像我们日常用的带盖凸肚茶
杯,直径大约有 189.4 厘米,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8
个方位等距离镶铸着 8 条龙。龙垂直向下,翘着头,嘴里含着一颗小铜球,
若吞欲吐的样子。每个龙头下的地上,都对准龙嘴蹲着一只仰头张口的铜蛤
蟆,在那里等着接龙嘴里的小铜球。
    那么,这地动仪是怎么测定地震的呢?原来,它的中央竖着一根上粗下
细的大铜柱,铜柱的旁边通着 8 条道,每条道上都设有发动机关,连着龙头。
一旦某个方向发生了地震,大铜柱就倒向那边,并触动发动机关,使发生地
震方向的龙张开嘴巴,吐出铜球,落到铜蛤蟆口中,而其他的龙则不动。球
落时,还能发出激扬的声响。观测人员根据铜球落入铜蛤蟆口中的响声,就
知道了在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
    汉顺帝永和三年,也就是公元 138 年二月初三的这一天,地动仪的一个
龙机关突然发动,一个小铜球落到了铜蛤蟆嘴里。按张衡的说法,落球的方
向当有地震发生。3 天后,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有人飞马来报,说是那
儿发生了地震。这正是地动仪标示的方向。
    张衡地动仪的制造成功,是世界地震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利
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这一原理直到现在仍为
人们所使用。在国外,直到 1000 多年后的 13 世纪,古波斯才有类似的测震
仪;而欧洲,就更晚了,在 18 世纪才出现利用水银溢流来记录地震的仪器。
    张衡虽然很早就创造出了地动仪,但由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于科学技
术上的发明创造不予重视,所以,他的研究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地动仪制造

出来后。不仅没有推广使用,最后竟连这一科学硕果也因没能很好地保护而
丧失了。这无疑是科技史上的巨大损失。近代的科学家复制了张衡创造的候
风地动仪模型。现在这一模型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
                     
             煤的开采
                    
    公元 1275 年的夏天,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由于受到
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马可·波罗还在元朝廷里当了官员,并在中国整整住
了 17 年。公元 1295 年底,马可·波罗返回了威尼斯。他的邻里乡亲除了欣
赏他带回去的丝绸瓷器外,还请他讲他在中国遇到的新鲜事。马可·波罗对
他们说:“在中国,有一种黑石头,能像木柴一样燃烧,但火力却比木柴强,
从晚上烧到早上还不会熄灭。”马可·波罗把这件新鲜事写到了他的《马可·波
罗游记》中。
    其实,马可·波罗说的这种奇怪的“黑石头”,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煤。
在马可·波罗见到煤时,我们中国人用煤作燃料已经有 1000 多年的历史了。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在马可·波罗之前五千多年前,就认识了煤。
    煤,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石涅、石墨、石炭等。成书于战国时代
的《山海经》,便有这样的记载:“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
女床山就是“陕西凤翔的岐山”。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女床山的南面多产赤
铜,山的北面多产石涅,也就是“煤”。这是古籍中有关“煤”的最早记载。
    早期拿来作为雕刻材料使用的煤,都是取之于露天的。有资料记载和考
古发现证明的我国开采煤矿和用煤作燃料,则是西汉的事。司马迁曾著有千
古绝唱《史记》。《外戚世家》部分,司马迁在为窦皇后和她的胞弟窦少君
作传时,选择了窦少君为人挖煤,又赶上旧煤坑崩塌,100 多人皆死于非命,
而唯独他侥幸逃生的典型事例,来反映窦少君的不幸遭遇。然而,司马迁却
没有想到,他的这段记载,竟是中国乃至世界采煤的最早记录。1958 年至 1959
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巩县铁生沟发掘了西汉中后期的冶铁遗址。结果发
现,当时的人们炼铁是用木柴、原煤和煤饼作燃料的。唐宋以后,我国煤的
开采和使用更为普遍,而且采煤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河南鹤壁市北
宋晚期煤矿遗址中可以知道,当时是先由地面开凿圆形竖井,然后依地下自
然煤层的变化开掘巷道。除考古发现外,记载最详的,要算明代宋应星的《天
工开物》,书中写道:有采煤经验的人,根据地面上的土质颜色,就能判断
出地下是否有煤,然后往下挖掘。挖掘到五丈左右的时候,才能得到煤。刚
见煤层的露头,毒气冒出能伤人。但有一种方法能排除毒气。就是将大竹子
的中节凿通,削尖竹筒的末端,然后把它插进煤层中,那毒气就能通过竹筒
排出了。这样一来,人便可以在煤井下用大锄挖煤了。若井下发现煤层向四
面延伸,可随着煤的分布,横打巷道挖取。但巷道要用木板支护,以防崩塌
伤及挖煤人。凡是煤层挖采完以后,都要用土把煤井填实。
    宋应星的这段话,不仅记载了怎样找矿、采矿,而且记述了排除毒气和
防止塌陷的具体措施。这种措施是很科学的。
    西方关于煤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公元 315 年,比我国晚了近 800 年;而
英国则直到公元 13 世纪,才开始采煤,比我国晚了 1400 多年。
                     
