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部财产为抵押品,以高于正常水平4倍的年利息1分1厘半,向日本东亚银行贷款220万两规银规银,即规元,也称豆规银、九八规元,1933年以前上海通行的一种记账货币,并无实银,以上海银炉所铸二七宝银折算使用。如果二七宝银重五十二两,加开水二两七钱五分,合纹银五十四两七钱五分,再行九八升算(除以0。98),可合规元五十五两八钱二分六厘。还债。
每次企业危机,荣宗敬信誉均折损大半,最终由荣德生出来收场。久而久之,给外界留下印象:荣宗敬大开大合,善创业但不善守业;荣德生低调谨慎,却是处理危机的高手。此次申新遇困,荣宗敬再遭质疑,信用几无,金融界的债主也开始对其失望,呼吁有信用者出面担保。
起初,外界认定的人选并非远在无锡的荣德生,而是与荣氏兄弟一起创办福新面粉厂的经营天才王禹卿。
王禹卿的才干在上海有目共睹,他不仅是茂新功臣,也是福新元老级股东,时任福新七厂经理兼三新总公司面粉营业部主任,是仅次于荣宗敬的实权人物,统领福新面粉系。在“三新”财团中,王氏兄弟主要负责福新系,王禹卿之弟王尧臣为福新一厂、三厂经理,六厂副经理,七厂厂务经理。王禹卿为三新总公司面粉营业部主任,福新面粉系统的业务除了订购外麦、每月财务结算月报,实际上都由王禹卿掌握。福新系除了一厂、三厂之外,荣家都有控股权,因此王氏兄弟的角色更像小股东兼职业经理人。在王禹卿与其兄王尧臣经营下,福新系在行业不景气时仍有盈余,因此,申新债主要求荣氏用面粉厂利润弥补纱厂亏空。
荣宗敬何尝不想以福新盈余救援申新,但每次都遭王氏兄弟抵制。在荣宗敬最困难的时候,每日开支无所着落,王禹卿甚至写信给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声明不为申新和荣宗敬担保。得知此事,荣宗敬抱怨,说自己管不了福新。然而,债主穷追不舍,并且坚持认为,申新如需再次借债,非王禹卿出面担保不可,这让荣宗敬十分为难。
事实上,荣宗敬与王禹卿有隙已久。荣宗敬有很强的宗族意识,认为福新、茂新、申新是自己开创的家族企业,不可让与外人。王禹卿则不满荣宗敬为人高傲,热衷投机,为谋发展不惜损害股东利益。
显而易见,荣、王根本不是一路人,如果没有共同的利益,当初不可能走到一起。而这种联合的脆弱性在于,事业成功,各取所需,独撑局面后,虽不致公开决裂,但很快便分道扬镳。
重压之下,尽管极不情愿,荣宗敬却不得不遵从债主建议,向王禹卿求援,望其接任总经理一职。但因为理念不合,荣、王会晤多次,均未谈妥,经常以争吵结束,在一次会上甚至发生激烈冲突。
王禹卿推荐另一人选,即由纺织专家李升伯担任申新总经理。李升伯曾留美攻读纺织工程,回国后号召改进管理,改良棉种,推进纺织机械化,后追随张謇创业,担任大生纱厂总经理,将大生纱厂经营得风生水起。此人创办纺织专科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在业内有很高声望。另外,李升伯之父李济深乃国民党要员、荣丰钱庄老板,不仅政治背景硬,还是申新债权人之一,并与王禹卿交好,如果李升伯出山,对稳定申新局面有利而无害。
一天深夜,荣宗敬痛感走投无路,对申新九厂厂长吴昆生说:“我做不下去了,欠政府的统税付不出,政府要来没收我几千万财产,这没有道理!我现在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去通知各厂厂长和工程师来。”
6点左右,天色刚亮,各厂厂长、工程师陆续到齐。环顾左右,一辈子要强的荣宗敬无精打采地说:“我现在已没有办法,希望你们去请李升伯出来做代总经理,你们要向他提出保证,绝对服从他。”
申新厂长、工程师们敲开李家大门,用恳求的语气对李升伯说:“申新不能倒,靠它生活的有10万根‘烟囱’,无论如何要请你出来做代总经理,把申新维持下去,荣宗敬没有办法干了。”
李升伯不紧不慢回答道: “荣宗敬已同我谈过几次,我没有考虑过,譬如打仗,要靠正规军,杂牌军队是打不好的。”说完径自上楼去了,一群申新高管垂头丧气地返回三新大厦,向荣宗敬复命。听完汇报,荣宗敬幽幽地说:“那么,还是叫王禹卿出来代理吧。”
事关重大,下属求情,王禹卿再难推辞,答应代理申新总经理。即便如此,荣宗敬终需抵押资产,想到无锡方面实力尚存,连夜打电话向荣德生求援。起初,荣德生认为仅凭几家茂新工厂前去救援,杯水车薪,无济于事。6月28日,荣宗敬在情急之下派荣德生长子荣伟仁回无锡面谈。
荣伟仁连夜赶回荣巷老家,向父亲面陈详情,请求带上全部有价证券到上海救急,“否则有今日无明日,事业若倒,身家亦去”。荣德生一面聆听,一面喝茶,心想倘若茶壶碎裂,徒留壶把,又有何用?
