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
叫我来做什么?”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
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
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
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
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
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
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
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
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
3 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 50 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
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
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
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
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
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
姚老师教了 10 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
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
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
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
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姚文采没说话。蛇花子开始为晓庄
师生上生物课了,课堂就在山里。几天以后,最胆小的女孩子也敢捉蛇了,
她们说:“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
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
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
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
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
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
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
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
国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下
午上专业课: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
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
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
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
扑克,玩得很带劲。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
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
着挨批评。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
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
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地把它烧掉!要知道,
时光是最可宝贵的。”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
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
就只能玩扑克?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
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从此,学生们
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
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
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
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除夕夜,
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
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
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
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
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
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1940 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厂方要看他的学历
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
书来。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
光立即将证明寄回。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
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
的妥协。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
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1946 年 7 月 25 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
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毛泽东为他写
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
“万世师表”。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
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
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你放心去吧!”
现代人民教育家叶圣陶的故事
“叶老”是大家对叶圣陶老先生的尊称。叶老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叶老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要从解放前夕说起。1948 年 11 月,叶
老住在上海,当时上海还没有解放,还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之下。这时,
叶老接到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请他到解放区去。一向追求光明,心向革命的
叶老,高兴地接受了邀请,秘密地离开上海后,先到香港,再从香港乘船北
上,来到解放区。
这时,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解放已指
日可待。解放了的地区需要发展教育,需要办学校,需要有课本。中国共产
党请叶老到解放区来编课本,编出宣传革命思想的好课本,编出培养新中国
建设者的好课本。
叶老当时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但是,他接到任务后,却像年青人一样
激动起来。叶老从 20 多年前就想编一套好的教材,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但
是每次刚编出一些,就遭到反动势力的打击、压制。现在终于盼到了这天,
他可以在解放了的土地上,放开手脚编一套好的课本了。
可这任务多艰巨啊!中学、小学有 12 个学年,每个学年有两个学期,而
且每个学期都要有语文、数学课,另外还要有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等多
门学科。
叶老接到任务后,二话没说,就干起来,而且提出:“解放军打到哪里,
教科书送到哪里!”
叶老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干起来。他亲自挂帅组成编委会,亲自挑选
干部,制定提纲,确定编写原则,组织人编写、审定。
叶老对语文教材很重视,决不能让有反动思想的文章毒害中小学生。他
组织了四个编写组,来编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
要编一套全新的、革命的语文课本。
初稿写出来后,叶老要求各组开会,一篇一篇、一字一句地读出来,叶
老亲自听,还要请专家们听,看看内容好不好?语言好不好?适合不适合学
生接受?
如果发现有的课文不好,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叶老就自告奋勇地说:
“我来写一篇。”他白天上班,和大家一起开会、研究工作,晚上就连夜写
出一篇,第二天上班就读给大家听。
课文打印出来后,叶老还要一一审读批阅,逐字逐句修改,在他修改过
的地方,他还要夹上一个小纸条,说明修改的理由,请编书的同志们传看。
大家都被他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感动了。
在叶老领导下,编写课本的工作进展很快。1949 年 8 月,初小、高小、
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由新华书店发行了。9 月,大学的语文课本也发行了。
新中国的大、中、小学教科书,和新中国一起诞生了。
叶老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写在新中国的教
育史上了。
新中国成立后,叶老仍然主管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当了教育部的副部
长,仍然主管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编写课本的工作任务不像解放战争时那样急了,但叶老
却要求更高了。他为了编好课本,坚持开门编书。他常到学校里和教师、学
生座谈,征求意见,还常到学校听课,了解教师学生使用课本的情况,还确
定一些学校作为教学基地,将编出来的课本先在这里试教,取得经验后再推
广。仅在 1962 年 2 月到 5 月,四个月期间,他就到教学基地和老师一起备课、
听课、讲课有 14 次之多。要知道,这时他已是将近 70 岁的老人了啊!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本,几乎都是经过
叶老审阅、修改过的。
人们说,叶老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着最具体、最切实的工作。
叶老主编了这么多课本,有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有人肯定地说,
他那么大的学问,一定是个大学毕业生。
叶老其实并没有上过大学,他完全是靠自学成材的。
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