         黑色金子——石油

                    
    石油在我国古代又称石漆、石液、石脂水、石脑油、猛火油。据有关资
料记载,我国古代较早发现石油的地方有 3 处:陕西延安、甘肃酒泉和新疆
库车附近。其中以延安地区为最早。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他所撰的我国
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地理志》中说:“高奴,有洧水,可以燃烧。”
高奴在今天的延安附近。洧水是延河的支流。这种可燃之物,就是石油。北
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便详细地说明过这“高奴石油”。
更有意义的是,他还在文章中首先使用了“石油”这一名称。
    西晋的张华在他所著的《博物志》中指出,在酒泉镇延寿县以南的山里,
有一种会流出“泉水”的山岩。流出来的“水”用火一点,它就能燃烧。张
华这里所说的“泉水”,就是从岩石缝中渗出来的石油。北宋时,都城汴京
的兵工厂里,还设有“沥青作坊”和“猛火油作坊”,专门生产石油火器。
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中说这种武器,若是击中了人,没有不糜烂的;若是
水战,还能烧浮桥、战舰。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里,
还对石油进行了药理分析,提出了新的药用见解。
    《元一统志》记载:“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
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元一统志》是公元 1303 年的著作,
这表明,至少在 600 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开始钻井采油了,而在国外,直到
1859 年,美国才打出了第一口石油井。而且,这也是西方国家的第一口石油
井。不言而喻,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的国家,还是世界上最早
开凿石油井的国家。这足以让我们为我们的先人感到自豪。
                     
                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司母戊大方鼎
                    
    夏朝至春秋这 1600 多年的时间,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是相对红铜来
说的。红铜是纯铜,而青铜则是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为什么把铜、锡、
铅的合金称为“青铜”呢?这是由于它以铜为主,而且合金的颜色发青绿色,
所以,人们就称这种合金为“青铜”。
    成书于春秋战国的《考工记》,便对工匠们在长期的冶炼实践中,逐渐
认识到的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做了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
著名的“六齐”规律。“六齐”就是“六剂”,也就是六种合金配方。这是
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经验性科学总结。
    名闻世界的司母戊大方鼎便代表了青铜时代的青铜冶铸技术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是在河南安阳发掘出来的。关于它的出土,还有一段插曲:
    1939 年 3 月的一天夜晚,位于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氏故园中,人影憧憧,
还不时有灯光闪过。只听有人用很低但又很有力的声音说:“大家再加把劲,
马上就要挖出来了!”这些人在干什么呢?原来,3 天前,有人说在这里发
现了个大宝贝,于是,便找了几十个人来帮忙挖掘。因为当时正是中华民族
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侵略军随时都有可能进村骚扰,所以,村民们不敢白
天挖掘,只得晚上悄悄地干。这已经是第三天夜晚了。
    铁锹声又响了一阵,人们终于看清楚了,他们挖的宝贝是一个青铜大方
鼎。这么大的东西注哪里放呢?村民们都觉得很难办。一位年长的老者说:
“我看这样吧,咱们先用柴草盖起来,谁也不要走漏风声,等找到合适的地
方再把它转移走。”

    事情就这样定了。谁知,消息还是传了出去。日本侵略军的头目听说武
官村挖到了宝贝,便把村长叫了去,让他赶紧把宝贝给送去。村长一去日本
军营,村民们便知大事不好,立即聚集到一块商量对策。最后大家一致决定,
把大方鼎再埋入地下。并表示,即使脑袋掉了,也不能让大方鼎落到敌人手
里。结果,敌人使尽了毒招,也没有找到大方鼎。
    大方鼎一直在地下埋着,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人们才在 1946 年 6
月,把它重新挖了出来。因大方鼎的内壁上铸有“司母戊”3 个字,所以人
们就称它为“司母戊大方鼎”。
    学者们考证,“司母戊”的“司”字,意思是“祭祀”。“司母戊”连
在一起,便是“祭祀名字叫做戊的母亲”的意思。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
为,第二十八代商王武乙的妻子叫做“戊”,因此这大方鼎是武乙的儿子文
丁为祭祀母亲“戊”铸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作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则是无疑的。它高 133 厘米,长 100
厘米,宽 79 厘米,重达 875 公斤,是我国现存的最大青铜器,也是世界罕见
的青铜器精品。
    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本来就很难,铸造这么个大鼎,更是难上加难。铸青
铜器,首先要制作泥范,这泥范就像现在的石膏模。泥范又分内范和外范,
熔化的铜汁浇注在内范与外范之间的空隙中,待冷却后,拆毁内落、外范,
经磨光修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