当夜,荣德生致电上海银行界,通了11次长途电话,被告知“有物可商量”,于是决定到上海助兄长一臂之力。当时,申新债主已对荣宗敬失望之极,作起最坏打算,将最后希望寄托于荣德生身上,在三新大厦门口连夜等待消息,得知荣德生愿意出手,才放心散去。
荣德生带上所有证券,乘坐凌晨4点的火车赶赴上海,3个小时后,抵达上海。上午9点多,荣德生将证券带到中国银行点交抵押,立约签字,向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借款500万元。随后,王禹卿签字开具支票,一切款项按票面数额向两家银行兑现,人心稍稍平复。
正当荣宗敬心弦放松之际,王禹卿突然变卦,决定辞任总经理。原来,王禹卿发现申新债务之重远超想象,担心以个人声誉担保会连累自己,拒不签发支票。荣宗敬认为王禹卿不顾大局,出尔反尔,几番争吵,险些爆发肢体冲突。奈何王禹卿主意已定,不为所动。没有王禹卿签名,银行不敢妄动,申新还剩220多万外债无力偿还,之前所签支票也陆续退回。
1934年7月4日,上海各大报纸头版无一例外地刊登出“申新搁浅”的重磅消息,震惊国内。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申新毕竟牵连面广,尽管债务诉讼不断,荣宗敬却有办法拖延时日。他提请司法部转达上海各法院,凡以申新为被告的案件,尽量压住,这样就不至于逼迫申新破产偿债。官员深知个中利害,居然真的按照荣宗敬所言,给司法系统下达了拖延密令。
稳住阵脚后,7月20日,荣宗敬宣布复出:“窃思敝公司范围较广,事务激笼,接替无人,万难卸责,不得已鄙人即日复职,从事整职工作,对于前欠款项,不沦抵押、信用,自当一律负责偿还。”
国有化风波
1934年夏,荣宗敬复职后立即组织“申新改进委员会”,将侄子荣伟仁推向前台,担任申新改进委员会主席,自己则坐镇幕后指挥,对申新进行治理整顿,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当务之急是筹集资金。荣宗敬找到上海新闻人、《申报》总经理史量才,试图通过他向金城银行等“北四行”“北四行”是盐业、金城、中南、大陆4家北方知名私营银行的合称,盐业银行总部在北京,金城、大陆总部在天津,中南银行总行在上海,4家银行在1922年前后成立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遂有“北五行”之称。借款,史量才与荣宗敬素有交情,当即打电话和金城银行经历协商。几天后,史量才约荣宗敬面谈,传递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北五行”同意放款,但前提是申新改组,废除无限股份形式,撤销总经理职位,改设董事会,荣宗敬任董事长,各行推荐常务董事,共同处理日常事务。
史量才建议荣宗敬将在企业任职的儿子、女婿送到国外深造,他们在申新掌握实权,如果留任,势必影响改组。史量才对荣宗敬说:“企业如果不是公私分明,破除面情,困难就难以彻底解决。”
荣宗敬按兵不动,申新改组一事不了了之。后来,荣伟仁对外声称,荣氏在申新具有号召力,如果改组为有限公司,荣氏不能整个负责,对外信用不免减色。而史量才却认为,“荣宗敬家族观念很深,没有革除旧一套的决心,所以要求‘北五行’支援资金没有成为事实”。
随后,荣宗敬向国民党政府实业部官署名。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始设,受大总统管辖。主官为总长,以次长为估官,设农政、工政、商政、矿政四司。北洋政府改设农林、工商二部,分掌有关事务。民国2年,又合为农商部。民国16年,北京军政府分农商为实业、农业两部,实业部分劝业、商务、矿政三司,职权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实业部不尽同。财政部、棉业统制委员会日伪统治期间,当局制订《棉花统买统配实施纲要》,于民国33年(1944)2月公布施行,并成立国商业总会棉花统制委员会(简称棉统会),在产棉区设棉花收买同业协会(简称协会),规定棉商必须经棉业化会申报、棉花收买同业协会核转、棉统会登记发证,方可收购棉花,所收棉花信予中日纺织业联合组成的协会会员。呼吁,请求救济。他历数申新发展历程,言辞切切之际,不忘强调“国计民生”,要求准予申新发行500万元公司债,由政府保息。
实业部部长陈公博对此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他从财政部、实业部、税务署、棉统会等部门抽调人手,到申新及三新总公司进行调查。之后出具《申新纺织公司调查报告书》,认为申新组织不良、经营混乱、资不抵债云云,认定“该公司资力、人力,俱不足以经营如此大规模之工业,以致累及方面甚多。长此以往,为害甚烈”,于是决定变“救济”为“整理”。
陈公博提出三项“整理”方案:一、由政府责成申新速行清理,以6个月为限,若清理不成,再由政府派员清查;二、政府召集债权人,组织临时管理委员会,经营申新现有9个工厂,至多以6个月为限,6个月后,依整理所得结果,再定具体办法;三、在临时管理委员会经营期内,由政府供给300万元为营运资本,6个月结束,所有盈余或亏损,兼入公司债务权以内计算。
陈氏意图彰显无遗,无非是想将申新收归国有,当做升官的政治资本。他公然宣称:“今日仍以荣氏为中心,则外间已不信仰,中心无法可以维持”,“恐又蹈无组织无管理之覆辙。”
得知此事,荣宗敬气愤难当,他说: “他们想拿300万来夺去我八九千万的基业。我拼死也要同他们弄个明白。”荣宗敬致电蒋介石、孔祥熙,痛陈实业部居心不良,同时动员国民党元老出山劝解,竭力阻止申新国有化。荣氏的遭遇在商界引发共鸣,各地商会痛感失望,担心日后“则当无一厂不破产,无一厂不需要收归官有矣”,展开大规模声援,“使申新因救济而重睹兴复”。
重重压力之下,陈公博计谋未能得逞,改为“由荣氏本人大加整理”。除了耗费精力、财力,申新既未被收归国有,也没有得到政府财力支持,激起万丈喧嚣后,又回归原点。好在荣宗敬并未丧失实权,以出让申新一、二、五、八厂部分权益为代价,与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备银行签订借款合同,依靠银团垫款开工。停工多日的申